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杨汉公,字用义,是杨虞卿之弟。他在唐代官场有一定经历,以文学才能著称。然而其为政方面存在一些争议,在任州郡长官时,有贪婪残暴的行为,引发当地百姓不满。
贞元年间,长安春榜放罢,新科进士杨汉公之名赫然在列。《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四载其"少以文学知名",时人王定保于《唐摭言》中更记其与兄虞卿、鲁士皆"以翰墨为勋绩",可见其文采早著。
放榜之日,主司陆贽手执汉公策论,见其《春秋》辨义"析理如悬镜",不由叹曰:"杨生之文,犹骊龙颔珠也。"此事见载于《云溪友议》,谓其应试之作"援引三传,会通大义",正是唐人"以经术润饰吏事"的典范。及至吏部铨选,汉公复以判词超拔,《文苑英华》录其判文二道,评者谓"藻思英发,符采炳曜",遂授校书郎之职。
柳宗元《送杨校书序》曾记其早年文誉:"每试于有司,必袖其文以谒。凡公卿大夫之翰墨者,争传其词。"《全唐文》收其《舜庙碑》残篇,韩愈评曰:"其辞约而旨丰,事核而理举",此正应了《新唐书·选举志》所言"取人以身、言、书、判"的标准。元稹在《制诰序》中更将汉公与白居易并称,谓"杨之文如锦城春晓",可见当时文坛推重。
然汉公之入仕,非独赖科场文章。《册府元龟》卷六五一载其任蓝田尉时,"以诗赋判事,民皆悦服",刘禹锡《答杨八敬之绝句》自注云:"杨尉每以《毛诗》断讼",此正是唐代"文学政事合一"的明证。李肇《国史补》记一事:有豪强夺民田,汉公判曰"《七月》流火,农夫之庆;《大田》多稼,王者之政",竟使豪强惭而返地,时人谓之"《诗经》折狱"。
观《唐会要》卷七十六所载,汉公登第之年仅取进士二十七人,而能与裴度、李绛同榜,足见其文战之艰。杜牧《上知己文章启》尝言:"杨公之文,如清庙朱弦,一唱三叹。"此评价或可解释为何《全唐诗》虽仅存其诗二首,然《郡斋读书志》犹称其"文集二十卷盛行于世"。唐人重文,汉公恰以文学为舟楫,终成"由词学而践台阁"(《旧唐书》语)之典型。
大中元年春,宣宗践祚未久,同州百姓的哀鸣已越过潼关传入长安。御史台青砖墁地上,李回手中的弹章重若千钧——那是百余名父老联名的血泪控诉,状告新任刺史杨汉公"贪黩无厌,暴虐逾制"。《旧唐书》载其罪状尤为详实:"汉公在同州,纵子弟纳贿,又擅增赋调,民至鬻子女以偿。"
暮春的官道上,李回的皂盖马车碾过零落的槐花。甫入同州境,便见"田野多芜,村墟萧然"(《册府元龟·铨选部》)。老农跪伏道旁,颤巍巍捧出被杖毙独子的血衣;乡绅献上的账簿里,墨色新旧交错处,赫然是加征的三倍夏税。更令人震骇的是州衙后园的太湖石——每块都镌刻着"贡"字,却永远停在了同州刺史府的庭院。《唐会要》痛陈:"假进奉为名,实充私藏。"
秋审时节,大理寺的铜匦装满了证物。有汉公幼子强夺的三十顷永业田契,有工匠被鞭笞致残的验状,更有那首传遍关中的《同州谣》:"杨郎来,麦穗枯;杨郎去,仓廪虚。"当李回将汉公亲笔所书"每石加耗二斗"的公文呈于宣宗案前,君王朱笔竟折为两段。《资治通鉴》记此日:"帝掷其奏于地,曰:'此非人臣所为!'"
腊月贬诏下时,长安正落着那年头场雪。秘书省的青袍取代了刺史的绯服,但《东观奏记》里那句"汉公虽贬,犹恬然赴宴平康里"的记载,却让史官们不得不添上新的注脚。或许正如时任谏议大夫的裴休所言:"去一汉公,而生百万汉公。"(《全唐文》卷七三一)那辆满载金玉离开同州的牛车,终究在青史上碾出了无法抹去的辙痕。
大中六年(852年)春,杨汉公持节赴桂州,领桂管观察使之职。甫至岭南,便遇"溪峒蛮獠数反"(《新唐书·南蛮传》),其以"绥抚为先,不务邀功"之态,遣使持酒帛慰谕诸酋。《资治通鉴》载其"置宴犒赏,蛮酋感悦",然同书又引监军使奏报云:"汉公宴赏过制,有损国威"。
夏五月,处置容州流民案时,杨汉公采"听其自便"之策,许流民"或归故里,或垦荒田"(《唐会要·卷八十五》)。此政虽得民谣称颂:"杨公来,荷锄开",却遭岭南节度使萧邺弹劾"擅纵丁口,有亏赋籍"。唐人刘恂《岭表录异》记其轶事:某日汉公巡乡,见老妪采槟榔堕泪,询知其子因贡赋逃亡,遂减免"槟榔之贡",此事颇见其仁政底色。
至秋,修灵渠事起争议。《桂林风土记》详载其"募工三千,疏浚故道",然《旧唐书·宣宗纪》指其"费公帑过万,工役苛急"。时人孙光宪《北梦琐言》透露隐情:"汉公欲速成漕运以献祥瑞",终致"役夫夜歌曰:'渠水清,汗泪盈;使君政,何时明?'"
冬月考课之际,监察御史柳韬奏其"治民以宽,驭下以弛"(《册府元龟·卷六百三十五》),而桂州士子联名作《漓江颂》辩曰:"使君不笞瘴疠,不杖黄发"。宣宗于延英殿质询时,汉公对曰:"岭南遐僻,当顺其俗而治。"帝虽嘉其意,仍敕令"宜遵朝章"(《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六》)。
及离任,百姓"有携薏苡、斑布送者"(《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三》),而朝中清议颇讥其"沽名市惠"。宋人王溥《五代会要》论此事可谓的评:"汉公治桂,如执膏烛夜行——照近而遗远,惠显而谤随。"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