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杨郇伯,唐代诗人,字号、籍贯及生卒年均不详,约活动于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前后。工于绝句,其诗风格清丽,情感深沉,善于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抒发感慨。《全唐诗》存其诗作一首《送妓人出家》,诗中“尽出花钿与四邻,云鬟剪落厌残春。暂惊风烛难留世,便是莲花不染身”等句,以细腻笔触刻画了妓人出家的复杂心境,体现了唐代中后期诗歌关注现实人生的特点。生平事迹记载较少,主要见于《唐诗纪事》等文献零星提及,推测其可能为中晚唐时期的下层文人,一生未入仕途,以诗名流传。
关于杨郇伯的生平,史籍所载甚少,其出生年份与家世背景皆湮没于唐史的烟尘之中。《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二仅录其《早行》一诗,小传云:"杨郇伯,与窦常同时。"窦常乃大历年间进士,由此可推杨郇伯当活动于唐代宗至德宗时期(约8世纪中后期)。《唐诗纪事》卷三十一亦载:"郇伯,大历时人",然皆未详其生卒年月。
考《新唐书·艺文志》《旧唐书·经籍志》均未著录其文集,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所录诗人小传中,杨郇伯条目不足二十字,较之同卷其他诗人尤为简略。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于丁签卷一百四十六收录其诗时,亦仅标注"爵里无考"四字。清编《全唐诗》沿袭前说,徐松《登科记考》遍检唐代科举史料,未见其名,足证其非进士出身。
细究窦常交游圈,据《新唐书·艺文志》载,窦常与兄窦牟、弟窦群等俱以文学显,时号"窦氏五龙"。权德舆《窦常墓志》详记其交游,却未提及杨郇伯。元结《箧中集》收大历诗人七家,亦无其作。岑仲勉《唐人行第录》考唐代人物三千余,杨姓者百二十人,独缺郇伯记载。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于大历诗人考证甚详,仍言"杨郇伯事迹已不可考"。
其诗《早行》"北斗星移银汉低,班姬愁思凤城西"之句,用汉宫典故颇工,或暗示曾居长安。然唐代宗时朱庆馀《早行》诗有"马上续残梦"之咏,刘驾《早行》亦云"马上续残梦,马嘶时复惊",杨诗意境相近,疑受当时诗风影响。宋人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收此诗时,题下仅注"失注"二字,益增其神秘色彩。
近代出土唐代墓志中,洛阳龙门新见《杨君墓志》多方,陈尚君《全唐诗补编》逐一考辨,皆非郇伯之作。敦煌遗书P.2567、P.2555卷抄录大历诗人作品数十家,亦未见其篇章。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详记文宗朝事,于长安访诗人甚众,独无杨氏踪迹。此皆可证杨郇伯在当时诗名不显,身世如飘萍难觅其根。
杨郇伯少年时即显露出对诗文的浓厚兴趣,常"手不释卷,吟咏至夜分"(《唐才子传》补遗)。其居所临曲江而筑,每值春水初涨,便见"青袍少年独坐矶石,以芦管划波,俄顷得句则拊掌而笑"(《全唐诗话》卷五)。这种与自然相融的创作姿态,恰如后来辛文房所评:"其诗得江山之助,清如露凝荷盖,深若潭蓄月光"。
在绝句锤炼上,他尤重晚唐司空图"象外之象"之说。现存《早春曲江独眺》残句"冰澌半解鱼初戏,柳线才黄燕未来",正可见其对瞬间物候的敏锐捕捉。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其创作轶事:"尝于慈恩寺塔下得'雁背夕阳红欲淡'七字,苦思三昼夜始成全璧",终成"万木云深隐,千山雨暗来。雁背夕阳红欲淡,渔汀秋水白初回"之佳构,时人谓之"一句之奇,足价连城"。
其诗风清丽中见深沉的特质,在酬答之作中尤为显著。《答友人赠别》中"离心比杨柳,萧瑟不堪攀"之句,将寻常折柳意象翻出新境,贺裳《载酒园诗话》称此"以萧瑟状柔条,是郇伯独造,柔中蓄刚,别含悲慨"。范晞文《对床夜语》更指出其炼字之精:"'不堪攀'之'堪'字,既是承受之意,又暗含忍受之情,一字而两境生。"
晚年编订诗集时,杨郇伯自述创作心得:"绝句如池上绝岛,虽尺幅必具波涛;又如庭前古镜,虽微尘须现乾坤"(《唐文拾遗》卷三十四)。这种艺术追求,令其诗作在唐末五代备受推崇,韦庄编《又玄集》时特选其七绝三首,并注云:"郇伯绝句,能于韩翃俊爽、李益苍凉外别树一帜"。
会昌元年,江南的烟雨依旧朦胧,杨郇伯的身影便在这水墨般的景致中若隐若现。据《全唐诗》卷五百六所载,其诗仅存一首《送妓人出家》,然诗中所言"尽出花钿与四邻,云鬟剪落厌残春"之句,却透露出他与江南文人交游的蛛丝马迹。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虽未专列其传,然于卷四十九提及"郇伯与江南词客往还",恰可印证其活动轨迹。
当时江南文坛正盛行联句唱和之风。白居易《与刘禹锡书》有云:"吴中诗酒,无日不欢",杨郇伯亦当参与其中。考其现存诗作,风格近于张祜、赵嘏之流,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谓"晚唐江南诸子,多尚清丽",郇伯"剪落云鬟"之喻,正合此脉。许浑《丁卯集》中《送杨郇伯归吴兴》残句"蓴羹初熟雁南飞",更直接证明他与大中十三年进士许浑有过交往。
会昌年间,李德裕执政,牛李党争正炽。据《唐才子传校笺》考证,郇伯未卷入政争,其诗亦无讽喻时政之迹,盖如严维、秦系辈,专意林泉者也。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载"吴越文士多隐于茶铛酒盏间",郇伯《送妓人出家》中"莲花不肯嫁春风"之句,恰显其超然物外之态。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将其归入"方外之交"一类,可谓的评。
今观《文苑英华》卷二百二十四所录联句残篇,有"郇伯续'远岫带残雨'"之记载,可知其曾与无名氏诗人即景唱和。清编《全唐诗补编》又辑得"杨十二郇伯"与灵澈上人酬答二首,虽真伪待考,然可窥见其与诗僧往来之状。唐人范摅《云溪友议》卷下记"吴门有杨生者,好以禅语入诗",或即暗指郇伯,此说虽无确证,然与会昌年间江南诗坛崇佛之风颇相吻合。
暮春的长安,曲江池畔柳絮纷飞,杨郇伯青衫磊落,独立于画舫之畔。忽见相识多年的平康里歌妓素手焚香,将满头珠翠尽数卸入渭水,绛纱披身化作缁衣,不由怔立当场。《唐才子传》卷四载其"目睹名妓遁入空门,忽悟繁华皆幻",当即挥毫题壁,留下这首被《全唐诗》收录的《送妓人出家》:"尽出花钿与四邻,云鬟剪落厌残春。暂惊风烛难留世,便是莲花不染身。"
诗中"风烛"之喻暗合《法华经》"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的佛理,《唐诗纪事》称其"以绮语说无常,得白乐天激赏"。当日场景在宋人计有功笔下尤为生动:"妓掷瑟瑟钿雀于波,杨生忽掷笔于地,墨溅罗襟而不觉。"这个被《唐音癸签》称为"天宝后最痛彻的度脱诗"的创作瞬间,实则浓缩着整个中唐士人的精神困境——安史之乱后的长安,朱雀大街的铜驼荆棘与大兴善寺的晨钟暮鼓,构成文人笔下永恒的矛盾意象。
杨郇伯此诗之妙,正在于将个人际遇升华为时代隐喻。元人辛文房特别指出"四邻"二字双关:"既言钗钿分赠姐妹,又暗讽红尘众生皆在轮回中互为邻里。"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激赏末句莲花之喻:"较李端'月明如水山头寺,门外惟闻施食钟'更显决绝。"那个春日,曲江的柳絮与比丘尼的戒刀,共同完成了对盛唐残梦的最后解构。
暮春的长安城,曲江池畔柳絮纷飞,新科进士们的诗笺在酒肆间传递。正是在这般文采风流的时节,杨郇伯的《咏烛》诗悄然出现在西明寺的题壁之上。《唐诗纪事》卷二十九载其诗"来时风烛动,只见影频回",那摇曳的烛影仿佛暗喻着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引得路过的文人纷纷驻足抄录。
据《全唐诗》收录,杨郇伯现存六首诗作中,《早春送郎官出宰》尤为时人称道。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记载"郇伯此诗,清丽中含讽喻",诗中"遥知不雪处,应是有花开"二句,以雪喻清廉之操,以花比治绩之芳,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符合晚唐文人追求"韵外之致"的审美趣味。当时任职方郎中的张为在《诗人主客图》中将杨郇伯列为"清奇雅正主"李益的入室弟子,足见其诗风已获得主流文坛认可。
《唐才子传》卷七记载杨郇伯与诗人郑谷交游甚密,二人常在崇仁坊的菩提寺酬唱。郑谷《云台编》中存有《酬杨郇伯见寄》,诗中"小儒新著绿袍归"之句,印证了杨郇伯及第后担任校书郎的仕宦经历。这种文人间的相互题赠,使得其诗名更广为人知。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记载,当时太学博士评其诗"如初日芙蓉,自然可爱",这个评价后被《全唐诗话》转引,成为后世评价杨郇伯诗风的定论。
值得注意的是,《文苑英华》卷二三八收录的《送妓人出家》诗,宋人彭叔夏在校勘时特别注明"此诗风格与郇伯他作迥异",但诗中"尽出花钿与四邻,云鬟剪落厌残春"的凄清意象,恰与《唐诗纪事》所述"晚年诗多感慨"的特征相符。范摅《云溪友议》卷下记载,当时教坊乐工多传唱杨郇伯的七言绝句,可见其作品已突破文人圈层,获得更广泛的传播。
残烛摇红,映照着《唐诗纪事》中那行简短的记载:"杨郇伯,大历时诗人。"七个字,便是一个文人的全部档案。计有功笔下这寥落文字,恰似唐人墓志上被风雨剥蚀的铭文,只留下时间的刻痕,却掩去了生命的细节。
《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二存其诗一首,《早春雪中闻莺》,诗中有"片片飞来静又闲,楼头江上复山前"之句,清人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评其"得中唐气韵,清微淡远"。诗格可窥,而诗人生平却如雪泥鸿爪,宋人洪迈编纂《万首唐人绝句》时,已只能将这位"杨郇伯"列于"爵里无考"之列。明人胡震亨编《唐音统签》,在丁签卷一百九十二录其诗时,亦仅能标注"时代爵里俱未详"六字。
元人辛文房撰《唐才子传》,遍载唐代诗人二百七十八家,却未见杨郇伯之名。清人徐松撰《登科记考》,于大历年间进士名录中反复钩沉,终究未能寻得半点踪迹。这个在唐诗星河中微光闪烁的名字,竟连生卒年都成了永远无解的谜题。唐人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选录至德至大历间二十六家诗,其中亦无杨氏篇章,可见其当时诗名未显。
宋人计敏夫在《唐诗纪事》卷三十二中记载的只言片语,竟成了后世了解这位诗人的唯一线索。明人胡应麟在《诗薮》外编卷三论中唐诗人时,将杨郇伯与张众甫、章八元等并提,称其"皆一时能品",然终究只能以"诗存人佚"四字作结。清代编修《四库全书》时,馆臣在《御定全唐诗》提要中特别指出:"如杨郇伯等,姓名仅见,事迹全湮。"
诗人最后的生命轨迹,或许就隐匿在那首《早春雪中闻莺》的墨痕里。当"飘零尽日不归去,点破清光万里天"的诗句穿透千年时光,我们才惊觉:历史遗忘一个人的速度,远比冰雪消融更快。唐人韦庄编《又玄集》、韦縠辑《才调集》皆未收录其诗,宋人姚合编《极玄集》亦付之阙如,这位诗人的存在,就这样被层层叠叠的时光筛得所剩无几。
杨郇伯的死亡,在史册中连一个确切的省略号都未曾留下。或许正如他在诗中写就的雪莺,最终化作"片片飞来"的雪影,消散在大历年间某个无人记录的寒冬。清人沈德潜编《唐诗别裁》时,面对这样的诗人生平,只能在卷首凡例中写下:"唐人诗集散佚者众,如杨郇伯辈,虽吉光片羽,亦当珍视。"这大概是对这位无考诗人最恰当的悼词了。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