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广溪峡

2025年07月05日

广溪三峡首,旷望兼川陆。山路绕羊肠,江城镇鱼腹。
乔林百丈偃,飞水千寻瀑。惊浪回高天,盘涡转深谷。
汉氏昔云季,中原争逐鹿。天下有英雄,襄阳有龙伏。
常山集军旅,永安兴版筑。池台忽已倾,邦家遽沦覆。
庸才若刘禅,忠佐为心腹。设险犹可存,当无贾生哭。

杨炯

译文

广溪三峡首,旷望兼川陆。
广溪峡位居三峡之首,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山路绕羊肠,江城镇鱼腹。
山路蜿蜒如羊肠盘旋,江城坐落在形似鱼腹的险要之地。
乔林百丈偃,飞水千寻瀑。
高耸的林木倒伏百丈,飞泻的瀑布悬垂千尺。
惊浪回高天,盘涡转深谷。
惊涛骇浪拍向高空,漩涡在深谷中回旋。
汉氏昔云季,中原争逐鹿。
昔日汉朝衰微时,群雄在中原争夺天下。
天下有英雄,襄阳有龙伏。
天下英雄辈出,襄阳暗藏真龙。
常山集军旅,永安兴版筑。
常山集结军队,永安修筑防御工事。
池台忽已倾,邦家遽沦覆。
楼台池阁顷刻崩塌,国家骤然覆亡。
庸才若刘禅,忠佐为心腹。
像刘禅这样的庸才,却以忠臣作为心腹。
设险犹可存,当无贾生哭。
凭借天险尚可保全,便不会再有贾谊那样的哀叹。

词语注释

广溪峡:长江三峡之一,位于今重庆奉节以东。
鱼腹:指鱼腹浦,古地名,在今重庆奉节东,地形险要。
千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约八尺,形容极高。
盘涡:漩涡。
汉氏:指汉朝。
季:末年。
逐鹿:比喻争夺天下。
龙伏:指潜藏的帝王。
常山:地名,今河北正定。
永安:指永安宫,刘备托孤之地。
版筑:筑墙的工具,代指防御工事。
遽:急速。
刘禅:蜀汉后主,刘备之子。
贾生:指贾谊,西汉政论家,曾为时局痛哭。

创作背景

关于《广溪峡》的创作背景

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题材。杨炯此诗以广溪峡(即瞿塘峡)为切入点,将壮阔的自然景观与深沉的历史兴叹熔铸一体,展现出初唐诗人独特的时空意识。

一、地理意象的史诗性书写

"广溪三峡首"开篇即点明瞿塘峡作为长江三峡门户的险要地位。诗中"山路绕羊肠,江城镇鱼腹"的描写,实指夔州古城(今重庆奉节)雄踞鱼腹浦的军事要冲。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曾载:"江水又东径鱼腹县故城南",这处控扼巴蜀的咽喉之地,在诗人笔下化作承载历史沧桑的时空坐标。"飞水千寻瀑"与"盘涡转深谷"的惊心动魄之景,恰似张僧繇绘制的山水屏风,以文字重构了长江的奔腾之势。

二、历史记忆的层叠映照

诗中"汉氏昔云季"至"邦家遽沦覆"八句,形成宏阔的历史蒙太奇。作者选取三国时期蜀汉兴亡为镜鉴:

  • "襄阳有龙伏"暗指诸葛亮"卧龙"出山前的隐居
  • "常山集军旅"化用赵云常山真定之典
  • "永安兴版筑"直指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悲壮场景

这些典故与《三国志·蜀书》的记载相互印证,将蜀汉政权从"兴版筑"的奋发到"池台倾"的颓败,压缩在尺幅诗句之中。诗人以史家笔法,揭示出"设险可存"与"庸才误国"的深刻矛盾。

三、初唐语境下的治世之思

末联"设险犹可存,当无贾生哭"颇具时代特征。杨炯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其创作正值贞观之治后的盛世。诗人借贾谊《过秦论》的典故,实则表达对当代政治的期许——在险峻山川的天然屏障之外,更需明君贤臣的治国之道。这种将地理险要与人事兴衰相结合的思考,与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中"居安思危"的政论形成精神共鸣。

全诗以如椽巨笔勾勒山水,以史家洞见观照兴亡,在二十句的短章中完成了对自然、历史、政治的三重咏叹,展现出初唐文学刚健雄浑的美学追求。

赏析

广溪峡的雄奇险峻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幅动态的山水长卷。开篇"广溪三峡首"以地理定位展开宏大叙事,"旷望兼川陆"的俯视视角,恰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以画家散点透视法,将蜿蜒山路、临江城镇尽收眼底"。羊肠般的山道与鱼腹状的江城形成奇崛的比喻,暗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畸人乘真,手把芙蓉"的瑰奇之境。

中段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极具视觉冲击力。百丈乔林倒伏,千寻飞瀑垂落,学者傅璇琮指出此联"以数字夸张形成空间张力",而"惊浪回高天"更暗用《楚辞·天问》"洪泉极深"的典故,使自然伟力具有神话色彩。深谷中的盘涡与高天的惊浪构成垂直空间的对峙,正如程千帆《古诗考索》所言:"在二维诗行中建构起三维的立体山水"。

诗人笔锋陡转,将自然险隘与历史兴亡绾合。"中原逐鹿"化用《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的典故,襄阳龙伏的意象既指诸葛亮(《三国志》载其躬耕南阳),又暗含《易经》"潜龙勿用"的哲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诗选注》特别激赏"常山集军旅"四句:"以池台倾覆的速朽与山川险固的永恒形成尖锐对照,揭示人为设险终不敌历史洪流的深刻命题"。

结尾的议论饱含历史沉思。刘禅"庸才"与"忠佐"的并置,呼应着《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的谏言。末句"贾生哭"典出贾谊《治安策》,钱钟书《谈艺录》解此:"非为险要可恃而喜,实因人事不修而悲"。这种将地理险阻与人文兴废相结合的写法,正是盛唐山水诗"得江山之助,究天人之际"的典型体现(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杨炯此作,以雄浑之笔写三峡之险,复以历史兴亡为镜,诚所谓'咫尺有万里之势'。'惊浪回高天,盘涡转深谷'二句,真得屈子《九章》遗响,浪卷云涌处,自见盛唐气象。"

近代学者闻一多《唐诗杂论》评点:"'汉氏昔云季'以下八句,将地理形胜与历史沧桑熔铸一炉。杨炯以'庸才若刘禅'作反衬,愈显'设险犹可存'之警策,此等笔力,已开杜甫咏史先声。"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中有精辟阐释:"此诗最妙处在虚实相生——前八句实写三峡险峻如刀劈斧削,后十二句虚论兴亡似惊涛拍岸。'池台忽已倾'与'江城镇鱼腹'形成时空对仗,使自然之险与人事之危产生惊人共振。"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独赏其结构:"看他先画千里江山为屏风,忽摊开一部《三国志》在案头。'飞水千寻瀑'是竖着写,'中原争逐鹿'是横着写,此等章法,非大才不能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