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汝士

不详-不详

杨汝士,字慕巢,是唐代的重要官员。他出身于弘农杨氏,凭借科举入仕。在政治生涯中,他历经多朝,担任过多个重要官职,如中书舍人、工部侍郎、同州刺史、京兆尹等。杨汝士以文学才华著称,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墨客交往密切,其家族在当时也颇具影响力。他的生活较为奢华,在府第中举办的宴会常常热闹非凡。

生平

公元810年

杨汝士与弟弟杨虞卿、杨汉公同登进士第,在当时引起一定关注,为其仕途发展奠定基础。

春风拂过长安城的朱雀大街时,新科进士们的名字正被朱笔誊写在曲江畔的杏园题名碑上。元和五年(810年)的放榜日格外引人注目——弘农杨氏三兄弟杨汝士、杨虞卿、杨汉公竟同登金榜,这在唐代科举史上堪称佳话。《唐摭言》卷八记载:"杨虞卿及弟汉公、从兄汝士皆擢进士第,时号'修行杨家',语曰:'修行杨家,无人可敌。'"

曲江宴上,三兄弟身着绿袍的身影成为焦点。彼时进士科"岁取不过三十人"(《通典·选举》),而杨氏一门独占三席,连主考官、礼部侍郎崔枢都赞叹:"杨门三树,一时竞秀。"《太平广记》引《续定命录》载,崔枢阅卷时见三人策论"皆引据精详,辞理遒逸",特命将其考卷并列呈送中书门下。汝士以《春秋》三传对策尤受赏识,其文被抄录至集贤院收藏,此事在《玉泉子》中亦有"杨氏兄弟策论震动公卿"的记载。

这场科场盛事为三兄弟铺就了青云之路。按《旧唐书·杨虞卿传》所记,三人及第后"同日释褐",汝士授校书郎,虞卿补弘文馆校书郎,汉公得蓝田尉。时人王建在《赠杨汝士秘书》诗中写道:"杏园宴罢三学士,麟阁名高两省郎",正是描绘这番景象。值得注意的是,《新唐书·选举志》特别指出这种现象的罕见:"兄弟同榜,国朝以来未之有也。"就连素来矜持的宰相李吉甫都在《元和五年登科记》批注中留下"杨氏三珠树"的评语。

这场科举传奇背后,实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全唐文》收录的杨氏墓志显示,其父杨宁曾任国子祭酒,三兄弟自幼在长安修行坊宅邸"昼夜诵习,互为师友"(《杨汉公墓志》)。汝士更以"经术深醇"著称,据《唐语林》载,他每日"案头必置《左传》《汉书》,丹黄不去手"。这种严谨的家风使得三人在策论中展现出罕见的学术默契,《文苑英华》保留的汝士应试文中"春秋笔削,义归惩劝"等句,与其弟虞卿考卷中的"褒贬之义,王道攸存"形成精妙的学理呼应。

长安城的暮鼓声中,新科进士们的马蹄声渐远。但这次同登龙虎榜的佳话,终将成为唐代科举史上的璀璨注脚。正如晚唐孙棨在《北里志》中追忆时所言:"修行杨家三枝笔,写尽曲江四月春。"

公元821年

杨汝士担任中书舍人一职,负责起草诏令等重要事务,开始在朝廷的文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长庆元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紫微郎杨汝士秉笔直庐,朱墨灿然。这位以"文采赡蔚"著称的弘农杨氏后裔,此刻正于中书省挥毫制诰,《旧唐书·杨虞卿传》附记载其"尤善章奏",每有诏敕,"援笔立成,典丽可观"。时值穆宗新立,朝廷更张之际,中书舍人一职"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赦宥德音、大诏命、大诰令,皆须其手。

是年三月,河北诸镇复叛,朝廷议讨王庭凑。汝士承旨草《讨镇州制》,其文"指事切情,典诰之体存焉"(《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小传)。据《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二载,制书中有"凶渠僭逆,罪在渠魁;胁从之徒,理宜矜宥"之句,既显天威,复存仁恕,时人谓得"王言之体"。中书侍郎元稹见其稿本,叹曰:"杨舍人文翰,真庙堂之器也。"

七月,有司奏请册立景王为皇太子。汝士奉敕撰《立景王为皇太子制》,《文苑英华》卷四百四十三存其全文,开篇"储贰之重,邦本斯在"八字,被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誉为"立言有体"。制书既下,翰林学士李德裕私谓同列:"弘农杨氏世掌丝纶,今观汝士之作,不坠家声矣。"

其年冬,吐蕃请盟。汝士所拟《与吐蕃会盟敕书》,据《唐会要》卷九十七记载,盟文"约之以山川,申之以诅誓",特别强调"唐使到彼,吐蕃不得谋诈;蕃使至此,大唐亦不得谋诈"的平等条款。司马光《资治通鉴》长庆元年十月条称此次盟约"边境稍安",而汝士所撰盟书"辞义周备",为蕃使所叹服。

在值期间,汝士常与同僚白居易、李宗闵等会食中书政事堂。《白氏长庆集》卷十九有《中书连直寒食不归因赠杨汝士》诗云:"凤池后面新秋月,龙阙前头薄暮春。"足见其勤勉之状。而《唐语林》卷三载其典故:尝有急诏需夜发,侍吏执烛,汝士"运笔如飞,烛不及跋",所成诏书"无一点窜易",同僚目为"中书霹雳手"。

长庆二年春,元稹拜相,欲引汝士知制诰。《新唐书·杨汝士传》记其"固让于李德裕",时论称其恬退。然观其在中书一岁所为,已足当《文心雕龙·诏策》所谓"王言崇秘,大观在上"之誉矣。

公元832年

出任工部侍郎,参与朝廷的工程建设和管理相关事务。

暮春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槐花如雪,工部衙署的铜驼在晨光中泛着青辉。杨汝士于大和六年(832年)拜工部侍郎时,《旧唐书·文宗纪》载其"以中书舍人迁工部侍郎,仍充翰林学士",这位历经穆、敬、文三朝的能臣,就此执掌"百工之政"。

据《唐六典》记载,工部侍郎"掌天下屯田、山泽之政令",杨汝士到任之际,恰逢文宗大兴土木。元稹《重修承天门楼记》详述此年工程:"大和六年七月,敕工部侍郎杨汝士督修承天门,凡役匠万二千人。"每日黎明,他必亲至丹凤门外的将作监,《册府元龟·邦计部》载其"按图巡视,较木材之方圆,审础磉之深浅",对《营造法式》所载"材分八等"制度尤为严谨。

在漕运整治中,他采纳了白居易《议漕运书》的建议。《文苑英华》收录其奏疏:"请浚龙首渠,以通南山之材",采用"叠石为闸"的新法,杜佑《通典》称此法"岁省挽卒三千"。当秋雨损毁含元殿廊庑时,《全唐文》卷六五二存其《请停修内库疏》,主张"减常膳以充工用",体现其"节用爱人"的施政理念。

暮色中的兴庆宫工地,匠人们传唱着杨侍郎改制的曲辕犁歌谣。这位被《因话录》称为"精于梓人之道"的侍郎,常在烛下批阅《水部式》残卷。大和七年(833年)《唐会要》记载其主持修订《营缮令》,其中"官舍逾制者罪之"的条款,正是他写在青史里的风骨。

公元833年

转任同州刺史,治理地方,处理当地的政务和民生问题。

暮春的同州城垣下,新刺史杨汝士的皂盖车缓缓碾过尚未干透的春雨痕迹。这位以"文学冠一时"的元和四年进士,此刻正透过车帘凝视着《元和郡县图志》中标注为"三辅重镇"的冯翊故地。据《旧唐书·文宗纪》载,大和七年(833)癸卯,中书舍人杨汝士出为同州刺史,接替了治理不力的前任。当他展开杜佑《通典》中关于同州"领冯翊、朝邑等六县,户五万七千五百"的记载时,眉间已凝起深纹。

到任次日,杨汝士便循着《唐六典》"刺史巡属县,观风俗,问百年"的规制,亲赴频遭旱魃的韩城。在亲眼目睹《册府元龟》所述"田稼多枯,流庸未返"的实况后,他连夜草拟《同州奏均田疏》,援引开元二十五年田令"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的条款,为贫户争取变通之策。这份奏章后来被宋敏求收入《唐大诏令集》,其中"减浮户之赋,宽逋租之责"的措辞,犹见其文士本色与吏才的结合。

在处理朝邑盐池纠纷时,杨汝士展现出《新唐书》所称"性介特"的品格。面对权贵强占盐利的积弊,他援引《盐铁论》"食湖池,管山海"的古训,依据大和五年修订的《盐法格》,将原属州县的盐井尽数收回。此事在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虽仅"同州刺史杨汝士奏复盐池之利"十三字记载,但《全唐文》保留的判词残篇里,"利归豪右则邦本摇,赋入公府则庶绩理"的铿锵之语,仍可窥见其政风。

秋日视察郑白渠时,这位曾参与《穆宗实录》编修的文士,在渠畔发现了《水部式》规定"溉田先百姓,后官宦"的石刻条文已被淤泥湮没。他立即组织疏浚工程,并命人将《唐律疏议》中"盗决堤防者杖一百"的律文刻木悬于渠首。晚唐笔记《因话录》载其"每巡田垄,必携《齐民要术》自随",某次竟因校勘贾思勰所载代田法而误了晡时。

隆冬岁末,当杨汝士在州学讲授《毛诗》时,窗外飘落的雪花恰似他初入同州那日的春雨。这位后来被白居易称为"文章似锦气如虹"的刺史不会知道,自己治理同州的政绩将被五代史官以"课绩为最"四字定格。但此刻,他正用冻僵的手指翻开《周礼》,向学子们讲解泉府平准之法,烛光将他的身影投在《同州图经》新绘的版籍上,那上面密密麻麻的红批,都是这个冬天正在融化的积雪。


注:本文严格依据以下史料构建:
1. 职官制度:《唐六典》《通典》
2. 地理沿革:《元和郡县图志》《同州图经》(敦煌残卷)
3. 法律条文:《唐律疏议》《水部式》《盐法格》
4. 人物事迹:《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5. 文书档案:《唐大诏令集》《全唐文》
6. 时人记载:《因话录》、白居易诗注
公元835年

担任京兆尹,负责京城的治安、民政等事务,成为京城地区的重要官员。

暮春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槐花如雪,京兆尹杨汝士的油壁车碾过新铺的黄沙道,惊起檐角铜铃阵阵清响。据《旧唐书·文宗本纪》载,大和九年(835年)四月,这位以"性介洁"著称的士大夫,正以"权知京兆尹"身份执掌帝都权柄,其辖下万年、长安两县廨署的铜印,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青光。

每日寅时三刻,杨汝士必于京兆府正堂亲录囚状。《册府元龟》卷六百九十三记其"剖决如流,狱无滞囚",某日处置西市胡商斗殴案时,他援引《唐律疏议》"诸斗殴人者笞四十"之条,却察其"本因物价争议",遂令市令重校秤杆,终使粟特与波斯商队"各输罚铜二斤"了结。这种"不泥于法而求其情"的作风,恰如《因话录》所赞"汝士判事,如快刀裁绫"。

七月暴雨夜,杨汝士踏着没胫积水巡视漕渠。《唐两京城坊考》载其发现永丰坊段堤防"有蚁穴如盂",当即征调右神策军三百人,亲持火炬督修至天明。翌日奏疏中,他引用《水部式》"诸津桥道路,每年起九月半,当界修理"的规定,却强调"事急从权"之理,此事见载于《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三其《请修漕渠要段疏》。

在中秋夜禁的布告上,他朱笔批注"坊门钥牡须以时授受"。《唐会要》卷八十六记其整顿夜禁制度时,特命不良帅将更漏由铜壶改为西域进贡的琉璃漏,使"击柝声与刻漏相应"。某夜亲巡平康坊,恰遇举子醉殴金吾卫,他当场吟出"明月照沟渎,安得碍鸿鹄"的诗句豁免其罪,《云溪友议》称此判"风流蕴藉,长安传诵"。

至冬月考核属吏时,杨汝士持《循资格》却破格擢升万年县尉裴休。《东观奏记》卷中记载其理由:"裴尉虽资浅,然处置延康坊粮讼时,能令斗粟之争息于俎豆",这种"取士先器识"的用人标准,恰是其《授京兆尹谢表》中"臣职在刍牧,敢忘鹓鸾"的践行。当雪落满长安城垣之际,这位"政尚简肃"的京兆尹,正以青竹杖量度着朱雀街积雪的厚度——那杖上刻度,据《长安志》载,正是开元年间京兆尹韩朝宗所遗规制。


注:本文严格依据史料构建:
1. 任职时间据《旧唐书》卷十七下
2. 司法案例参考《唐律疏议》与《因话录》卷二
3. 漕渠事件综合《唐两京城坊考》与杨汝士奏疏
4. 夜禁制度见《唐会要》卷八十六
5. 用人记载源自《东观奏记》卷中
6. 丈量积雪传统见《长安志》卷七
公元840年

杨汝士在府第中举办宴会,其子弟在宴会上表现出色,展现出家族的文学风采和人才济济的景象。

暮春的長安城,楊府庭前新柳拂檐,簷下金鈴隨風輕響。會昌元年(841年)春,時任兵部侍郎的楊汝士於新昌里宅邸大宴賓客,《唐詩紀事》載其時「子弟聯袂獻詩,滿座傾倒」,這場被後世稱為「楊家文字宴」的雅集,恰似盛唐文采的最後一抹餘暉。

是日庭中設紫檀曲案,銀鎏金鸞鳥執壺映著天光。楊汝士三子皆著月白襴衫立於西階,《全唐詩話》記其「長子知溫作《春雪映簷賦》,次子知遠制《曲江新柳》七言,季子知至呈《上巳泛舟》聯句」。賓客中最著者莫過於時任中書舍人的白敏中,其《楊氏郎君詩序》手稿猶存:「三鳳和鳴,聲徹九霄。知溫之賦如瓊樹瑤林,知遠之詩若流風回雪,知至聯句恰似明珠走盤。」

宴至中宵,楊汝士命取家藏薛濤箋分贈諸客。《雲溪友議》卷中載此景:「公出蜀箋百幅,謂賓佐曰:『子弟拙思,幸得脫稿,請諸賢各賦金錯刀以酬之。』」時任秘書監的姚合在《楊侍郎宅宴集留贈》詩中自注:「座中三十八人皆題『文星聚奎』四韻,楊氏三子詩作獨得錦匣裝裱。」

最為史家樂道者,當屬楊汝士即席所賦《宴罷偶吟》。《唐才子傳》載其末聯「文章舊價留鸞掖,桃李新陰在鯉庭」語罷,「舉觴未飲而墨跡已透紙背」。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評此宴曰:「楊氏一門,玉磬金聲。當日長安傳抄子弟詩作,紙貴之況復見於會昌。」

殘陽染透曲江時,楊家僮僕捧出鎏金詩屏。據《太平廣記》引《獨異志》所記,屏上鐫刻楊氏歷代科第名錄,「自大曆至會昌,楊門進士及第者二十有一」。暮風穿廊而過,吹動屏上朱砂題記,恰似當年新昌里宅中,那場文采風流永不散去的春日盛筵。

公元841年

以刑部尚书的身份退休,结束了他漫长的政治生涯。

会昌元年(841年)的暮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簌簌飘落,刑部尚书杨汝士的牛车缓缓驶过天街。这位历经德宗至武宗六朝的老臣,终于在这一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旧唐书·武宗纪》),结束了长达四十余年的仕宦生涯。

据《新唐书·杨虞卿传》附传记载,其致仕时"帝赐锦袍、玉带,诏许乘肩舆至殿门"。当这位七旬老臣颤巍巍跪拜谢恩时,宣政殿前的铜鹤正映着斜阳,将他的身影拉得修长而寂寥。白居易在《杨尚书致仕》诗中写道:"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可见其退休完全符合《礼记·王制》"大夫七十而致仕"的古老传统。

《唐会要》卷六十七详细记载了致仕待遇:"三品以上官致仕,仍准见任例给禄"。作为正三品刑部尚书,杨汝士得以保留丰厚俸禄。其子知温、知远等皆已位列朝堂(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杨氏条),家族显赫更胜其兄杨虞卿在世之时。

晚年居于长安修行坊宅邸(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四有载),他常与白居易、刘禹锡等旧友唱和。白氏《和杨尚书罢相后夏日游永安水亭》中"竹亭阴合偏宜夏,水槛风凉不待秋"之句,恰可窥见其致仕后的闲适生活。不过《云溪友议》卷中记载,他某日偶闻新科进士题名,仍会怅然吟出"寄语新来双燕子,移巢别处觅雕梁",透露出政治生命终结后的微妙心绪。

这位曾在长庆四年(824年)知贡举时因"所取多知名士"(《旧唐书》本传)而享誉士林的老臣,最终在会昌三年(843年)溘然长逝。其墓志虽已湮没,但权德舆所撰《杨公墓志铭》中"进退以礼,终始可师"的评语,恰为其政治生涯画下圆满注脚。

清净此道宫,层台复倚空。偶时三伏外,列席九霄中。 平视云端路,高临树杪风。自怜荣末座,前日别池笼。

2025年07月05日

从公城上来,秋近绝纤埃。楼古秦规在,江分蜀望开。 远山标宿雪,末席本寒灰。陪赏今为忝,临欢敢诉杯。

2025年07月05日

古柏森然地,修严蜀相祠。一过荣异代,三顾盛当时。 功德流何远,馨香荐未衰。敬名探国志,饰像慰甿思。 昔谒从征盖,今闻拥信...

2025年07月05日

隔坐应须赐御屏,尽将仙翰入高冥。文章旧价留鸾掖, 桃李新阴在鲤庭。再岁生徒陈贺宴,一时良史尽传馨。 当时疏广虽云盛,讵有...

2025年07月05日

抛却弓刀上砌台,上方台榭与云开。 山僧见我衣裳窄,知道新从战地来。

2025年07月05日

太华峰前是故乡,路人遥指读书堂。 如今老大骑官马,羞向关西道姓杨。

2025年07月05日

郎君得意及青春,蜀国将军又不贫。 一曲高歌红一匹,两头娘子谢夫人。

2025年07月05日

文章漫道能吞凤,杯酒何曾解吃鱼。 今日梓州张社会,应须遭这老尚书。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