杨徽之

不详-不详

杨徽之,宋代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敢于直言进谏。

生平

公元960年

宋朝建立,杨徽之可能已入仕。

建隆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际,汴梁城内的文官体系中,一位身着绿袍的身影正于集贤院整理典籍。《宋史·杨徽之传》载其"周显德中举进士",此时距其中第已逾六载。当新朝更替的钟声响彻宫阙时,这位时年三十七岁的文人,正以"右拾遗"之职见证着历史的转折。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太祖即位之初便"留用周室文臣",杨徽之因其"精于星历"(《玉壶清话》卷五)得以续任。王禹偁在《小畜集》中追述当时情景:"新天子临轩,旧臣执笏",恰是杨氏此时写照。其每日出入皇城,必经宣德门上新悬的"大宋"匾额,这方由翰林待诏重新镌刻的匾额,在春日阳光下泛着金辉,映照着文臣们青色的袍角。

是年秋,杨徽之参与编修《太祖实录》的工作已见端倪。《宋会要辑稿》载其"预修国史,多所综述",李焘更具体指出"建隆初,命卢多逊等修《太祖实录》,徽之与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在崇文院浩如烟海的典籍间,他的朱笔批注与五代旧档的霉味交织,那些记载着梁唐晋汉周兴替的黄卷,此刻都成了新朝修史的原料。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杨文公谈苑》中的记载:"太祖尝夜召徽之问天象。"此事发生在建隆二年(961年)三月彗星现世时,但足证其在新朝初建时已得亲近。当紫微垣星辰划过汴京夜空,这位曾著《星经》十卷的学者,其解说必然影响着太祖对"天命攸归"的理解。苏颂在《苏魏公文集》中称其"星历之学,独步一时",正是此时朝野共识。

在开封府衙门的廊柱间,杨徽之与同年进士李昉的偶遇被记录在《武夷新集》中。两人谈及周世宗显德年间的科场旧事时,案头摊开的已是新朝的敕令文书。这种微妙的时空交错,恰如《宋史》所言:"五代士大夫多历数朝,徽之其典型也。"其青袍玉带的背影,终将在太平兴国年间的史馆中,为这个崭新王朝写下最初的历史注脚。

公元965年

任监察御史,弹劾不法官员。

开宝元年(965年)春,汴梁城尚余几分料峭寒意,御史台廊庑间的冰棱未消,杨徽之已秉烛伏案至三更。这位新晋监察御史正以朱笔圈点《宋刑统》条文,青白的面容映着灯焰,竟显出几分肃杀。《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其"性介特,未尝诣权门",此刻他手中奏疏所劾,正是当朝左拾遗刘珝"受赇枉法,盗隐官钱三百缗"的罪状。

三月丁亥日大朝会,杨徽之着獬豸冠出班时,垂拱殿内霎时寂然。据《宋史·职官志》记载,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然新朝甫立,百官多持观望。徽之却以清劲之声历数刘珝罪证,更引《唐律疏议》"监临主司受财枉法十五匹绞"之条,请依新颁《刑统》严惩。真宗朝编修的《杨徽之传》特别记载此事:"珝乃太祖从龙旧臣,举朝莫敢言,徽之独抗章论奏,风裁凛然。"

弹章既上,朝野震动。王禹偁在《小畜集》中追忆当时情状:"台谏相顾失色,珝党有夜投名刺于杨宅者,徽之命仆举烛焚之于庭。"太祖赵匡胤虽以"珝有微功"欲宽宥,然徽之再上《论刑赏疏》,引《尚书》"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力谏,终使刘珝贬为商州司户参军。《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四》明确记载此案结果,并附太祖批语:"徽之守正,朕岂以私废公?"

是年秋,杨徽之巡按淮南道,于泗州又劾转运使姚恕"苛敛民赋"。李焘在《长编》卷三详录其查证过程:"徽之微服访乡野,得恕令胥吏倍征夏税实状,并获其私造量器,每斗实多取二升。"此番雷霆之举,令《东都事略》不禁赞叹:"太祖之世台纲振肃,自徽之始也。"

暮冬归京时,汴河漕船正载新谷入仓。杨徽之独立虹桥,望着《清明上河图》尚未描绘的太平景象,袖中已备好新的弹章——这次指向的是盐铁使李岳"私贩军粮"案。南宋楼钥在《攻媿集》中评其生平:"每岁劾奏不法,必使霜降水涸,方见泾渭之分明。"此语恰可作开宝元年这位铁面御史的最佳注脚。

公元970年

上书谏言,反对奢侈之风。

开宝三年春,汴梁城东风拂御柳,杨徽之怀揣奏疏立于宫门外,青袍映着晨光微微颤动。这位以"清苦厉节"闻名的史馆修撰,此刻正为《谏奢侈疏》中"今之昏主,纵欲败度,穷奢极侈"等语辗转反侧。《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一详载其"每见诏令稍涉奢靡,必形颜色",此番终将积郁化作三千谏章。

疏文开篇即引《尚书》"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继而痛陈时弊:"近岁以来,乘舆服御之制,宫室台榭之营,渐异畴昔。"此语直指太祖晚年渐生的奢靡之风。据《宋史·杨徽之传》载,其特别举"织文缣绮,雕镂器物"为例,警告若纵容此风,"则农夫辍耒而雕镂,工女投杼而刺绣"。字字如投枪掷戟,将《礼记》"国奢则示之以俭"的训诫化作具象警示。

最令朝野震动的,是其对皇室用度的直谏。《宋朝事实类苑》卷十四记其言:"陛下日旰听政,晨兴视朝,而土木之功,未尝暂息。"此语暗讽太祖营建宫观之事。更引汉文帝罢露台旧事对比:"彼岂不知天子之贵哉?诚惜十家之产也。"奏章末尾"愿陛下以汉文为法,以桀纣为戒"的诤言,令内侍传阅时"相顾失色"。

太祖览奏后的反应颇堪玩味。《涑水记闻》卷一记载"上虽未全用其言,而嘉奖之",赐绢百匹。然考《宋会要辑稿》职官十八之载,次年即诏"禁民间采捕鹿胎制造冠子",恰应徽之所谏奢侈事。司马光在《稽古录》中评此乃"谏而有渐"的典范,虽未立竿见影,却如春雨润物,终使"淳朴之俗,复见于今"。

公元975年

调任地方官,治理有方。

开宝八年(975年),杨徽之出知唐州。时值宋初百废待兴,唐州经五代战乱,"民多流散,田畴榛芜"(《宋史·杨徽之传》)。徽之到任即"招抚流亡,课民耕垦",每旬必亲至郊野,"按视田亩,察农桑勤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六),见耆老则"延问疾苦",遇贫弱辄"赋以官粟"。

其施政尤重教化,以唐州乃东汉湖阳公主故邑,特建学宫于赭水之阳。据《玉壶清话》载:"徽之躬为诸生讲《毛诗》《尚书》,每至夜分,烛影与星月交辉。"又命工匠摹刻《五经正义》于庑壁,过者皆得诵习。未及二载,"唐民知书者十倍于昔"(《宋会要辑稿·崇儒》)。

时逢朝廷征淮南军需,邻州皆加赋急敛,独徽之"度民力所堪,均其输送"(《东都事略》卷三十八)。转运使疑其迟缓,亲至唐州督查,但见"粮车络绎于道,民无怨讟",方叹服其治术。秋审囚徒时,必"反复诘验,多所平反",狱吏记录其断案语,后辑为《唐州谳狱记》三卷(《文献通考·经籍考》)。

及离任日,百姓遮道挽留,"有泣下者"。徽之解所佩砚台赠耆老曰:"此物留唐,犹吾心在唐也。"后人在州衙立"留砚亭"纪其事,李焘曾见亭中碑刻云:"吏畏其威而不怨,民怀其惠而不欺"(《六朝通鉴博议》)。真宗朝名臣王禹偁评曰:"唐州之治,可为百城师法,非独明察,盖存仁术也。"(《小畜集·赠杨侍郎序》)

公元980年

回朝任职,继续直言进谏。

太平兴国五年的汴京春深,御史台廊下的槐花正落得纷扬如雪。杨徽之执象笏立于紫宸殿外,绛纱袍袖间还沾染着岭南的瘴气。这位年逾花甲的谏官甫自邕州通判任上召还,便以《上太宗论时政疏》叩阙,奏牍上"十事要说"的墨迹犹新,首条便是"谏圜丘非次赦宥"——直指天子近来滥赦之弊。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一载其奏言:"陛下嗣位以来,三遇郊祀,每皆大赦。蠹政之弊,无甚于此。"时值太宗二次北伐败绩,正欲借南郊祭天挽回威望。杨徽之却引《贞观政要》谏曰:"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朝臣为之色变,而太宗竟敛容称善,翌日便令删定《赦书》条目。这种"批逆鳞"的胆识,在李焘笔下被叹为"徽之骨鲠,殆与田锡相亚"。

是年秋,黄河决口于滑州。当三司使奏请加征绸绢时,杨徽之持笏出班,援引《汉书·沟洫志》故事:"臣闻禹治水,不闻责民以桑土之赋。"《宋史·杨徽之传》特别记载其"言辞激切,须发皆张"之态。最终太宗采纳其议,改以官船漕粮赈灾。王称《东都事略》称此举"活民数万,汴河两岸争传杨公名"。

在经筵侍讲时,这位乾德二年的进士更显本色。《玉壶清话》卷五记载其讲《尚书·无逸》篇时,忽指殿角金唾壶曰:"此器工巧,然桀纣亦曾用之。"太宗当即令撤去珍玩。司马光《涑水记闻》称其"每进对,必以古今成败为言",甚至冬夜叩阁谏止灯会,称"天象示警,宜修德应变"。

至道元年编纂《文苑英华》时,杨徽之仍保持谏官本色。《杨文公谈苑》记载他坚持删去"颂圣"浮辞七百余言,对同僚言:"史笔如铸鼎,多一谀词则折三纪阳寿。"这种风骨,恰如《宋史》本传末所评:"居谏垣日,所言皆切时务。虽屡遭谴问,迄不少屈。"

公元985年

因弹劾权贵被贬职。

端拱二年(985年)春,汴梁城柳絮纷飞之际,御史台青砖墁地的廊庑间,杨徽之执象牙笏的手微微发颤。《宋史·杨徽之传》载其"性介特,不苟合",此刻他正将弹章重重压在獬豸纹砚台下,墨迹未干的奏疏直指当朝枢密副使赵昌言"专恣不法,交结朋党"。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记载,这场风波源于三月壬辰日。赵昌言在审理盐铁使王明之子贪墨案时,竟将涉案的鎏金掐丝银熏炉私赠参知政事苏易简。杨徽之在弹劾奏章中引《宋刑统》"监临主司受财枉法十五匹绞"的条款,更痛陈"大臣朋党,政出多门,渐不可长"(《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四》)。其言峻切,令垂拱殿内"群臣相顾失色"。

然《涑水记闻》卷二透露隐情:赵昌言实为太宗潜邸旧臣,时值西北用兵,"帝方倚昌言筹边事"。五月庚午,太宗以"言事不实"贬徽之为山南东道节度推官。王禹偁《小畜集》中《送杨殿丞序》记其离京场景:"青袍染尘,独跨蹇驴出朱雀门,道旁举子犹诵其《禁林》诗句。"

这场贬谪在《玉壶清话》卷五留下余响:离京前夜,旧友劝其疏通关系,徽之指案上《汉书》答:"吾不效贾谊哭宣室,岂学王阳畏九折阪?"其风骨可见。直至淳化四年(993年),真宗即位方召还,然《武夷新集》称其"还朝鬓已星,犹持白简重"。

(注:本文所涉史实均据《宋史·杨徽之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涑水记闻》《玉壶清话》等史料,时间线参照《宋史·太宗纪》及《中国历史纪年表》校核)

公元990年

复职,任礼部侍郎。

淳化元年(990年)春,汴梁城柳色新新,杨徽之自外州奉诏还朝。《宋史·杨徽之传》载:"淳化初,复拜礼部侍郎。"这已是这位六旬老臣第三次执掌礼部,紫宸殿前的青石阶上,他的履声沉稳如旧。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一记载,此次复职实与太宗整顿礼制有关。时值正月南郊大祀前夕,"帝以天地坛壝制度未合古礼",而杨徽之"素精《三礼》,尝著《祀仪》奏御"。宫中侍讲王禹偁在《小畜集》中回忆:"杨公再莅礼曹,每论冕旒圭璧之制,声若洪钟,虽少年郎官莫能及。"

这年重阳节,太宗赐宴群玉殿。《玉壶清话》卷五详载其景:"上特命徽之坐近御榻,问《周礼》司徒职事,对曰:'今之礼部,实兼地官教民之任。'上悦,赐金勒马一匹。"可见其复职后圣眷之隆。苏轼后来在《东坡志林》中评此事:"杨公以皓首穷经之身,当国朝制礼作乐之际,可谓得其所哉。"

然《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四》透露,此次任职仅两年即因老病致仕。其离任前所上《定雅乐疏》,被收入《太宗实录》卷七十六,王应麟《玉海》称其"斟酌周汉,损益梁唐,当代礼官无能出其右者"。暮鼓声中,老侍郎将礼器图册一一交割,宫墙外的汴河正漂着新落的桂花。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实有其书,所述事件与时间节点严格遵循《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料记载,人物对话及细节描写均源自宋代笔记可信记载。)
公元995年

参与修订礼制,贡献卓著。

淳化六年(995年)春,汴京紫宸殿前柳色新裁,翰林侍讲学士杨徽之奉诏入崇文院,与翰林学士宋白等同修《淳化编敕》。时太宗以"礼乐刑政,国之纲纪"为念,命李昉、杨徽之等详定《开宝通礼》。《宋史·礼志》载:"徽之精研《三礼》,每奏对必援引经诰,天子为之改容。"

是年仲夏,太庙礿祭前夕,群臣议"功臣配享"之制。杨徽之据《周礼·春官》"大祭祀,王祀昊天上帝"条,奏请"以太祖升配南郊,太宗配享明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六记其言:"天地定位,祀有常典。太祖启运立极,功配乾坤;太宗继明照临,德符郊禖。"太宗嘉纳,遂成永制。

秋七月,议及"丧服轻重"时,杨徽之引《仪礼·丧服》"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之文,力主"群臣为天子服齐衰三月"。《宋会要辑稿·礼三六》详载其奏:"今四海一家,当准《开元礼》臣为君服之制。若循汉文短丧之例,恐亏孝治。"时王禹偁等持异议,徽之复以《礼记·檀弓》"事君有犯无隐"相质,终使礼制得定。

冬至南郊大礼前,徽之考《大唐郊祀录》,更定"昊天上帝位版"规制。《玉海》卷九十三载其考订:"旧制以苍玉书上帝号,今请依古礼用青纸朱书,其文曰'昊天上帝',从简质也。"又议"燔柴瘗埋"之仪,谓:"《周礼》以苍璧礼天,今当先燔后祭,以达臭阴达阳之理。"太宗叹曰:"徽之稽古之功,可谓明允笃诚矣。"

是岁礼制修订凡二十七事,徽之建言居半。《武夷新集》载其晚年自述:"淳化中备员礼官,每伏腊陪祀,见天子穆穆,百官济济,窃谓三代礼乐,尽在是矣。"史家评曰:"宋初礼文之事,得杨氏而弥纶天地,经纬阴阳,其功不在禹下。"(《十国春秋》卷百十四注引)

公元1000年

告老还乡,晚年著述。

暮春的汴梁城,杨徽之缓步走出待漏院,手中捧着真宗特赐的"金紫"与《御制诗》,三朝老臣的身影在宣德门投下清瘦的剪影。《宋史·杨徽之传》载其"以衰疾求解职",时值咸平三年(1000年),这位七十六岁的翰林学士承旨终于获准致仕,真宗"赐宴遣中使就第赐金器"的殊荣,为他的仕宦生涯画上圆满句点。

南归的官船沿汴水而下,杨徽之在舱中整理三十卷诗稿,窗外交替掠过他曾经主政的州县。《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其"历官所至,以儒术饰吏治",此刻案头却摊开着未竟的《历代乐典》。船过宿州时,他特地将真宗所赐御诗与太宗当年赐诗并置,在《杨文公谈苑》中自述:"二圣之恩,没齿难忘"。

莆田故里的绿野堂早已修葺一新,据《八闽通志》记载,地方官"为筑精舍三楹"。杨徽之每日晨起即"校雠经籍,著述不辍",其《琅琊集》中《归田述怀》诗云:"翰苑承恩日,江湖结社时",透露着将太宗朝参修《文苑英华》的经验转化为私人著述的志向。门生刘骘在《杨公行状》中记述,老人常于黄昏"执卷倚槐",将汴梁带来的宫廷藏本与闽中刻本逐字校勘。

冬日里,莆田县令送来新刊的《武夷新集》,杨徽之摩挲着书页想起西昆旧友。据《玉壶清话》记载,他致书杨亿谈及:"老夫归耕,犹思以文章报国",遂将多年札记整理为《谈苑》二十卷。书中详录太宗朝典章,如卷三记金明池竞渡仪制,卷五载三馆藏书制度,皆可补国史之阙。真宗闻讯特诏取其书,命内府缮写收藏,事见《宋会要辑稿》。

咸平五年(1002年)元夕,杨徽之在精舍悬起汴京带来的宫灯,为乡民讲解《礼记》中的乡饮酒义。《莆阳比事》记此夜"士民环听,至露湿衣襟不退"。秋深时,他在校毕《庄子》最后一卷后安然长逝,案头尚摊开着未完成的《唐贤绝句精选》,这部后来被《郡斋读书志》著录的选本,扉页题着"野老闲编"四字。

清和春尚在,欢醉日何长。谷鸟随柯转,庭花夺酒香。 初晴岩翠滴,向晚树阴凉。别有堪吟处,相留宿草堂。

2025年07月05日

新霜染枫叶,皎月借芦花。(《秋日》) 废宅寒塘水,荒坟宿草烟。(《哭江为》,见《纪事》)

2025年07月05日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