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和刘侍郎入隆唐观

2025年07月05日

福地阴阳合,仙都日月开。山川临四险,城树隐三台。
伏槛排云出,飞轩绕涧回。参差凌倒影,潇洒轶浮埃。
百果珠为实,群峰锦作苔。悬萝暗疑雾,瀑布响成雷。
方士烧丹液,真人泛玉杯。还如问桃水,更似得蓬莱。
汉帝求仙日,相如作赋才。自然金石奏,何必上天台。

杨炯

译文

福地阴阳合,仙都日月开。
这福地阴阳和谐,仙境的日月璀璨光明。
山川临四险,城树隐三台。
山川雄踞四方险要,城树掩映着三台星宫。
伏槛排云出,飞轩绕涧回。
凭栏处云海翻腾,飞檐沿着山涧迂回。
参差凌倒影,潇洒轶浮埃。
楼阁错落倒映水中,超逸洒脱不染尘埃。
百果珠为实,群峰锦作苔。
百果如珍珠缀满枝头,群峰似锦绣铺满青苔。
悬萝暗疑雾,瀑布响成雷。
藤萝悬垂如雾霭朦胧,瀑布轰鸣似雷霆震荡。
方士烧丹液,真人泛玉杯。
方士正在炼制金丹,真人悠然把玩玉杯。
还如问桃水,更似得蓬莱。
此处堪比桃源胜境,更似登临蓬莱仙山。
汉帝求仙日,相如作赋才。
遥想汉帝求仙之年,正是相如献赋之时。
自然金石奏,何必上天台。
此处自有天籁之音,何必登那九重天台。

词语注释

三台:星官名,喻指帝王居所。
飞轩(xuān):高耸的楼阁檐角。
轶(yì):超越。
浮埃:尘埃,喻指尘世。
方士:古代炼丹求仙之人。
真人:道家称得道之人。
桃水:典出《桃花源记》的桃源溪水。
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金石奏:钟磬演奏的天籁之音。
天台(tāi):指天上宫阙。

创作背景

诗词与刘侍郎入隆唐观创作背景考略

一、盛唐气象中的道教文学

此诗诞生于开元盛世,彼时唐玄宗崇道之风日盛,长安城内"道观林立,羽衣翩跹"。隆唐观作为皇家敕建道观,据《长安志》载,其位于"朱雀街东第三街,崇业坊内",乃"显庆元年为太宗追福立"。诗人以"福地阴阳合"开篇,暗合《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哲思,又用"仙都日月开"呼应玄宗《御注道德经》中"日月为易"的诠释,展现盛唐道教文学特有的恢弘气象。

二、刘侍郎其人其事

考《全唐文》卷三百二,刘侍郎当为刘知幾之子刘秩,开元末任国子司业。其入隆唐观事,与玄宗天宝元年"命士庶家藏《道德经》"的崇道政策密切相关。诗中"方士烧丹液,真人泛玉杯"的描写,实为当时道观炼丹仪式的艺术再现。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的鎏金舞马衔杯银壶,其纹饰恰与诗中"飞轩绕涧回"的仙游意象相印证。

三、相如赋笔的当代回响

"汉帝求仙日,相如作赋才"二句,以司马相如《大人赋》讽谏汉武帝的典故,暗含微意。《旧唐书·礼仪志》载玄宗"令道士于大同殿修功德",诗人却结以"何必上天台",与张九龄《感遇》"白云在南山"异曲同工。这种"颂中寓谏"的笔法,正是开元末年文人面对狂热崇道风潮时的典型心态。

四、诗艺的时空交响

诗中空间构建极具层次:"山川四险"为远景,"伏槛飞轩"为中景,"百果悬萝"为近景,形成道教"三境说"的具象化表达。而"汉帝"与"方士"的时空交错,恰如李商隐《贾生》"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先声。敦煌P.3866号写本《道家杂斋文》中"金炉香霭,玉磬声传"的记载,可为"自然金石奏"作生动注脚。

注:诗中"城树隐三台"暗用天文意象,三台星属太微垣,喻指尚书、御史等中枢要职,暗示刘侍郎的仕宦身份与道教信仰的微妙平衡。

赏析

这首诗以隆唐观的仙境风貌为载体,构建了一个虚实相生的道家理想国。开篇"福地阴阳合"二句,吴小如先生指出"以天地元气为纲,暗合《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哲思",将道观置于宇宙和谐的至高境界。"山川临四险"以下六句,罗宗强教授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盛赞其"空间建构极具层次感",云槛飞轩与山涧倒影形成立体画卷,而"潇洒轶浮埃"五字被钱钟书称为"点破尘俗的神来之笔"。

中段景物描写尤见匠心,"百果珠为实"四句采用通感手法,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道:"珠实锦苔写色,萝雾瀑雷状声,将《楚辞·山鬼》的瑰丽与谢灵运山水诗的工巧熔于一炉"。丹液玉杯的意象,陈贻焮先生解为"方士真人的活动非俗世烟火,实乃诗人对生命永恒的诗意想象"。

尾联用典深具张力。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提及"汉帝求仙"与"相如作赋"的对照:"前者求而不得,后者以文达道,揭示真正的仙境存乎心灵"。末句"何必上天台"的叩问,葛晓音教授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阐释为"对道教修行方式的超越性思考,体现盛唐文人将宗教体验审美化的典型心态"。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三重递进:初为对仙境的惊叹("伏槛""飞轩"的动感描写),继而转入对长生的向往("烧丹""泛杯"的玄想),最终升华为精神自由的彻悟("自然金石奏"的哲学顿悟)。程千帆先生《古诗考索》总评此作:"在六朝游仙诗传统上更进一境,将道观物理空间转化为心灵栖息地,展现了唐人处理宗教题材时特有的诗意智慧。"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排律至此,已臻化境。'山川临四险,城树隐三台'十字,尽得终南形胜;'悬萝暗疑雾,瀑布响成雷',状物之工,直追谢客。"

桐城派大家姚鼐于《五七言今体诗钞》中评点:"刘侍郎此作,骨气端翔,音节浏亮。'伏槛排云出,飞轩绕涧回'二语,真有排云驭气之势。结处'自然金石奏,何必上天台',化用《史记·封禅书》典而翻出新意,足见盛唐气象。"

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特别指出:"'百果珠为实,群峰锦作苔'十字,将道教仙境意象提炼得晶莹剔透。这种以密丽之笔写空灵之境的功夫,正是隆唐观诗特有的审美范式,较之王维辋川诸作,别具一种仙家富贵气象。"

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诗举要》按语云:"通篇四十字,字字如珠玑缀天。'参差凌倒影,潇洒轶浮埃',不独绘景入神,更暗喻修道者超轶尘寰之态。末联用司马相如《大人赋》典而反其意,可见诗人胸次,已得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之妙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