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西陵峡

2025年07月05日

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
楚都昔全盛,高丘烜望祀。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潜起。
四维不复设,关塞良难恃。洞庭且忽焉,孟门终已矣。
自古天地辟,流为峡中水。行旅相赠言,风涛无极已。
及余践斯地,瑰奇信为美。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

杨炯

译文

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
陡峭的崖壁高耸万丈,奔腾的江水奔涌千里
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
蜿蜒环绕着荆楚门户,浩浩荡荡贯穿南方大地
楚都昔全盛,高丘烜望祀
昔日楚国都城鼎盛之时,在高丘上举行隆重的祭祀
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潜起
秦军突然入侵,夷陵的战火暗中燃起
四维不复设,关塞良难恃
四方防御不再稳固,险要关塞也难以依靠
洞庭且忽焉,孟门终已矣
洞庭湖的险要瞬间消失,孟门关的屏障最终沦陷
自古天地辟,流为峡中水
自开天辟地以来,江水就流淌在这峡谷之中
行旅相赠言,风涛无极已
过往的旅客互相告诫,这里的风浪永无止境
及余践斯地,瑰奇信为美
当我亲身来到此地,确实被这瑰丽奇景所震撼
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
如果山水有灵性,千年后定会视我为知己

词语注释

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约合八尺
烜(xuǎn):盛大,显著
夷陵:古地名,在今湖北宜昌境内
四维:指四方边境的防御工事
孟门:古关隘名,此处借指险要关塞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长江三峡的险峻奇绝,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吟咏不辍的题材。西陵峡作为三峡中最长的峡谷,其"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的雄浑气象,在唐代诗人笔下获得了永恒的生命。这首《西陵峡》以如椽巨笔勾勒峡江壮景,更将历史烟云融入滔滔江水,展现出深沉的历史纵深感。

诗人驻足峡江之畔,但见"盘薄荆之门"的险要地势,不禁追忆楚郢旧事。昔年楚都全盛时,曾在此举行隆重的"烜望祀"山川大典,而秦将白起攻破夷陵时,那场焚尽楚先王陵墓的烈火,仿佛仍在历史深处隐隐燃烧。"四维不复设"六句,以史家笔法道出楚国关塞失守、山河易主的沧桑巨变,将洞庭、孟门等战略要地的陷落,化作文明兴衰的永恒象征。

诗人敏锐捕捉到西陵峡作为自然奇观与历史见证的双重意义。"自古天地辟"四句,将峡谷的形成推溯至鸿蒙初开,那奔流不息的江水,恰似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河。往来行旅在风涛中的相互赠言,更平添几分人生逆旅的苍茫况味。

末四句转入当下体验,"瑰奇信为美"的赞叹,与开篇的雄浑景象遥相呼应。诗人以"江山若有灵"的拟人笔法,将自然人格化,使千载之后的登临者与亘古江山达成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这种"天地与我并生"的宇宙意识,正是盛唐山水诗特有的壮阔胸怀。

赏析

江水如一把青铜古剑,劈开万仞绝壁,在《西陵峡》的画卷里,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自然伟力铸就的雄奇。千丈崖壁与千里激流形成垂直与水平的史诗性对话,正如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所言:"'绝壁''长波'二句以数字的夸张形成空间张力,恰似李太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语,却更添地理的实感"。这种实感源于诗人对三峡地理的精准把握——荆门山如巨灵扼守江峡,滔滔江水在此写下南国山河的注脚。

青铜器般的冷峻意象中,忽然洇开历史的朱砂。楚都祭祀的烟火与秦军铁蹄下的夷陵烈火形成炽热对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指出:"诗人用'烜'与'潜'的明暗对比,完成王朝盛衰的蒙太奇剪辑。四维关塞的崩塌不仅是军事失败,更是文明秩序的解构"。洞庭与孟门的并置尤见匠心,前者烟波浩渺,后者险隘天成,却在历史长河中同等脆弱,最终都化作"峡中水"里的破碎倒影。

行旅的告诫声穿透时空,与永恒的风涛形成复调。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特别激赏此处的声效营造:"'相赠言'与'无极已'构成人声与天籁的二重奏,比单纯景物描写更具哲学深度"。而当诗人以"践斯地"的姿态介入,山水顿成知己——台湾学者柯庆明称之为"中国山水诗中最动人的移情:江山不再是客体,而是等待千年的灵魂对话者"。

全诗最震撼处在于将地质变迁与文明更迭压缩进"自古天地辟"五字中,如地质断层般展示时间层次。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评价:"这种时空处理方式上承《天问》'阴阳三合,何本何化'的宇宙意识,下启苏轼'大江东去'的历史苍茫"。最终呈现的不仅是峡江地理,更是一部用青铜铭文刻写的华夏精神史。

点评

西陵奇崛之笔,如刀劈斧斫,劈空而来。"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二句,钱仲联先生评曰:"'耸'字见壁立之险,'射'字状湍急之势,字字有雷霆万钧之力"。此等笔力,非胸中有万壑千岩不能道也。

"盘薄荆之门"四句,叶嘉莹谓其"以地理之险要,写历史之兴亡,时空交错间自见沉雄气度"。昔年楚都烜赫,终难敌秦兵一炬,马茂元先生读至此叹曰:"夷陵之火,烧不尽诗人吊古之思,遂使江山胜迹皆成史家铁证"。

末段"及余践斯地"数语,袁行霈激赏为"物我交融之绝唱":"'瑰奇信为美'五字,将峡江奇景与诗人襟怀打成一片;'千载伸知己'更翻出天人交感之境,较之'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更多几分苍茫气韵"。沈祖棻则特别推重结句:"以知己许江山,非唯见诗人之孤傲,更见其与天地精神独往来之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