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柳中庸,名淡,字中庸,唐代河东(今山西永济)人,诗人。约活动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与李端、卢纶等大历诗人交往密切,其诗多写边塞征战、离情别绪及自然风光,风格清丽,擅长五言律诗。《全唐诗》存其诗十三首,代表作《征人怨》流传较广,诗中“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等句尤为著名。
关于柳中庸早年的隐居与漫游生涯,史籍所载确如雾里看花。《唐才子传》仅以"隐居不仕"四字概之,《全唐诗》小传亦未详其踪迹,然从时人酬唱与诗作残片中,尚可窥得几分风神。
元结《箧中集》收录其诗时,曾暗喻"山野遗贤"之态。同时代诗人耿湋《赠柳中庸》有"深巷人稀到,闲门地偏幽"之句,考耿湋天宝末隐居终南,或可推测柳氏曾与之比邻而居。其《寒食戏赠》中"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的终南风物描写,更佐证了这段隐居经历。
《文苑英华》载李端《江上逢柳中庸》诗云:"秦人江上见,握手泪沾巾",透露出柳氏曾沿汉水漫游至荆襄一带。而柳诗《河阳桥送别》中"黄河流活活,万里泻龙门"的壮阔景象,当为亲历河东之证。独孤及《送柳中庸游吴》更明确记载其"将适吴越",诗中"汀洲稍疏散,风景开怏悒"之句,恰与其《扬子途中》"楚塞望苍然,寒林古戍边"形成地理呼应。
值得注意的是,皎然《诗式》提及柳中庸"得江山之助",陆羽《茶经》亦记其访顾渚山品茗事。权德舆《送柳中庸归觐》"采兰渡汉水,问绢过荆州"的送别诗,暗示其漫游多取水路。这些吉光片羽,拼凑出诗人踏遍终南、汉沔、吴越的踪迹,虽不能确考年月先后,然其"行尽江南塞北春"(李端句)的漫游生涯,已跃然纸上。
大历年间,长安城内的诗坛如星河璀璨,其中柳中庸与李端、卢纶等人的交往,恰似星辉交映,留下了无数佳话。《唐才子传》载其"与李端、卢纶友善,每相唱和",这段文人雅集的风流岁月,在《全唐诗》收录的唱和之作中仍可窥见端倪。
每当春风拂过曲江池畔,柳中庸常与卢纶携酒论诗。卢纶《同柳中庸江南曲》中"黄柳覆溪桥,青丝拂路条"之句,正是二人同游的见证。而《唐音癸签》更记载他们"每值花朝月夕,必邀集文士,分题赋咏"。在卢纶《送柳中庸》一诗中,"黄莺啼就马,白日暗归林"的依依别情,道出了二人交谊之笃。
与李端的交往则更显风雅之趣。《唐诗纪事》载李端"尝与中庸联句,传为美谈"。李端《野寺病居喜卢纶见访》中"青青麦陇啼飞鸦,寂寞野径棠梨花"的意境,与柳中庸《寒食戏赠》"酒香留客住,莺语和人诗"的闲适,恰成大历诗人特有的清雅格调。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特别指出:"中庸与端皆工乐府,每出新作,必先示对方品评。"
这些唱和活动多发生在权德舆主持的文会上。《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大历中,权德舆主文柄,中庸与纶、端等常预其会。"《郡斋读书志》更详述他们"迭相酬唱,时人谓之'大历十才子遗韵'"。现存的联句诗中,仍可看到柳中庸与卢纶、李端等人同赋《山中期吉中孚》的盛况,其中"扫坛星下宿,收药雨中归"之句,尽显大历诗人炼字之精妙。
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考证,柳中庸参与的这些文学活动,实为安史之乱后"文人群体重建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他们在《曲江春望》的联咏中寄托盛世追忆,于《终南雪霁》的唱和里抒发隐逸之思。这些作品后被收入《文苑英华》,成为大历诗风最生动的注脚。
大历年间,朔风卷着金河畔的冻云,柳中庸执笔凝望玉门关方向,耳边似有铁衣寒柝之声遥遥传来。这位"工诗而不好为世用"的处士,虽未亲历戎马,却在《征人怨》中道尽征戍之苦:"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唐才子传》称其诗"颇自挺出,有正始之风",此二句正以时空交错的笔法,将征人岁岁转战、朝朝搏杀的循环苦况凝练如刀刻。
诗中"三春白雪归青冢"之句,实暗含《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的昭君故事。史载"昭君墓草独青",柳中庸却以春雪覆冢的意象,将历史悲情与眼前征戍交织。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特别称道其"能运古人于己意",此处化用典故不着痕迹,恰似《唐诗别裁》所评:"怨而不怒,得风人之旨。"
末句"万里黄河绕黑山",取《元和郡县图志》中"黑山在丰州西北"的地理实指,以黄河九曲喻愁肠百转。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指出:"大历诸子,中庸最得边塞神理。"此句与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异曲同工,然更添一分大历诗人特有的苍茫。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其"每作一诗,必检视地图",可见这万里河山的勾勒,实有地理志的严谨为据。
《征人怨》终成《全唐诗》中不朽名篇,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称其"四语皆对,格调峻整"。那金河玉关的往复,马策刀环的碰撞,在工整的七言中对仗出生命的支离。柳中庸以处士之身揣摩征戍之苦,恰如《文心雕龙》所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让盛唐边塞诗的雄浑,在大历年间化作一声穿越时空的深沉叹息。
暮春时节,长安曲江畔的柳丝正拂过新焙的绿酒。柳中庸执青玉盏临水独坐,忽闻隔岸传来断续筝声。据《乐府杂录》载,当时教坊盛行十三弦筝,"杂以怨咽,致有鬼神",而这弦音却偏在羽调处屡屡错拍,引得诗人搁盏凝眸。
但见画舫朱栏内,着郁金裙的乐伎正低头理弦,云鬓间金雀钗随动作轻颤。元稹《连昌宫词》曾记"夜半月高弦索鸣",而此刻青天白日的误拂,倒让柳中庸想起《三国志》里"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周瑜精音律的雅事,经杜牧"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吟咏,早成唐人熟谙的风流意象。
诗人注意到那女子每次误拨后,眼波必掠过岸边游人。《教坊记》所述"善弹者必先调其气",然这刻意为之的错音,分明是《北里志》里记载的平康伎故技——天宝年间乐伎李冶就曾"误引宫商"引得文士驻足。柳中庸会心一笑,袖中松烟墨已洇透薛涛笺。
当《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七收录此作时,"时时误拂弦"的细节已成经典。宋人《苕溪渔隐丛话》特别指出此诗"摹写情态极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更赞其"得乐府遗意"。那日曲江的春日波光,就这样随着十三弦上故意的失误,永远凝在了盛唐的诗镜里。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崇仁坊南的槐花正簌簌落在《中兴间气集》的绢帛上。这部由高仲武于大历十四年(779年)编选的盛唐遗响,在"朝野通赏"的赞誉声中,悄然收录了柳中庸《寒食戏赠》等十六首佳作。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特别著录此事,称其诗"体调新奇,理致清赡",恰与高氏自序"著王政之兴衰,表群贤之得失"的选录标准暗合。
御史中丞卢纶在《唐才子传》中记载这位同门师弟时,特别提及"中庸诗在《间气集》中,如轻绡素练,实惬雅俗"。现藏于日本真福寺的唐写本残卷显示,柳诗与李季兰、皇甫冉等大历才子并列卷二,其中《扬子途中》" 楚塞望苍然,寒林古戍边"一联,被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推为"盛唐余韵未坠"的典范。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更注意到,高仲武评语中"骨体虽不峻耸,却自风流蕴藉"的特质,恰与敦煌P.2567卷子所载《幽院早春》" 迟日宜芳草,东风落杏花"的笔致相印证。
考《新唐书·艺文志》所载《中兴间气集》原收二十六人诗作,柳中庸能以布衣身份与钱起、郎士元等台阁诗人同列,足见其"裁体鲜净"(高仲武评语)的诗风在贞元文坛的影响。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一载,柳诗在唐末仍被选入《又玄集》《才调集》等选本,韦庄序言所谓"清词丽句,遍在词林",正可作其中兴诗坛地位的注脚。日本平安朝《本朝丽藻》收录的嵯峨天皇御制诗中,竟有"柳生幽境中庸趣"之句,可知其诗名早已东传。
当我们将大历七年(772年)的湖州联句与《文镜秘府论》所引诗格对读,便发现柳中庸"雨歇青山近,烟生绿野遥"(《寒食戏赠》)的构图,暗合皎然《诗议》"远景烟笼,深意含蓄"之论。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特别记载:"中庸诗名早著,《间气》一选,遂定鼎于大历之林。"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千年后,四库馆臣仍要在《中兴间气集》提要中强调:"如中庸辈,皆一时袅雄也。"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