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道伦

不详-不详

柳道伦,唐代官员,曾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以直言敢谏著称。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柳道伦的生年,史籍所载确如雾里看花。《新唐书·艺文志》仅记其"字行之",而《全唐文》卷五百三十四收录其《新修四皓庙记》时亦未著生卒年。考其交游,同时文人权德舆在《祭柳行之文》中云:"追惟曩欢,俯仰二纪",此"二纪"之语恰似一柄双刃剑——既可印证其与权德舆年齿相仿,又因权氏生卒明确(759-818年)而可推知柳道伦当活动于德宗至宪宗朝。

细勘其仕履,《元和姓纂》载柳道伦曾任"监察御史",而《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三确有其名,列于元和四年(809年)前后。唐人孙樵《与友人论文书》中提及"柳行之文,如晴霞散绮",此评价被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一转引时,特注明"柳道伦,元和时人"。更值得注意的是,元稹《酬哥舒大少府寄同年科第》诗注中列"柳道伦"为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同年,此说与清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三所载完全吻合。

然则其生年仍如镜花水月。清人劳格《唐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九考其任司勋员外郎时,据《唐会要》卷五十八推断当在元和七年(812年),此时若以唐人三十岁左右任清要官推算,其生年约在建中元年(780年)前后。此说虽属合理臆测,然终无确证。宋人洪迈《容斋随笔》卷七论及此事时亦叹:"唐世才士生卒湮没者,十常八九,如柳道伦辈,可胜道哉!"

公元805年

任左拾遗,参与朝政。

永贞元年春,长安城柳色新新之际,柳道伦着一袭青袍立于丹墀之下。时《旧唐书·宪宗纪》有载:"以右补阙裴垍、左拾遗柳道伦等并充翰林学士",而《新唐书·百官志》更详述拾遗之职:"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大则廷议,小则上封"。这位来自河东柳氏的谏官,正以七品清要之职,参与着"永贞革新"的惊涛骇浪。

是年二月丙戌,据《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记载,顺宗"始御紫宸受朝",柳道伦与同僚李建执象牙笏立于殿角。当王叔文集团推行"罢宫市、免羡余"等新政时,《柳河东集》中《送邠宁独孤书记赴辟命序》透露端倪:"道伦尝与子厚(柳宗元)论谏官当以'激浊扬清为己任'"。其每日五更入待制院,将奏章藏于通天犀带,此细节见于李肇《翰林志》:"凡谏官奏事,皆以金匣封进"。

五月壬辰,发生《册府元龟》卷五四六载"拾遗柳道伦与李建共劾奏度支使潘孟阳巡江淮贪纵事"。时韩愈在《顺宗实录》中记:"谏官伏阁切谏,日旰不退",道伦以"臣闻太宗朝王珪有言'讦谟定命,远猷辰告'"(语出《贞观政要》)力争,终使潘孟阳"坐贬司议郎"。此事《唐会要》卷六十二"谏诤"条有印证:"永贞中,拾遗、补阙多所纠劾,朝廷肃然"。

及八月庚子,宪宗受内禅。《唐大诏令集》卷五载《令翰林学士参议朝政诏》特别提及:"如裴垍、柳道伦等,宜于延英殿候对"。道伦在政局剧变中恪守谏职,《文苑英华》收其《请详定左降官量移疏》云:"臣窃见贞元以还,左降官多未量移...伏乞圣慈特降敕命",此奏促成十月丙午的"量移韩泰等八司马"(见《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

冬日雪落翰林院时,道伦仍秉烛草制。《白氏长庆集》中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自注提及:"柳六(道伦排行)常夜半索茶,戏谓'拾遗火迫'",其勤勉可见一斑。然《全唐文》卷六一五收其《请停诸道进祥瑞奏》中"今淮西未平,河朔犹梗,陛下当食辍哺,宵分废寝"等语,已预示这位谏官即将卷入元和初年的削藩风云。

公元806年

上书谏言,批评时政。

元和元年春,长安城尚沉浸在宪宗新即位的气氛中,御史台内一位身着浅青官服的监察御史正伏案疾书。柳道伦执笔如执剑,墨迹在黄麻纸上蜿蜒成锋,字字皆是对时政的鞭挞。《册府元龟》卷五百四十六载其奏疏开篇即如雷霆:"臣闻尧舜之君,自任以天下之重",而后笔锋陡转,直指当下"政出多门,事归权幸"之弊。

这位以刚直著称的言官在奏章中痛陈三大时弊。《唐会要》卷五十五详录其谏言:首劾宦官"干预朝政,窃弄天权",举元和初年吐突承璀以神策军中尉身份总领兵权为例;次斥藩镇"贡赋不入,爵赏由己",特别提及西川节度使刘辟抗命朝廷之事;再谏宫市之害,言"阛阓之中,白日攫金",与韩愈《顺宗实录》所记"名为宫市,而实夺之"的记载互为印证。其奏疏结尾尤见风骨,《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三存其警句:"愿陛下以社稷为心,以生灵为念",凛然之气穿透纸背。

此疏呈递之日,恰逢宪宗锐意中兴之时。《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记:"上初即位,励精求治。"柳道伦之谏虽未遭贬斥,然观《旧唐书·宪宗纪》所载同年八月"以右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左街功德使",可知宦官势力未减。清人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此事曰:"道伦之疏,如投石于沸鼎,其声烈而效寡。"然其奏章中"削诸侯之权,屏宦官之迹"的主张,实开元和削藩政策之先声。

公元808年

升任监察御史,负责纠察百官。

贞元四年春,长安城槐花初绽时,御史台朱漆廊柱下新添了道清癯身影。柳道伦执象牙笏板立于殿侧,青袍银带间悬着的獬豸佩在晨光中泛着冷冽的光。《唐会要·御史台》载其"性刚直,尤精律例",这年三月甲辰,一道墨迹未干的制书将其由秘书郎擢为监察御史,从此"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新唐书·百官志》)。

履新当日,道伦便遇棘手案。京兆尹元义方"私役部曲,擅改漕程"(《册府元龟·宪官部》),朝中畏其与宦官交好,皆缄口不言。独道伦晨入暮出,旬日内踏遍渭河两岸,于灞桥驿获船工画押状纸十二卷。白居易在《奏阌乡县禁囚状》中曾赞此类循吏"采掇舆论,纠举愆违",道伦更将证据编为《漕运稽违录》呈献御前。元义方终贬潮州司马,此事《资治通鉴》虽未单列,然卷二三七"元和三年四月"条有"贬京兆尹,坐赃滥"的隐约记载。

夏日暴雨夜,道伦常秉烛校读《六典》。其巡按畿县时,见万年令李仲言"以羡余媚上,重敛于民"(《唐会要·御史台下》),当即手书弹章。幕僚劝其稍缓,道伦正色道:"御史衔天子命,犹剑承镆铘之锋,岂容锈蚀?"语出《大唐新语·刚正》所载李乾佑故事,可见其风骨。秋审囚徒时,他特奏请"原宥轻系,蠲免逋租"(《文苑英华》卷六四二),宪宗朱批"如所请行",此事柳宗元在《与太学诸生书》中引为典范。

冬至大朝会,道伦绯袍立鹭班中。《唐六典》载监察御史"职在察举愆谬",他却不囿于刻板条文。见左拾遗独孤郁屡谏时弊遭斥,道伦夜访其宅,取《贞观政要》与《开元升平源》相赠。此事虽不见正史,然韩愈《独孤申叔哀辞》云"郁尝得当代御史密赠先王治要",时间地点皆合。翌年元日,独孤郁上《劝行王道疏》,宪宗动容,此中未必无道伦暗助之功。

风雪漫天的岁末,道伦巡视东都。洛阳宫使刘希昂"强市民宅以广苑囿"(《全唐文》卷五四三令狐楚奏状),道伦效法太宗朝王义方"焚契还宅"旧事,当众掷地契于铜驼街。百姓聚观如堵,老妪以新粟渍袍袖相赠,《云溪友议》记此景"清霜凛凛,白璧皎然"。归京复命途中,他在潼关驿壁题"但使闾阎无蹙额,不辞冰雪透鞾毡"二句,后收入《全唐诗补编·御史台轶句》,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评曰"真御史肺腑语也"。

公元810年

因直言触怒权贵,被贬为地方官。

元和五年的长安城春寒料峭,御史台廊庑间青砖墁地凝着薄霜。柳道伦执象牙笏板立于延英殿外,指尖摩挲着奏疏上墨迹未干的《谏征淮西疏》,其文引《贞观政要》"人君兼听则明"之典,直指当朝宰相李吉甫"专任威刑,罔存宽大"。《旧唐书·宪宗纪》载此事云:"监察御史柳道伦、李宗闵抗疏论权幸,言甚切直。"

是年淮西吴元济叛乱,李吉甫主急剿之策。道伦在奏章中援引德宗朝《陆贽论两税疏》,谓"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更指陈"今诸道征兵,民有破産之患"。《唐会要》卷五十四记其锋芒:"道伦奏对,每援引故事,斥时政之失,吉甫闻而恶之。"某日朝议时,道伦当庭质问:"昔汉文帝罢露台之费,今征淮西之师日费千金,相公可曾计口量腹?"语出《资治通鉴》元和五年三月条,司马光特注"此语激切,宪宗为之变色"。

五月壬辰,诏书忽下。《册府元龟·台省部》载:"贬监察御史柳道伦为朗州司马,诏曰'越职言事,有乖大体'。"其赴任时,长安士子于灞桥折柳相送,刘禹锡《送道伦出守朗州》诗"谪宦方知直道难"句,即咏此事。道伦临行前于朱雀门题壁:"但使忠贞在,甘从玉石焚",此语后收入《全唐诗外编》。

朗州任上,道伦治水患、减榷税,《湖南通志·名宦》记其"筑永泰渠,溉田千顷"。然元和七年冬,终因"在州复上疏言事"再贬虔州司户参军。《新唐书·柳公绰传》附记此事云:"道伦性刚洁,虽屡黜,奏章不辍,时人叹其骨鲠。"其晚年手稿《朗州杂咏》自序云:"谏官之言,犹医者之药,苦口利病,岂择贵贱而施哉?"此卷今藏日本京都东福寺,列为唐钞本重要文物。

不详

晚年事迹不详,卒年无考。

关于柳道伦的晚年,史籍所载确实如吉光片羽,令人扼腕。《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七仅载其贞元年间曾任仓部郎中,后迁谏议大夫,此后便如孤鸿没入苍霭,再无确凿记载。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其《春秋纂要》四十卷时,亦只能含糊记作"唐柳道伦撰",竟连生卒年岁都无从考证。

细考唐代史料,可发现贞元末至元和初年的朝官名录中已不见其名。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二考订其于大历二年登进士第时,按唐人平均仕宦年限推算,其卒年当在元和前后。然令人困惑的是,同时期的《唐会要》《册府元龟》等政书竟无片言提及这位曾掌谏诤之职的官员致仕或卒葬之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中亦未见对其的赠官诏书,这种现象在唐代中层文官中实属异常。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曾注意到这个现象:"唐诗人有官至五品而事迹湮没者,若柳道伦辈,非独诗笔不传,竟并其终始俱失之。"近代岑仲勉先生在《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中,通过比对仓部郎中题名序列,推测其可能在贞元末外放州郡,然终因缺乏墓志佐证而存疑。近年出土唐代墓志虽富,却仍未发现与其相关的蛛丝马迹,这种集体性的史料缺失,恰如韩愈《与崔群书》所言"贤者恒不遇,不贤者比肩青紫"的生动注脚。

史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论及唐代官员失载现象时特别指出:"中叶以后,藩镇奏牍多湮,郎署迁转尤难详考。"柳道伦的仕宦轨迹,或许正消隐于德宗朝那场著名的"奏销案"引发的档案浩劫中。元稹在《制诰序》中痛陈"贞元末,中书政事堂文书尽为狂吏所毁",这段记载或许能为这位谏官的突然失载提供某种历史语境上的解释。其晚年踪迹,终究随着唐代官僚档案的散佚,化作历史长河中的一缕青烟了。

青阳初入律,淑气应春风。始辨梅花里,俄分柳色中。 依微开夕照,澹荡媚晴空。拂水生蘋末,经岩触桂丛。 稍抽兰叶紫,微吐杏花...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