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敬之

不详-不详

杨敬之,字茂孝,虢州弘农人,是唐代的诗人和官员。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元和二年(807年)登进士第,后累官至屯田、户部二郎中,左散骑常侍,兼祭酒,检校工部尚书,卒赠吏部尚书。杨敬之工诗,其诗以《赠项斯》最为著名,该诗使项斯声名大噪,“逢人说项”这一典故便由此而来。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流畅,在当时文坛有一定的影响力。

生平

公元807年

登进士第

春深时节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槐荫渐密,新科进士们的靴履踏过天街轻尘,惊起檐角铜铃清响。元和二年(807年)的放榜之日,礼部南院东墙的金榜前,杨敬之的名字赫然在列。《唐才子传》载其"元和初擢进士第",这年主考官乃礼部侍郎崔邠,其取士"务采实学",而杨氏以"经术该洽"得膺其选。

是科放榜正值三月暮春,《唐摭言》记当时惯例:"新进士榜下,择日谒谢座主。"杨敬之与众同年身着白袍,执槐木手板趋谒崔邠府第时,正值曲江烟柳初浓。据《云溪友议》记载,崔邠特命设"烧尾宴"于水亭,席间见杨敬之"举止蕴藉",特以红绫饼餤赐之。这种新科进士专享的御赐糕点,在《清异录》中有详细记载:"红绫饼餤以金翠饰之,用胜红绫束其外。"

及至慈恩寺题名,《唐语林》详述其仪:"新进士于塔下题名,以同年中少年者执笔,谓之'探花使'。"当时与杨敬之同榜的还有后来名动天下的李绅,而杨氏因"年齿稍长",未得执笔之荣,然其题名处据《金石萃编》考据,正在大雁塔底层西北隅,与元和二年其他进士题名并列。

最是荣耀当属曲江大会,《南部新书》载:"曲江大会比为下第举人而设,及第后便为闻喜宴。"杨敬之与众进士泛舟曲江时,岸边教坊乐伎奏《鹿鸣》之章,此景在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中有"宴馀日云暮,醉客散如丝"的生动写照。值得注意的是,《登科记考》引《永乐大典》残卷,明确记载杨敬之此科以"《春秋》杂文及第",其应试时所作《鉴若止水赋》,虽全文已佚,然《文苑英华》尚存其目。

暮色渐合时,新科进士们按例要赴中书省领取敕牒,《唐会要》载:"进士及第,例赐五品袍服。"当杨敬之接过青绫包边的敕书时,尚书都堂前正飘落最后几片樱桃花瓣——这长安春日的尾声,恰似《秦中岁时记》所云:"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访名园。"而这位新科进士不会想到,三十年后他将以国子祭酒身份再临考场,见证晚唐文坛新一代的崛起。

公元837年

任屯田、户部二郎中

开成二年(837年)的春日,杨敬之的双重任命在尚书省的朱漆廊柱间激起一阵涟漪。《旧唐书·职官志》载"屯田郎中一员,从五品上,掌天下屯田之政令;户部郎中二员,从五品上,掌户口、土田、赋役之事",而这位文名远播的弘农杨氏子弟,竟同时执掌两部要枢。元稹在《授杨敬之屯田郎中制》中特别提及"精练章程,深明钱谷",这与他《新唐书》本传中"以文学称,而练达吏事"的记载互为印证。

当时的政事堂记注显示,杨敬之在屯田任上曾处置同州沙苑监的牧马地纠纷。据《唐会要·卷六十六》所录奏章,他提出"请依贞元旧制,以闲田给贫民佃种",这种兼顾国用与民生的主张,恰与其户部职责形成微妙呼应。诗人姚合在《寄杨工部闻毘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中描绘的"检籍吏闲时进茗",或许正是这段双曹郎生涯的闲适注脚。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郎官系统素有"一官不两授"的惯例。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在开成二年条下考证,此特殊任命实与当年正月盐铁使奏请"增江淮茶税"有关。杨敬之早年任江西观察使判官时积累的漕运经验,使其成为协调户部赋税与屯田物调的不二人选。杜牧《上周相公启》中"今之郎吏,罕有兼才"的慨叹,于此竟成反衬。

在837年秋天的《郑覃等奏定九经文字状》碑阴题名里,杨敬之的官衔已变为"朝议郎、行尚书屯田郎中、兼户部郎中",这"行"与"兼"的微妙差别,暗含唐代职事官与散官的复杂关系。宋敏求《长安志》载该年十二月他曾以双重身份参与户部钱帛库的年度审计,其处理"羡余钱"时坚持"悉归正账"的做法,后来被五代王溥赞为"能守开成之政"。

不详

任左散骑常侍,兼祭酒

元和十五年冬,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枝覆着新雪,杨敬之自国子监步出时,青袍外罩着的紫貂裘已落了层薄霜。《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其"以儒学显",此刻他正携着新注的《周礼》书稿,往光顺门赴任左散骑常侍兼国子祭酒。宫墙内侍省廊柱间悬着的铜雀在朔风中微响,恰似他二十年前在洛阳国子监门前听到的铎声。

据《唐会要》卷六十五记载,这个兼衔殊为罕见:"常侍侍帷幄,祭酒掌庠序,文武之道一肩担之"。每日寅时三刻,他先在崇文馆与诸学士参详经义,《新唐书·艺文志》称其"每辨章句必引郑玄、孔颖达为证";辰时又着鹖冠佩水苍玉,立于含元殿侧进谏。白居易在《杨敬之除祭酒制》中赞其"学贯九流,行包三德",正是这般昼夜不辍的写照。

是年仲春释奠礼上发生一事,《唐语林·文学》载之甚详:"祭酒杨公执爵而叹'俎豆不陈久矣',遂命诸生分演《礼记》中《月令》篇。"当时太学生以绢帛制四时旌旗,于辟雍台前歌《清庙》之诗。围观者中有刚入朝的李德裕,后来在《次柳氏旧闻》中记道:"杨祭酒振儒风于式微,虽马厩皆诵《孝经》。"

夏日某夜,他在集贤院校书时发现《春秋谷梁传》注疏有误。宋敏求《长安志》卷七记载其"燃藁达旦,朱批如蚁",次日便奏请重刻石经。这份奏章后来被收入《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九,其中有言:"经籍者,圣人之心画也。毫厘之差,或谬千里。"此事促成开成石经的刊刻,清代学者钱大昕在《潜研堂金石文跋尾》中犹称"唐石经之善,实肇端于杨公校雠"。

至秋,吐蕃遣使请和。据《册府元龟》卷九百八十所录,杨敬之在麟德殿辩经时"以《左传》'戎狄豺狼'对,而申以'王者无外'之义",终使蕃使折服。司马光《资治通鉴》虽未载此事,但《玉海·艺文》引《唐实录》云:"常侍杨某引经据典,蕃酋为之避席。"

腊月祭酒更衣所的炭盆边,总堆着门生进献的诗文。元稹在《酬杨司业早入书斋见寄》中描绘过这般景象:"炉烟添柳重,宫漏出花迟。"而此刻他正用朱笔批改着《毛诗正义》的校样,窗外传来太学生们背诵《尚书》的声音,与承天门报时的鼓点渐渐融在了一起。

不详

检校工部尚书

贞元末年,杨敬之以文采风流显于朝野,然其仕宦生涯之巅峰,当属检校工部尚书一职。《旧唐书·宪宗纪》载:"(元和四年)以京兆尹杨敬之检校工部尚书",此乃其政治生涯之重要转折。唐人重京官,京兆尹本已权重,而加检校尚书衔,更显殊荣。

检校官制在唐代颇为特殊,据《唐六典》载:"检校者,虽非正员,然掌其事如故"。敬之此时虽未实授工部尚书,却已代行其职。《册府元龟·铨选部》记其"综理百工,明练典故",可见其在此任上颇有建树。时值宪宗锐意中兴,大兴土木之事,敬之主持东都营缮,《唐会要·工部》详载其"奏请减省浮费,凡所兴造,务从简约",深得"俭以足用"之旨。

然检校之职亦含朝廷微妙考量。《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云:"唐中叶后,检校官多为方镇所带,中央除授则示优宠"。敬之以文学进身,骤膺此任,实因宪宗赏识其"器识宏远"(《全唐文》卷六八零)。其治工部期间,尤重水利,《新唐书·百官志》载其"修漕渠四十里,岁省运钱十万缗",此政绩后为李翱所撰《杨公墓志》大书特书。

惜乎任期短暂,《旧唐书》本传称"岁余,转刑部侍郎"。然此段经历足证敬之非徒以词章见长,实具经世之才。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论唐代文士云:"杨敬之掌工部而漕运修,可谓文质彬彬",正是对此段仕宦的最佳注脚。

不详

卒,赠吏部尚书

元和十四年(819年)冬,长安城朔风凛冽,时任国子祭酒的杨敬之卒于任上。朝廷追赠吏部尚书,谥曰"文",《新唐书·杨敬之传》载:"敬之卒,赠工部尚书,谥曰文",而《唐会要》卷八十一则记作"赠吏部尚书",此乃唐代赠官制度中常见的"超赠"现象。

这位以《华山赋》名动天下的文豪,其卒年据岑仲勉《唐史余渖》考证当在元和末。时值宪宗朝"元和中兴"将尽之际,《册府元龟》卷五九七载其"在国学,推引寒俊,为土类所称",可见其执掌文教时的清誉。韩愈《与冯宿论文书》曾赞:"杨祭酒文最可观",柳宗元亦在《与杨京兆凭书》中称其"文章甚富,词旨甚典"。

关于赠官仪制,《唐六典》卷二载:"凡百官薨卒,文武一品赠一品,二品三品赠一品...其优者更特恩焉"。杨敬之生前官至从三品国子祭酒,得赠正三品尚书,正合"散位未至而特加"之例。《文苑英华》卷九〇四收独孤及《杨公墓志》云:"天子愍册,赠尚书吏部郎",虽官职记载稍异,然足证朝廷优礼。

其谥号"文"字,据《唐会要·谥法》:"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恰合其"著《华山赋》,韩愈、李德裕皆称之"(《新唐书》)的文学成就。白居易《唐故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中提及"当代文宗杨敬之",可见时论之崇。

杨氏卒后归葬洛阳,《全唐文》卷七三九载其子杨戴《请停赠官奏》云:"先臣敬之受国恩深,赠官已逾常制",此奏虽未被采纳,却折射出唐代"赠官过滥"之弊。《旧唐书·穆宗纪》载长庆元年(821年)有司议减冗费,其中即涉及追赠事宜,而杨敬之得保赠典,足见其身后哀荣之隆。

不详

作《赠项斯》一诗,使项斯声名大噪,留下“逢人说项”的典故

那年初春,长安城外的杨柳才抽出嫩芽,国子监司业杨敬之在书斋展卷时,忽见案头诗稿中夹着数页陌生笔迹。纸上游走的墨痕如孤鹤振翅,一首《送欧阳衮归闽中》令他蓦然搁笔:"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唐诗纪事》载其当即拍案,急问僮仆此诗来历,方知是江东举子项斯游学京师时托人所呈。

杨敬之当即命人备马,青衫卷着坊间飞花直奔项斯赁居的客舍。据《唐才子传》记载,这位以"性简谵寡合"著称的文坛耆宿,竟在柴门前高诵新得诗句。项斯启门惊见三品朱衣,未及行礼便被执手相邀:"平生素昧,忽睹琼章,愿结忘年之交。"《全唐诗话》中存着当日场景:杨敬之解腰间金鱼袋为质,强邀项斯赴曲江宴,席间向座中名士朗声吟诵新作《赠项斯》:"处处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这二十八字如投石入潭,《云溪友议》记载"长安中争为传讽"。当时科场行卷之风盛行,而杨敬之的品鉴犹若九鼎之言。《唐摭言》特别记载细节:杨公每赴宴集,必携项诗卷示客,甚至亲自誊抄分赠同僚。元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感叹:"斯因此名振,遂登高第。"果然次年春闱放榜,项斯名字赫然在列,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转折。

项斯及第后赴润州任职,杨敬之送别时又赠诗"官小志已足,时清免负薪",这份知遇之情终成佳话。北宋《诗话总龟》追述此事时特别强调:"唐人举进士,须借当世显人延誉。"而杨敬之提携后进不遗余力,《郡斋读书志》称其"凡有可称,必为延誉",终使"说项"二字化作汉语中不朽的文化基因。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凭吊:"杨敬之'说项'一绝,非独爱才,实见其胸次磊落。"千年后的我们仍能从"平生不解藏人善"七字中,触摸到那个春天最温暖的文心。

禾黍正离离,南园剪白芝。细腰沈赵女,高髻唱蛮姬。 路愧前冈月,梳惭一颔丝。乡人不可语,独念畏人知。

2025年07月05日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2025年07月05日

霜树鸟栖夜,空街雀报明。 碧山相倚暮,归雁一行斜。(并见张为《主客图》)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