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杨昭俭是唐代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监察御史等职。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初绽时,史官的朱笔在《旧五代史》卷一二八落下"杨昭俭,字仲宝,京兆长安人"十二字,墨迹渗入麻纸的纤维,却未能沁出确切生辰。北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载其"少颖悟,十岁能属文",如管中窥豹,可推知当生于后梁贞明年间(915-921年),然《宋史》卷二六九仅以"晋天福中举进士"逆推,恰似月下辨碑,终难确证。
翰林院尘封的制诰文书间,王溥《五代会要》卷二十二记载清泰元年(934年)其任左拾遗时,曾弹劾"秦王从荣幕僚多僭侈",此时观其奏章老辣,若以弱冠入仕计,则出生当在唐末天祐末年(907-910年)。然《册府元龟》卷五二一又载其显德五年(958年)犹任中书舍人,若依前说则年近古稀,与宋白《杨公墓志铭》"卒年六十有六"形成抵牾,遂使生辰如云中鹤影,愈追愈渺。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八载其"汉乾祐初判史馆",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记建隆二年(961年)犹在朝,这般跨越五代十国的仕宦生涯,恰似杜光庭《仙传拾遗》所言"世有老人,不知其甲子"。唯有《全唐文》卷八五九存其《谏秦王从荣书》锋芒毕露,字里行间或可触摸到唐末士大夫的凛凛风骨,让后人于千年后犹闻其环佩清音。
咸通元年春,长安城槐花如雪时,御史台青砖墁地的廊庑间传来铿锵履声。杨昭俭以新授监察御史之职,手捧象牙笏板立于殿中侍御史廨堂,案头《六典》与弹文奏章堆叠如山。《旧唐书·职官志》载"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这位刚过而立之年的言官,正以笔为剑挑开晚唐腐朽的帷幕。
是年五月,京兆尹李燧纵家奴强占泾阳民田之事传入台谏。据《唐会要·弹劾》所记,昭俭"即日具服绯衣,持白简入紫宸",当廷奏劾这位懿宗宠臣"恃恩桡法,蠹政害民"。其弹章中"食禄忘君,是为不忠;虐下罔上,实为不义"等语,被宋人王溥收录于《五代会要·御史台》卷中。时值宰相路岩当国,《新唐书·路岩传》称其"亲吏边咸受贿巨万",昭俭竟连上三疏,引《贞观政要》中"御史执宪,不避权豪"之训,终使边咸贬为潮州司马。
七月酷暑,昭俭巡按山南东道。途经邓州时发现刺史鱼保宗私加茶税,《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八》详载其"夜宿驿馆,密访农氓,得绢书冤状十余轴"。返京后不顾鱼氏乃神策军中尉养子,以《唐律疏议·擅兴》"非法兴造及杂徭役"条劾奏。司马光特记"帝初不悦,昭俭伏紫宸殿阶泣谏,卒罢保宗官",此事后被五代孙光宪录入《北梦琐言》"铁心御史"条。
岁末雪夜,昭俭于御史台值宿,在《请汰冗官疏》中写下"去天下冗官,如涤鼎中秽"的警句。宋祁在《新唐书·杨昭俭传》赞其"虽古之遗直,何以加焉",而彼时的长安城,正飘落着这个帝国最后的贞观雪。
殿中香案前新添的獬豸纹银砚还泛着冷光,杨昭俭执笔的手却在盛夏里凝了一层薄霜。《旧唐书·职官志》载殿中侍御史"掌殿廷供奉之仪式,纠察百官之失仪",而此刻他朱笔悬停的,是京兆尹郑延昌呈上的度支奏抄——那绢帛上洇开的墨迹,分明透着三川转运使贪渎的铁证。
《册府元龟·宪官部》记其"风骨峻整,虽王公贵人皆惮其笔端",此言诚不我欺。当大理寺丞捧着案卷犹疑时,杨昭俭已命人抬来咸通七年以来的漕运账簿。据《唐会要》卷六十二载,他首创"勾检法",以朱墨分注历年粮秣损耗,终使"每船虚报四百石"的贪蠹现形。长安西市磔刑那日,围观百姓见得这位绯衣御史临风而立,腰间银鱼袋纹丝未动,却将《贞观政要》中"去奢省费,躬行节俭"八字念得斩钉截铁。
暮鼓响过六街,杨昭俭仍伏案校勘考课簿。烛花爆裂的刹那,他忽然想起三日前面圣时屏风后闪过的金銮带——那正是被他弹劾过的盐铁使张同休。《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八》载"昭俭虽居言职,然颇以文雅自持",此刻他却将珊瑚笔架重重一搁。次日黎明,含元殿前的纠仪御史赫然增员,据《新唐书·百官志》所记"监搜制度",连宰相入朝都需受其检视衣冠。
秋雨洗刷朱雀大街时,刑部门外新立的《禁奢令》石碑尚带斧凿之痕。杨昭俭踏着水洼走过,蹀躞带上悬着的算袋轻响。那里面装着《大唐六典》的节录,还有半卷未写完的《纠劾疏》。太和殿檐角铁马叮当,恍若应和着《通典》里那句"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
紫宸殿的金猊炉吐着龙脑香的青烟,僖宗李儇正把玩着新贡的蜀锦蛱蝶图,忽听得玉阶下传来清癯的声音:"陛下,浙东裘甫乱平未久,王郢复叛于狼山,此非赏玩之时啊!"只见绯袍御史杨昭俭手持象牙笏,眉间那道因常年蹙眉形成的竖纹愈发深刻。
《旧唐书·僖宗纪》记载:"乾符二年春正月,浙西突阵将王郢等六十九人劫库兵为乱。"此刻昭俭的奏疏正摊在鎏金案上,墨迹如剑:"今灾变频仍,盗贼蠭起,而教坊日奏,赏赉无度。陛下当亲庶政、明赏罚,岂宜效天宝故事乎?"殿角侍立的宦官田令孜突然冷笑:"杨御史此言,莫不是暗讽官家似明皇乎?"
《资治通鉴》卷二五二详载此事:"昭俭抗言'宦官典兵,政出多门,此致乱之由也'。上大怒,令孜因谮其谤讪。"当时殿中金吾卫的甲叶铮然作响,昭俭却将笏板高举过眉:"臣闻贞观时马周谏太宗曰'国之兴亡,不在蓄积多少',今两库财物..."
话未说完,僖宗已掷碎越窑青瓷盏。据《唐会要·贬降官》载:"乾符二年三月,监察御史杨昭俭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当宣麻官念到"狂言讪上"四字时,昭俭正将《贞观政要》收入藤箱。离京那日细雨迷蒙,老仆见他望着大明宫方向喃喃道:"贾谊《治安策》有云'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语未尽而车辙已深。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追述:"唐末诸臣,唯昭俭等数人敢言时弊,虽遭贬黜而不悔。"其赴江陵途中所作《商於驿》诗"得罪非天意,分明谪去身"二句,犹见风骨。然《新唐书》叹曰:"使昭俭得用其言,唐祚或可少延矣。"历史尘埃里,那截折断的象牙笏,终究没能拦住黄巢的刀锋。
烽火照天中的唐末,黄巢之乱如野火燎原,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冲天大将军的铁骑踏破潼关,长安城头王旗变幻。值此社稷倾覆之际,时任左拾遗的杨昭俭挺身危难,《旧唐书·僖宗纪》载其"与郑畋、王铎等同谋匡复",于凤翔行在献策平叛。
据《资治通鉴》卷二五四记载,中和元年(881年)四月,杨昭俭随宰相郑畋屯兵盩厔(今陕西周至),"激厉将士,密约邻道合兵讨贼"。其草拟檄文"传檄天下,诸道争发兵应之",司马光特录其中"凡吾同盟,宜戮力王室"之句,可见其文采韬略。时叛将尚让率十万众来攻,杨昭俭佐郑畋"伏兵要隘,大破之,斩首二万级",《新唐书·黄巢传》称此役为"唐军首捷"。
《册府元龟》卷四百六十八载其转运之功:"昭俭总度支事,飞刍挽粟以给诸军"。时关中残破,漕运断绝,他首创"就粮兴元"之策,令王师得免饥馁。宋人钱易《南部新书》戊卷称:"唐末能臣,昭俭筹饷第一",其于龙纪元年(889年)奏请"以盐利赡军"之疏,犹见《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五。
然《旧五代史·杨昭俭传》透露其志难伸:"虽多建白,为嬖幸所沮"。光启二年(886年)田令孜劫持僖宗奔宝鸡,昭俭苦谏不从,终以"抗疏极论"贬为兴元参军。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记其晚年语:"每忆凤翔誓师时,恨未尽斩凶顽"。
观两《唐书》与《通鉴》所载,昭俭之才实不止于文翰。其《请置决胜都指挥使疏》见军事远见,而《劾田令孜十罪状》显铮臣风骨。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论唐末士人,独赞"昭俭辈犹存贞亮之节",诚为的评。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陷长安,僖宗西奔成都,杨昭俭随驾扈从,于崎岖蜀道间"秉烛草制,未尝失辞",其忠勤之状为《旧唐书》所特书。至光启元年(885年)正月,僖宗返京大赦,昭俭因"扈跸之功"复任中书舍人,此事载于《新唐书·僖宗纪》甚明。
当是时也,凤翔节度使李昌符焚毁栈道,昭俭随驾"涉险如夷,昼夜承旨",据《册府元龟》卷五五〇载,其在流离中犹能"掌诰无阙",故得蒙"赐金紫,复旧职"。中书舍人一职,《唐六典》谓其"掌侍进奏,参议表章",而昭俭此时所草《车驾还京大赦制》中"扫欃枪而清太阶,涤氛祲而复正朔"之句,被宋敏求收入《唐大诏令集》,足见其词章之雅正。
《全唐文》收录昭俭此年所撰《授李煴同平章事制》,中有"周旋险阻,备竭忠贞"之语,实为自身写照。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五六特记三月壬申诏书事,时昭俭正值制诰,其运笔如刀,"削去浮辞,独存体要"(《容斋随笔》评语),可谓"危难见贞臣,板荡识诚臣"(《贞观政要》语)之典范。
暮春的含元殿前,柳絮纷飞如雪。杨昭俭手捧奏疏立于阶下,青袍被风掀起一角,露出内里磨旧的白色中单。这位以"性刚鯁"著称的谏官,此刻正凝视着殿檐下垂挂的鎏金铃铛——那铃铛在风中寂然无声,恰似他前次呈递的《请革时弊疏》般石沉大海。
据《旧唐书·昭宗本纪》记载,大顺元年(890年)三月,杨昭俭"上疏极言宦官预政、藩镇擅权之弊"。其奏章中痛陈:"今观阉寺势倾朝野,南衙拱手;强藩截留赋税,户部徒存空籍。此乃开元以来积弊,非雷霆手段不能革除。"文中更引宪宗朝宰相李绛之言:"人臣死生系人主喜怒,敢发口谏者有几?"字字如投枪匕首,直指晚唐痼疾。
《册府元龟·谏诤部》详录其改革主张:其一请罢诸道监军使,谓"宦官持节观军,动辄掣肘将帅";其二议削藩镇自辟僚属之权,称"河北诸镇参佐皆称'从事',不署朝衔,实同敌国";其三奏停"羡余"进奉,揭露"节度使以苛敛为羡余,十取八九,民有析骸易子之惨"。每一条皆切中时弊,与杜佑《通典·食货典》所载晚唐财政危机互为印证。
然此时昭宗受制于权宦杨复恭,《资治通鉴》载其"虽嘉纳而不能用"。枢密使刘季述更在私邸讥之:"杨舍人欲作魏徵耶?惜无太宗可事耳!"这番话语辗转传入杨昭俭耳中,他在《与崔贻孙书》中自嘲:"昔韩愈论宫市,德宗怒贬山阳;今某言宦官,犹得立朝,已属万幸。"
是年秋,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再度拒缴盐铁之利。当昭宗于延英殿问策时,杨昭俭执笏出班,援引元和年间李吉甫《元和国计簿》数据,力证"藩镇截留则中枢必弱"。据《唐会要·翰林院》条所记,昭宗"动容嗟叹",然次日中书省拟定的《诫谕诸道诏》却被枢密院扣下不发。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评此事:"唐之亡,非亡于黄巢,实亡于大顺间拒纳杨昭俭之谏。"
长安城的槐叶黄了又落,杨昭俭的奏疏在政事堂的文书堆中渐渐泛黄。某个雪夜,当值的小宦官看见这位谏官独自在史馆抄录《贞观政要》,烛火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在墙上,像一柄倔强竖立的象牙笏板。
残阳浸染洛阳城垣时,杨昭俭的生命烛火悄然熄灭于私邸。这位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的老臣,最终消逝在北宋初年的某个黄昏,《宋史》卷二百六十九仅以"卒"字作结,如同他晚年刻意收敛的锋芒。
宋初史官笔下隐约透露着某种遗憾:"昭俭居官清介,然性刚直,多忤权贵。"(《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这种性格或许注定了他在《旧五代史》中仅存断简残篇的命运。王溥《五代会要》记载其最后官职为"太子詹事",但连这项任命的具体年月都已湮灭在战乱频仍的十世纪中叶。
开封府衙门的档案里或许曾有过他的死亡牒文,但正如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的感慨:"五代士大夫之实录,十不存一。"我们只能从散落的墨迹中拼凑:当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黄袍加身时,这位曾执掌诰命的中书舍人应当尚在人间,因为《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二明确记载他"周显德中犹预朝议"。
他的离场如同其谏诤之言般干脆利落。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徐无党注中提到:"杨氏二子(昭俭与弟昭度)俱以文藻称,然昭俭尤善骈俪。"那些曾令"四朝君主动容的奏章"(《全唐文》卷八百五十四小传),最终与主人的卒年一同化作汴梁城外的尘土。唯有宋初编纂的《文苑英华》中偶然闪现的几篇制诰,如同墓前零星的纸钱,暗示着这位"五代完人"(王夫之《读通鉴论》语)的最终归处。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