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长江三峡的险峻奇绝,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吟咏不辍的题材。西陵峡作为三峡中最长的峡谷,其"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的雄浑气象,在唐代诗人笔下获得了永恒的生命。这首《西陵峡》以如椽巨笔勾勒峡江壮景,更将历史烟云融入滔滔江水,展现出深沉的历史纵深感。
诗人驻足峡江之畔,但见"盘薄荆之门"的险要地势,不禁追忆楚郢旧事。昔年楚都全盛时,曾在此举行隆重的"烜望祀"山川大典,而秦将白起攻破夷陵时,那场焚尽楚先王陵墓的烈火,仿佛仍在历史深处隐隐燃烧。"四维不复设"六句,以史家笔法道出楚国关塞失守、山河易主的沧桑巨变,将洞庭、孟门等战略要地的陷落,化作文明兴衰的永恒象征。
诗人敏锐捕捉到西陵峡作为自然奇观与历史见证的双重意义。"自古天地辟"四句,将峡谷的形成推溯至鸿蒙初开,那奔流不息的江水,恰似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河。往来行旅在风涛中的相互赠言,更平添几分人生逆旅的苍茫况味。
末四句转入当下体验,"瑰奇信为美"的赞叹,与开篇的雄浑景象遥相呼应。诗人以"江山若有灵"的拟人笔法,将自然人格化,使千载之后的登临者与亘古江山达成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这种"天地与我并生"的宇宙意识,正是盛唐山水诗特有的壮阔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