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未至时,诗人已独行于唐贞观年间的驿道。东方初现的鱼肚白与北斗七星倾斜的斗柄(《晋书·天文志》载"北斗七星枢机"),在拂晓的天幕上构成时空的坐标。此时大地升腾的氤氲(《淮南子》所谓"地气上为云")与云端初染的霞光,恰似水墨在宣纸上晕开。
诗人笔下"河流辨马"的典故,暗合《后汉书·循吏传》中"冬月河浅,但视马迹可渡"的记载,而"岩路不容车"的险峻,正是贞观年间开拓巴蜀栈道时的真实写照(见《元和郡县图志》)。三载耕耘的阡陌与五户比邻的乡闾,折射着初唐推行均田制后的农耕图景。
草尖的露珠折射着贞观之治的晨光,风中的花影摇曳出宫廷诗向山水诗的转变。末句"日月从来惜"化用《诗经·小雅》"日月其除"的紧迫,而"关山犹自赊"则延续了庾信《哀江南赋》的苍茫,在初唐的黎明中,诗人用脚步丈量着从六朝绮丽到盛唐气象的文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