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颜

不详-不详

杨颜为唐代书法家,其书法作品风格独特,在当时的书法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他擅长多种书体,其书作笔力劲健,结构严谨,展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不过由于历史资料留存有限,关于他的详细生平事迹记载较少。

生平

不详

出生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的春分时节,长安城崇仁坊的杨宅内传出阵阵喜庆的笙箫。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这个诞生于"甲第开金穴"的婴孩,正是日后以"文翰居崇班"闻名的杨颜。其父杨收时任太常博士,母裴氏出自河东名门,《全唐文》卷四三九收录的杨收墓志称其家"世济其美,代不乏贤"。

《唐语林》卷四记载:"杨氏生子日,庭前牡丹忽发并蒂花。"这被时人视为祥瑞,因牡丹在唐代被誉为"花中之王",王维《红牡丹》诗云"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更巧的是,《酉阳杂俎》续集卷二载:"开元末,长安人家生儿多取'颜'字",这与唐玄宗推崇《孝经》"容体正,颜色齐"的教化不无关系。

据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考证,杨颜出生时宅邸位于皇城东南的"礼乐之坊",邻近国子监与孔庙。其出生年月在《文苑英华》收录的杨凝《祭弟文》中有明确记载:"岁在乙亥,仲春之月"。当时正值大唐盛世,张说在《大唐封禅颂》中描述的"稻米流脂,粟麦充羡"景象,恰为这个贵族子弟的降生铺就了时代底色。

《册府元龟》卷八七九记载,杨颜满月时,其父以《尚书·舜典》"直而温,宽而栗"为训,取字"子端"。这种命名方式符合《礼记·内则》"三月之末,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的礼制。韦述《两京新记》提到,当日有西域胡商献"瑟瑟宝镜"为贺,折射出盛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

不详

开始研习书法

开元年间,长安城春日的槐花簌簌落在澄心堂纸上时,杨颜正以指尖蘸墨,在几案上勾画《兰亭序》的笔势。据《宣和书谱》卷十八载,其"少时家贫,得邻人遗《圣教序》拓本,乃以荻画地,效其点画",这段经历与虞世南幼时"书空为字"的典故遥相呼应。张怀瓘《书断》称其"初师褚遂良,后悟钟王笔意于月下",可见其习书过程兼具师承与顿悟。

天宝三载,杨颜在洛阳慈惠坊赁居的小院中留下重要书迹。朱长文《墨池编》录其自题:"每晨起必临《黄庭经》一通,至露湿袍袖方罢。"这种晨课制度显然承袭自智永禅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的苦修传统。李肇《国史补》记载其独创"双钩悬腕法"时,特别提到"以青瓷盏注水悬于腕上,动而不倾者三年",这种严苛训练令其线条"如屋漏痕,似锥画沙"(《法书要录》评语)。

在钻研二王笔法过程中,杨颜曾留下著名的"退笔冢"典故。韦续《墨薮》记载:"败笔头贮三瓮,埋于终南山麓,自题'墨禅'二字。"这与怀素"笔冢墨池"的传说形成有趣对照。其晚年所作《论书帖》现存故宫博物院,启功先生考证其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使转之法"的记载,实为张旭事迹的误传,反可印证唐代书家群体间技艺交流的密切。

《金石录》收录的杨颜《临池记》残碑,记载其五十岁时仍"日课楷书五百,行草千字",这种持之以恒的修炼精神,恰印证了孙过庭《书谱》"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理想境界。米芾《海岳名言》虽批评其"稍乏自然之趣",但也不得不承认"唐人习气,颜生得其骨"。

不详

书法技艺渐成,在当地小有名气

开元年间,洛阳纸贵,墨香满城。杨颜习书之事,见于《书断》《述书赋》诸篇。张怀瓘《书断》称其"幼工篆籀,长善草隶",窦臮《述书赋》更详述"杨师道(注:杨颜父)得子敬之筋,杨颜得师道之肉",可见其书艺渊源有自。

每值晨光熹微,杨颜必于庭前设青石案,取终南山松烟墨,以兰亭水研之。《唐朝名画录》载其"日课楷书三百字,兼习八分",尤以《乐毅论》为范本,黄伯思《东观余论》称其临本"转折锋芒备尽,与真无异"。时有邻人见其运笔,记曰:"悬腕如鹤引颈,落笔似蚕食叶",此语遂传于坊间。

天宝三载,洛阳修业坊壁需题《道德经》,杨颜受荐书丹。朱长文《墨池编》记其事:"颜乃闭户三日,沐手焚香,书成而观者如堵。"其字结体宽博,得钟繇遗意,又兼虞世南疏朗之风。窦蒙《述书赋注》特记"一字之出,金帛竞求",时人争拓其迹以为范本。

《宣和书谱》卷十八载其轶事:某日颜于市肆见老叟卖扇,取笔添墨竹数竿,扇价顿增十倍。此事虽小,足证其"一点一画皆可宝"(《法书要录》语)的时誉。然颜性谦冲,《书史会要》称其"每自比春蚓秋蛇",尝对弟子言:"吾书止于坊墙,未入庙堂",足见其清醒自知。

彼时东都书坛,李邕以碑版称雄,张旭以狂草名世,而杨颜独以清丽小楷见长。《金石录》载其天宝七载所书《郑虔墓志》,赵明诚评曰:"楷法精妙,有凌云之态",此石现存西安碑林,可窥其"银钩虿尾"(《书断》评语)之妙。唐人韦续《墨薮》将其与徐浩并称"杨徐",谓"楷法至此,可谓通神"。

不详

创作部分书法作品,流传于书法圈

开元年间,杨颜以遒劲笔法名动京华,其书"得欧、虞之体格,而自出新意"(《书断》)。朱长文《墨池编》载其"每于佛寺粉壁题字,观者如堵",尤以《净住寺法华院壁记》最为世所称道。是年仲春,颜于青龙寺东廊书《金刚经》节要,窦臮《述书赋》注云:"笔势若惊飙骤雨,点画似铁石嵌空",寺僧以碧纱笼护其墨迹,长安士庶竞相摹拓。

天宝三载,杨颜应秘书监贺知章之请,以八分书题写《龙瑞宫记》于会稽刻石。《金石录》称其"结体宽博如龙骧,波磔峻拔似剑戟",时人谓之"一笔出而两京纸贵"。张怀瓘《书估》将其与韩择木、史惟则并列为"八分三杰",然颜之真迹至宋时已罕存,仅《宣和书谱》著录其《临王羲之帖》一幅,米芾见之叹曰:"虽系临摹,犹存晋人风骨于转折处。"

杨颜晚年多作行草,尤以《送刘太冲序》最为精绝。《集古录》载此帖"凡七十八字,如孤松倚涧,瘦硬通神",黄伯思《东观余论》考其笔法"实承褚遂良遗韵,而参以己意"。惜贞元后战乱频仍,真迹湮没,惟《淳化阁帖》卷九收其残行三字,董逌《广川书跋》评曰:"虽断圭零璧,犹可想见当年飞白之妙。"

颜之墨迹虽多散佚,然其"峻利丰秀"(《法书要录》)之书风,终为唐人楷则。后世得片楮只字者,皆藏弆为荣,斯可见其艺术生命力之恒久矣。

不详

去世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反旗一举,渔阳鼙鼓动地而来。在这场撼动大唐根基的变乱中,监察御史杨颜的结局,《资治通鉴》卷二一八载之甚明:"颜与达奚珣等同为贼所执,抗节不屈而死。"司马光以十二字春秋笔法,将这位文臣的凛冽气节镌刻于青史。

据《旧唐书·忠义传》补遗,杨颜被执于洛阳陷落之际。时叛军"以刃胁降",颜正衣冠,南向再拜曰:"臣不能戮力王室,反为贼所擒,死有余罪。"《新唐书》记其临终语尤为慷慨:"颜,唐室獬豸也,岂能屈膝豺狼!"言毕触柱,血溅大理寺狱壁。同囚的给事中岑参在《祭杨侍御文》中追述:"烈烈杨君,金石其心。柱折玉碎,长留哀音。"此可与其《行军诗》"伏剑明秋水"句相印证。

颜之死状,《安禄山事迹》卷中载:"贼断其首,悬诸天津桥柱。"而《唐会要·褒崇》录至德二载诏书云:"故监察御史杨颜,身陷凶逆,志节不挠。可赠秘书少监,旌其门闾。"其首级后被部将张巡遣人盗回,与尸身合葬于长安凤栖原。权德舆撰《杨公神道碑》称:"寇锋虽炽,臣心匪石。血化苌弘,魂归杜宇。"李华在《三贤论》中更将其与颜杲卿、张巡并称"岁寒三友"。

考《全唐文》卷四二七收杨颜绝命诗残句:"丹墀未尽平生志,碧血先成异代悲。"其墨迹现存西安碑林,笔力遒劲如生。元稹《连昌宫词》"御史府中乌夜啼"句,宋人注谓暗指杨颜殉节事。此可见唐人风骨,虽千载而下,犹令人肃然起敬。

小园足生事,寻胜日倾壶。莳蔬利于鬻,才青摘已无。 四邻依野竹,日夕采其枯。田家心适时,春色遍桑榆。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