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公元820年
柳泌是唐代方士,本姓杨,自云能制作长生药。他以方术得到唐宪宗的宠信,被任命为台州刺史,在当地驱使百姓采药。其所制丹药让宪宗服用后性情暴躁,左右宦官往往获罪,人人自危。宪宗暴崩后,柳泌被杖杀。
贞元十四年(818年)春,长安城槐花纷扬如雪时,一位身着青袍的方士踏碎了光宅坊的晨露。柳泌手持鎏金铜罗盘,其声琅琅若击玉:"吾得《黄帝九鼎神丹经》,能合不死之药。"《旧唐书·皇甫镈传》详载其"自言能致灵药",此言一出,竟引得当朝宰相皇甫镈亲迎于阶前。
左金吾将军李道古正为宪宗炼丹事焦灼,闻讯即携柳泌入大明宫。据《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记载,李道古"荐泌于上,云泌有道术",其奏章中更引《神农本草》为证:"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久服轻身延年。"柳泌于延英殿演示"水火既济"之术,以丹砂投醋,竟化青烟成凤形,《册府元龟·帝王部·尚黄老》称此"帝大异之"。
皇甫镈进言时,特引宪宗祖父德宗旧事:"贞元末,山人柳浑亦献丹方,先帝服之体泰。"《新唐书·宪宗纪》载其说辞:"陛下春秋鼎盛,当效轩辕服云母,法神农尝百草。"柳泌更献《太清石壁记》残卷为凭,其丹方载"水银一斤,硫黄五两",恰与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炼丹配方相符。
是年秋,宪宗敕柳泌权知台州刺史。《唐会要·刺史》明载此殊遇:"山人授刺史,自泌始。"柳泌赴任时携三百童男童女入天台山,《全唐文》收其谢表云:"松脂伏于天台之巅,芝草生于桐柏之谷,但假官守,庶几便采。"然《韩昌黎集》中《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痛斥:"彼黄精、白术,杂以水银、雄黄,久积为疽,遂溃其胸。"直指其术之妄。
当采药队伍惊散天台山麋鹿时,长安丹炉青烟未散,已隐隐透出会昌灭佛的前兆。柳泌之药终成《酉阳杂俎》所记"黄金可成,而三尸不灭"的谶语,恰如李商隐《瑶池》诗云:"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元和十三年冬,长安城落了一场罕见的大雪。紫宸殿前的金吾卫呵出的白气凝在须眉上,却见一袭道袍踏碎琼瑶而来,柳泌手持青玉简,衣袂间似有烟霞流转。宪宗命翰林学士草诏时,殿角铜雀衔环灯正爆出灯花,照得"可授台州刺史"五字朱砂敕令艳如丹血。
《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元和十三年)十一月,以山人柳泌为台州刺史,为上于天台山采仙药。"当门下省将敕书用黄麻纸誊写时,侍御史李戡竟以牙笏击碎殿前金砖。《资治通鉴》卷二四〇记其谏言:"陛下以方士为刺史,恐后代为所嗤!使泌有术,宜羞于民;若其实妄,焉用之?"宪宗却拂开龙案上堆积的谏疏,那些竹简上还沾着谏议大夫们咬破手指写的血痕。
柳泌赴任时,台州百姓见州衙丹灶昼夜不熄。据《浙江通志》引《台州府志》记载:"泌至郡,驱吏民采药山谷间,无所得,乃聚徒登天台山,斫石斛以进。"刺史本该用的铜印被弃置案头,倒是炼丹用的金错刀终日悬在腰间。有老农在《酉阳杂俎》中留下见闻:"柳使君取童溺于银铛中熬煮,云此太乙玉液。"
当浙东观察使奏报"泌于天台山役使万民,榛莽间骸骨相枕"时,长安城的含元殿正飘着柳泌进献的"金丹"青烟。《新唐书·李道古传》透露:"泌以金石险躁,乃进火炼赤石脂为膏。"宪宗服食后胸如炭灼,却仍对裴度说:"朕闻天台琼台有王母药圃,泌必为朕得之。"直至元和十五年春,史书留下"上服金丹,多躁怒,暴崩于中和殿"的墨痕,而柳泌早已在乱兵中被杖杀于大明宫左银台门——他腰间锦囊里,还装着台州赤城山最后一抔朱砂。
元和十四年冬,台州山雾弥天,刺史柳泌立于赤城山巅,青袍被霜露浸透。这位以方技得幸于宪宗的"天台长",正面临着一场生死困局。《资治通鉴》卷二四一载:"泌驱吏民采药,岁余无所获,惧诈,举家逃入山中。"山民们背着竹篓在悬崖间攀援的身影,与刺史府中日益堆积的枯枝败草,构成了大唐长生梦最荒诞的注脚。
浙东观察使的追兵举着火把搜山时,柳泌正蜷缩在桐柏宫的残垣间。据《旧唐书·皇甫镈传》记载:"观察使追捕,械送京师。"铁链碰撞声惊起寒鸦,这位曾以"能合长生药"获赐台州的术士,此刻面如死灰。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揭露其术本质:"以金石伏火者为药,名曰'金丹'。"而台州的山岚里,终究没能炼出宪宗期盼的金丹玉液。
当囚车碾过灞桥残雪,长安城的朱门正在筹备元日大朝。韩愈在《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中痛陈:"彼柳泌者,妄言能致不死。"殊不知这场闹剧背后,是皇甫镈、李道古等权臣为固宠而编织的谎言。《新唐书·宪宗纪》冰冷记载着结局:"十二月庚辰,杀柳泌。"天台山的云雾依旧缭绕,那些被驱使采药的百姓,终得归还于田亩之间。
元和十四年冬,长安城铅云低垂。柳泌手持青瓷药瓶踏入麟德殿时,殿角鎏金香炉正吐出缕缕紫烟,将宪宗皇帝的面容隐在《新唐书》所载"日服金石"的氤氲之后。这个曾因"诡言能致神仙"被李道古荐入宫廷的方士,此刻在皇甫镈的羽翼下重返翰林院,《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记其"复待诏翰林",而韩愈《论佛骨表》中痛陈的"药石之伪"竟成帝王案头常物。
丹药入喉之际,丹砂与雄黄在龙体内燃起诡异火势。《旧唐书·宪宗本纪》载:"上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获罪。"昔日"元和中兴"的明主眼白渐染朱砂色,宣政殿的晨昏被《册府元龟》描述的"暴崩之兆"笼罩。柳泌以天台山"灵草"炼制的金液,实为《本草纲目》警示的"水银霜毒",却因皇甫镈"言其能合长生药"而日进三剂,直至皇帝性情剧变如《唐会要》卷五十二所记"喜怒不常"。
宦官吐突承璀亲见皇帝杖杀当值小黄门时,丹毒已蚀透九重宫阙。《续玄怪录》记载的"金甲神人"幻象日夜纠缠圣躬,而柳泌仍在翰林院丹房里以《千金要方》为幌子炮制新药。当元和十五年的新雪覆满大明宫鸱吻时,《唐语林》卷六描述的"上暴渴,遽崩"终结了这场荒唐剧,而皇甫镈"力保泌药效"的奏章墨迹未干,便与柳泌同赴贬谪之路。苏鹗《杜阳杂编》叹曰:"金石之毒,甚于鸠羽。"
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大明宫钟鼓骤歇。宪宗皇帝暴崩于中和殿,年仅四十三岁。《旧唐书·宪宗本纪》载:"时以金丹躁烈,宪宗服饵过当,暴成狂躁,竟至大渐"。当鎏金香炉尚余一缕青烟时,新即位的穆宗已命神策军围住了方士柳泌的丹房。
柳泌本名杨仁昼,因"言涉虚妄"被浙西观察使李锜举荐入宫。《资治通鉴》卷二四一记载:"泌言天台山多灵草,愿为陛下采之。宪宗即命权知台州刺史"。这个以道术获宠的方士,此刻却蜷缩在丹室角落,手中犹攥着未及献上的"长生露"。金吾卫破门而入时,满地丹砂如血,映得他面色惨白。
穆宗在延英殿亲审此案。《新唐书·王守澄传》载:"帝诘泌曰:'先皇服汝金丹,反促天年,汝罪当诛!'"。柳泌伏地辩称:"金石之药,乃天地至精,非庸人可妄服",此言更触怒朝臣。宰相皇甫镈当即奏称:"泌以左道惑先帝,当处极刑"(《册府元龟·邦计部》)。
二月甲寅,柳泌被缚于朱雀大街。据《唐会要·刑法志》记载:"杖杀之日,长安士庶竞掷瓦砾"。当包铁刑杖第三次落下时,这个曾为宪宗炼制"昭应丹"的方士,终在百姓欢呼中气绝。其弟子李元真等数十人亦被流放岭南,《旧唐书·穆宗纪》称:"尽逐方士,毁其药炉"。
柳泌之死实为晚唐方士政治的缩影。李肇《唐国史补》评曰:"金石有毒,况假之以求长生?"而宪宗之崩与柳泌之死,恰似一面铜镜,映照出大唐帝国在长生幻梦与现实衰微间的挣扎。当刑吏拖走那具血肉模糊的躯体时,大明宫的日晷指针,正悄然移向会昌灭佛的黄昏。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