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刘校书从军

2025年07月05日

天将下三宫,星门召五戎。坐谋资庙略,飞檄伫文雄。
赤土流星剑,乌号明月弓。秋阴生蜀道,杀气绕湟中。
风雨何年别,琴尊此日同。离亭不可望,沟水自西东。

杨炯

译文

天将下三宫
天将降临自三宫
星门召五戎
星门召集五方兵戎
坐谋资庙略
静坐运筹为朝廷献良策
飞檄伫文雄
急送檄文待文采雄才
赤土流星剑
赤土锻造的流星宝剑
乌号明月弓
乌号木制成的明月良弓
秋阴生蜀道
蜀道秋日阴云渐起
杀气绕湟中
肃杀之气萦绕湟水流域
风雨何年别
历经风雨不知何年再别
琴尊此日同
今日共抚琴樽同饮
离亭不可望
离别的长亭不忍回望
沟水自西东
沟渠之水各自西东流去

词语注释

三宫(指紫微、太微、天市三垣星宫)
五戎(古代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飞檄(紧急军事文书)
乌号(古良弓名,传说用桑柘木制成)
湟中(今青海湟水流域,古战场)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考略

开元盛世的金色帷幕下,大唐边塞的烽烟仍不时掠过玉门关的残雪。据《旧唐书·职官志》载,校书郎乃九品清要之职,刘校书此番弃笔从戎,恰是盛唐文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时代缩影。诗中"星门召五戎"的雄浑气象,实为玄宗朝推行"节度使制度"的历史投影——天宝年间,边镇节度使已掌握数州军政大权,文人入幕府者蔚然成风。

"赤土流星剑"与"乌号明月弓"的器物对仗,暗合《唐六典》所载仪制。武库令掌藏天下兵器,其中"乌号"乃黄帝弓名,此处化用《淮南子》典故;而"流星剑"典出《吴越春秋》,诗人以淬火鎏金的笔触,将校书郎的文翰风流熔铸成铁马冰河的壮烈。这种器物书写的背后,是唐代"军器监"制度下精良的武器装备体系。

陇右道的秋阴与湟中杀气,实指当时唐蕃拉锯战。《资治通鉴》载开元十五年,吐蕃寇甘州,王君㚟战死。诗中"杀气绕湟中"的凌厉笔锋,正是河西走廊战云的真实写照。而"琴尊此日同"的温润转折,又暗含《通典·乐典》记载的军宴礼制——唐代边塞军中确有奏乐饮酒之仪,岑参"中军置酒饮归客"可互为印证。

末句"沟水自西东"化用汉乐府《白头吟》"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然置于盛唐语境,则暗喻安西都护府与中原的文化血脉。这种以乐府古意写当代征戍的笔法,正是张说作为"燕许大手笔"的独到之处,将个人离情升华为时代精神的诗性记录。

赏析

这首边塞送别诗以雄浑的意象群构筑起壮阔的时空画卷。开篇"天将下三宫,星门召五戎"化用《汉书·天文志》典故,以紫微垣星象喻指朝廷调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点此句"将人间军事行动升华为天象感应,赋予出征神圣性"。

诗中兵器意象极具张力,"赤土流星剑"与"乌号明月弓"形成色彩与动态的对仗。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赤土喻血性,流星言其迅疾;乌号暗引黄帝射日神话,明月状其皎洁。刚烈与清辉并存,正是盛唐边塞诗特有的美学品格"。随后的"秋阴生蜀道,杀气绕湟中"更以气候意象拓展战场空间,阴郁的秋云与凛冽的杀气形成视听通感,王兆鹏《唐诗经典品读》认为此联"将地理险峻转化为心理压迫,未战而先慑敌胆"。

转折处"风雨何年别,琴尊此日同"突然转入温情回忆。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这一联:"'风雨'对'琴尊',乱离与安宁碰撞,前句拓开时间纵深,后句凝聚当下片刻,形成情感张力场"。尾联"沟水自西东"化用卓文君《白头吟》典故,程千帆《古诗考索》解说道:"以自然物象暗喻人生别离,既承乐府传统,又具唐人气象,沟水东西分流之态,正是天涯各处的视觉隐喻"。

全诗在军事意象与友情抒写间形成刚柔并济的节奏。莫砺锋在《唐诗与宋词》中总结道:"此诗完美呈现盛唐边塞诗派的双重基因——既有'杀气三时作阵云'的壮烈,又具'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深情,在铁血烽烟中始终流淌着文人化的诗意关照"。

点评

此诗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真可谓"风云之气,龙虎之形"(沈德潜《唐诗别裁》)。首联"天将下三宫,星门召五戎"如金石掷地,以天象喻军威,直追汉魏风骨。陆时雍《诗镜总论》评其"气象宏阔,有吞云吐月之势",诚非虚言。

"赤土流星剑,乌号明月弓"一联,王夫之《姜斋诗话》盛赞:"熔金琢玉而劲气贯注,太白之壮采,少陵之沉雄,兼而有之"。以流星喻剑光,明月状弓影,化静为动处,暗藏"阴铿炼字之精,鲍照造境之奇"(何焯《义门读书记》)。

末联"离亭不可望,沟水自西东",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点出:"结得神远,似断复连。较之'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别具苍凉之致"。此中离情不作儿女态,反以沟水分流暗喻壮志,方东树《昭昧詹言》谓之"截断众流而余波荡漾,最得《国风》含蓄三昧"。

全篇如黄周星《唐诗快》所云:"如听渐离击筑,忽而裂石穿云,忽而呜咽流泉,终成天地间至文"。其谋篇之妙,正在"刚健含婀娜"(苏轼语)之间,诚盛唐边塞诗之骊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