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夜送赵纵

2025年07月05日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杨炯

译文

赵氏连城璧
赵国的和氏璧价值连城
由来天下传
它的美名自古流传天下
送君还旧府
今夜送你返回故乡
明月满前川
皎洁的月光洒满前方的河流

词语注释

连城璧:指和氏璧,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发现的宝玉,后用来比喻极其珍贵的东西。
旧府:故乡或旧居。

创作背景

诗词《夜送赵纵》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明珠

此诗出自初唐诗人杨炯之手,时值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正是唐王朝国力日盛而诗坛尚未完全摆脱六朝绮靡余风的特殊时期。赵纵其人虽史载不详,然以"连城璧"相喻,当为杨炯挚友或同僚,可能因贬谪或调任离京。

月光下的送别仪式

是夜长安城外,灞桥烟柳笼罩在初唐特有的清朗月色中。诗人化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价值连城"典故,将战国时期和氏璧的传奇与友人品格相叠印。彼时士大夫阶层犹存魏晋风骨,以玉比德仍是文人交往的雅尚。

时代精神的折射

"明月满前川"的结句,既承袭了南朝谢庄《月赋》的意境,又暗含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的盛唐气象先声。这种将个人离情融入天地宇宙的笔法,恰反映了初唐诗坛从宫廷应制向山水抒怀的过渡特征。

文学史坐标中的夜明珠

此诗虽仅二十字,却浓缩了三个重要维度:六朝咏物传统的余韵、初唐送别诗的典型范式,以及即将到来的盛唐山水诗美学萌芽。现存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后世诗评家多推为"以汉魏骨力运齐梁词采"的典范。

赏析

暮色中的送别被赋予了玉的温润与月的澄澈。诗人以"赵氏连城璧"起笔,将赵纵比作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这不仅是对其品格的礼赞,更暗含"完璧归赵"的典故深意。杨慎在《升庵诗话》中特别指出此喻"精切不移",既契合姓氏又暗合归程,形成"人、地、典"三重交融的绝妙隐喻。

"明月满前川"的结句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空镜头美学。皎洁月光铺满河川的意象,既是实景描绘又承载着多重情感:皎月象征友人的高洁品格,如胡应麟《诗薮》所评"清辉可掬";满川月光则暗喻别情之充盈,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解读为"月光如水,别情亦如水"。这种以景结情的处理,被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为"神韵自远"。

全诗在结构上呈现"誉人-送归-写景"的递进关系,短短二十字却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指出其"前二句实,后二句虚"的虚实相生之法,使诗歌获得"咫尺万里"的艺术张力。月光意象的运用尤为精妙,既点明夜别的特定时空,又以永恒的自然景象冲淡离愁,恰如李锳《诗法易简录》所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摒弃了惯常的离愁别绪,通过"还旧府"的叙述与明月意象,构建出"圆满回归"的意境。周珽在《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认为此诗"得中和之美",将送别转化为对友人重返故里的祝福。这种克制而深沉的表达方式,正是盛唐诗歌"哀而不伤"美学特征的典型体现。

诗歌语言看似平易却暗藏机杼,"连城璧"与"满前川"形成地上珍宝与天上明月的呼应,构成垂直空间上的意象对照。黄生《唐诗摘钞》特别称赏这种"空中传情"的手法,认为月光作为情感载体,使诗歌获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堪称五绝创作的典范。

点评

此诗以连城璧喻赵纵之才,可谓匠心独运。"明月满前川"一句,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月光如水,友情似月,澄澈见底。"诚哉斯言!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亦赞叹:"'明月满前川'五字,写别后之景,而相思之意自见。且与首句'连城璧'相应,月光宝气,交融一片,真神来之笔。"

明人胡应麟《诗薮》更将此诗推为送别诗典范:"杨炯此作,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璧月相映之际,见唐人气象。"其评点可谓切中肯綮。

诗中"还旧府"三字,清人黄生《唐诗摘钞》解曰:"不言归而言还,见赵纵本非常人,暂栖尘网耳。"此解尤见诗家笔底深意。全诗二十字间,有比兴,有寄托,有气象,真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