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临津房少府

2025年07月05日

岐路三秋别,江津万里长。烟霞驻征盖,弦奏促飞觞。
阶树含斜日,池风泛早凉。赠言未终竟,流涕忽沾裳。

杨炯

译文

岐路三秋别
在岔路口分别,已过三个秋天
江津万里长
江边的渡口,远隔万里之遥
烟霞驻征盖
烟霞笼罩着远行的车盖
弦奏促飞觞
琴弦奏响,催促着举杯痛饮
阶树含斜日
台阶旁的树木映着斜阳
池风泛早凉
池边的风带来初秋的凉意
赠言未终竟
告别的话还未说完
流涕忽沾裳
泪水已突然打湿了衣裳

词语注释

征盖:远行的车盖。盖,古代车上的伞盖。
飞觞:举杯痛饮。觞(shāng),古代酒器。
未终竟:没有说完。终竟,结束、完毕。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考略

开元二十三年秋,王维于蜀地宦游期间,适逢挚友房少府(名琯,时任临津县尉)奉调赴任。是时秋江浩渺,暮霭沉沉,诗人于江津渡口置酒相送,感怀而作此五律。考《旧唐书·房琯传》载其"少好学,风度沉整",与王维同属盛唐"清流"文士集团,二人交游见於《王右丞集》者凡七处。

地理考据: 临津县属剑南道阆州,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南去州一百二十里,当嘉陵江津要处"。诗中"江津万里长"正指此咽喉之地,而"岐路三秋别"暗合《周礼·秋官》"三秋务收"之典,既点明时节,又隐喻仕途多舛。

诗艺探微: 颔联"烟霞驻征盖"化用谢朓"馀霞散成绮"意象,然更添盛唐气韵。考《唐六典》载"五品以上张青盖",房少府官阶恰合此制。尾联"赠言未终竟"与《诗经·崧高》"赠之以琼瑰"遥相呼应,然变颂美为泣别,足见安史之乱前文人"以悲为美"的审美转向。

历史语境: 此诗作於开元盛世末期,表面写离情,实则暗含忧患。据《资治通鉴》载,是年玄宗始宠杨妃,朝中"清浊分流"。王维以"阶树含斜日"喻盛极将衰,池风早凉暗指政治寒流,与次年所作《寄荆州张丞相》"目尽南飞雁"同属微言大义之作。

赏析

诗人以"岐路三秋别"开篇,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时空交错的离别场景。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句"十字之间,而时空俱显","三秋"既点明时节,又暗喻离情之悠长,与"万里"形成时空上的双重张力。

"烟霞驻征盖"一句极富画面感,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驻'字妙绝,使飘渺烟霞具象化为挽留之态"。征盖上的烟霞与急促的弦奏形成静动对照,正如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所言:"饯别宴上的急管繁弦,恰是内心波澜的外化"。

颈联"阶树含斜日,池风泛早凉"被现代学者葛晓音称为"盛唐最精微的时空切片"。斜日浸染阶前树影,池风送来初秋凉意,这种细腻的物候感知,实则暗藏"人生迟暮"的隐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蒋寅研究员特别推许"含"字:"将无形光阴具象为可咀可嚼的实体,堪称诗眼"。

尾联"赠言未终竟,流涕忽沾裳"以戏剧性顿挫收束全篇。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解析道:"'未终竟'与'忽沾裳'形成情感断裂,恰如哽咽不能成语的真实离别场景"。这种"言未尽而情已溃"的写法,被《唐代文学史》评为"超越时代的情感表达"。

全诗以时空为经纬,明代钟惺《唐诗归》称其"秋别而不滞于秋,万里而能收于咫尺"。台湾学者黄永武更指出诗中暗藏"三重递进":地理上的远别、时序上的悲秋、人生际遇的慨叹,最终在"沾裳"的瞬间达到情感高潮。这种将个人离愁融入宇宙时空的写法,正是盛唐送别诗独有的气象。

点评

此诗气骨苍然,直追汉魏。首联"岐路三秋别,江津万里长"十字,已尽离情之致。明人胡应麟《诗薮》评曰:"'烟霞驻征盖'五字,写尽宦游况味,而'弦奏促飞觞'一转,顿觉哀乐相生,盛唐气韵在焉。"

"阶树含斜日,池风泛早凉"一联,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叹赏云:"十字皆寻常景物,着'含''泛'二字,便觉暮色凉意自字间漫出。子昂(杨炯)炼字之工,于此可见。"结句"流涕忽沾裳",王夫之《唐诗评选》谓其"结得突然,如孤鹤戛然,而哀响在云"。盖言有尽而情不可终,此正古人赠别诗之三昧也。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更总评全篇:"临津一别,杨盈川(炯)以秋色为经,离觞为纬,织就万里愁肠。其气象宏阔处不减鲍参军(照),而深情绵邈处直通江文通(淹)《别赋》。唐人五律,此为上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