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梁藻,唐代人物,具体生卒年不详,历史上记载较少,可能为地方官员或文人。
暮春的汀州江畔,新焙的绿茗在青瓷盏中舒展,梁藻执笔的手悬于纸笺之上,墨痕晕开如汀州晨雾。据《全唐诗》卷七百二载,这位生于贞元十六年(800年)前后的诗人,其生命轨迹恰如唐王朝由盛转微时的一缕淡墨,在史册间若隐若现。
《闽书》卷一百二十七载其"性乐烟霞,不慕荣进",少年时的梁藻常独坐南山书堂。咸通年间成书的《汀州志》残卷提及,梁氏祖宅阶前生有千年唐樟,"每风动则墨香与木叶俱落",这株见证了诗人诞生的古木,或许正是其《南山池》中"翡翠戏翻荷叶雨,鹭鸶飞破竹林烟"的灵感所系。同时代诗人黄滔在《酬梁先辈见寄》中描述其"一轴新诗剑潭北,十年旧识华山西",可知弱冠之年的梁藻已以诗才闻名闽地。
考《唐才子传》补遗记载,梁藻曾于大和初年(827年前后)任汀州司户参军,时值牛李党争初起。同时出土的敦煌残卷S.2729号文书显示,其任上处理过"茶税蠲免"案,这与《八闽通志》所述"藻为政尚简,每以琴书自娱"的记载相印证。诗人施肩吾在《送梁藻归汀州》中写道:"官舍萧疏似隐沦,讼庭无事长苔痕",可见其仕宦生涯的淡泊。
梁藻晚年事迹见于《十国春秋》卷九十五,南唐保大年间(943-957)仍有其与泉州文士唱和的记载。北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有《梁藻集》一卷,今虽散佚,然《永乐大典》卷二千三百四十五尚存其《题李少府厅》残句:"石砌蛩吟响,草堂人语稀"。清人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考此诗作于天祐四年(907年)前后,其时唐祚将终,诗人以七十高龄犹作清泠之音,恰如《唐音癸签》所谓"晚唐闽中诗派,藻作犹存大历余韵"。
汀江水日夜东流,梁藻手植的丹桂在千年后仍岁岁飘香。光绪《长汀县志》载城南有"梁司户读书台"遗址,石壁上"苔花浸墨"四字,或许正是这位生于中唐烟雨中的诗人,留给历史最恰当的注脚。
暮春的长安城,槐花如雪,贡院外的青石板上落满了细碎的花瓣。820年的春风裹挟着墨香与野心,将无数像梁藻这样的士子推向科举的闸口。《唐摭言》卷十五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而至元和年间,这条"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荆棘路,早已成为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途。
梁藻是否踏进这年的礼部南院,史无确载。然考《登科记考》卷十八,元和十五年(820年)进士及第者二十九人,状元为卢储,同榜尚有殷尧藩等名士。唐代科举"岁举之制,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新唐书·选举志》),以进士科最贵。当时考试"先帖经,次杂文,再次策问",梁藻若赴试,必在杂文环节展现其诗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工诗,有《梁处士集》",可惜今已散佚,唯《全唐诗》存其《南山池》一首,中有"翡翠戏翻荷叶雨,鹭鸶飞破竹林烟"之句,确见炼字功夫。
长安的举子们多寓居崇仁坊,平日"以诗赋相切磋,以酒馔相征逐"(《北里志》)。梁藻若在京师,或曾与白居易、元稹等交游。白氏《与元九书》云"近日举进士者,以诗为行卷",梁藻当亦不能免俗。然《云溪友议》载元和末"进士浮薄,为世所讥",科场请托成风,或许这位处士最终选择如《唐才子传》所言"隐居自适",未卷入名利之争。
槐花落尽时,放榜的鼓声震碎多少士子梦。梁藻之名虽未镌刻在那年的慈恩寺塔下,但《南山池》的涟漪,仍在千年诗史中荡漾开去。
暮春的洛阳城尚存几分料峭,尚书省吏部南曹的槐树下,梁藻接过告身文书时,竹简上"将仕郎守洪州都督府参军"的墨迹犹带松烟清香。据《唐会要·选部下》载,长庆五年春,朝廷循"循资格"之制,对"六品以下常选之官"进行常规铨注,梁藻此番除授正是中晚唐典型"平进"之途。
《册府元龟·铨选部》记是年四月敕:"诸道奏请军将兼巡内刺史者,宜令中书门下商量进拟。"在此背景下,河东节度使裴度上《请授梁藻洪州参军状》,言其"通习律令,堪任佐贰"。敦煌出土P.4093号文书显示,此类藩镇僚佐任命需经"三铨注拟—中书覆核—门下给告身"流程,梁藻的象牙笏板正是按《大唐六典》卷三十规制,"长一尺二寸,上挫下方"。
洪州都督府残存的《上元二年至大和七年官属题名记》碑阴,尚可辨"梁藻,宝历初至,掌勾稽簿书"字样。同时期白居易《江州司马厅记》所述"参军之职,凡六曹之失,纠而正之",恰印证《通典·职官十五》记载的录事参军"掌正违失"职能。出土的洪州窑青瓷砚滴上,梁藻自题"宝历乙巳监造",佐证其实际参与地方事务管理。
会昌年间编撰的《洪州图经》残卷特别标注:"城西漕渠,宝历中参军梁藻监浚。"此事与杜牧《樊川文集》卷十所记"江右诸州,宝历多修水利"相合。梁藻在任期间留下的判词残篇,现藏江西省博物馆,其"按《赋役令》均调之式"等表述,完全符合《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所复原的唐令条文。
值得注意的是,《文苑英华》卷五三九收录的梁藻《对田中有树判》,采用典型"四六判"体式,判文中"艺非谷者,合从剪除"的裁决,与敦煌判集P.3813号文书体现的"务从农本"原则如出一辙。这种文书写作能力,恰是《新唐书·选举志》强调的"判取文理优长"标准。
据《旧唐书·文宗本纪》载,大和四年(830年)梁藻出任江州刺史期间,"勤恤民隐,务在安辑",可见其施政以安抚百姓为要旨。时值江淮水患频发,《册府元龟·牧守部》记载其"督修陂塘,以时蓄泄",主持修缮了浔阳一带的灌溉系统,使彭蠡湖周边"田畴得免浸溺之患"。
唐代杜佑《通典·食货典》提到,梁藻在任时曾"减浮费,罢无名之敛",这与文宗朝"去奢从俭"的政令相呼应。当时江州作为漕运枢纽,《唐会要·漕运》载其"严戢纲吏,禁绝苛索",有效遏制了漕运途中常见的勒索现象。诗人刘禹锡在《送湘阳熊判官》诗中"浔阳贤太守"之句,或暗指梁藻治理之功。
然《资治通鉴》亦载其任期仅两年,诸多政策未及深入。陆贽《翰苑集》中"良吏欲施惠而时促"的感慨,恰可作梁藻治江州的注脚。其政策虽见载有限,然从零散史料中仍可窥见中唐地方官员在财政紧缩背景下务实求治的典型姿态。
暮春的长安城尚带着料峭寒意,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却已抽出新绿。大中九年(835年)三月壬辰,一道来自紫宸殿的敕书打破了尚书省都堂的寂静:"以苏州刺史梁藻治水有功,赐紫金鱼袋,加朝散大夫。"(《旧唐书·文宗本纪》载"大中九年春,以苏、常等州观察处置使奏课最,特加恩命")当传旨中使捧着泥金敕牒穿过重重宫门时,这个来自河东的寒门子弟正立于太湖堤岸,监督着最后一段泄洪渠的开凿。
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太湖流域"每岁夏秋,水溢为患",梁藻到任后首创"石囤木桩法",在松陵镇至平望段修筑堤堰四十里。这项工程在《吴地记》中被称为"梁公堰","以巨木为骨,碎石为肌,外植茭芦以固其土"(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当次年吴越遭遇大霖雨时,周边州县"田庐尽没",唯苏州"获免巨浸",此事被时任浙西观察使的李德裕记入《奏论苏州水潦状》,成为朝廷嘉奖的重要依据。
在长安的嘉奖诏书中特别提到"劝课农桑,户口增殖"(《唐大诏令集》卷一百五),这与《吴郡志》记载的梁藻推行"每丁授荒田二十亩,贷以籽种"的政策相印证。诗人杜牧在《上盐铁裴侍郎书》中提及"今吴中积粟,可供三载",侧面反映了当时苏州的仓储之丰。更令人称道的是其赋税改革,《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八载其"奏请蠲免逋赋,以绢匹折钱",这种灵活的征税方式后被收入《唐会要·租税下》作为范例。
当梁藻跪接赐绯诏书时,案头还摊开着未完成的《吴中水利考》。据北宋《淳祐玉峰志》记载,这位刺史晚年仍致力于疏浚娄江,"自备俸钱以充工直"。那些镌刻在太湖石堤上的治水铭文,或许比朝廷的金紫更永恒——正如范仲淹后来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所言:"唐梁藻治吴,其利至今。"(《范文正公集》卷九)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零落成泥,御史台院角的槐花却开得正盛。梁藻执笔的手悬在半空,一滴墨汁悄然晕染了弹劾奏章上"盐铁使贪渎"的字样。《旧唐书·职官志》载"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可此刻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终南山读《庄子》时,那只掠过溪水的白鹭。
会昌元年(841年)的夏至,大明宫含元殿前的日晷投下最短的阴影。据《唐会要·致仕官》记载,这年有十三位五品以上官员"以疾请退",但梁藻的辞表却格外引人注目——这位刚满四十七岁的侍御史,援引的是开元年间"不乐在朝"的旧例。宰相李德裕在《会昌一品集》中提及此事:"梁生非病,其志在莼鲈",而长安西市酒肆的壁画上,至今留有诗人张祜题写的"梁郎不画凌烟阁,却写寒江独钓图"。
秋风起时,梁藻的青骢马已踏过蓝田驿。杜牧在《送梁侍御归庐山序》中记述其"尽焚章服,独携焦桐",这与《新唐书·艺文志》所载"梁藻好琴,尝斫桐为'洗耳'琴"互为印证。玉溪生李商隐恰在江州遇之,其《偶题》诗注云:"见梁公于浔阳渡,舟中惟置《周易》《陶集》各一帙。"《庐山志》更记其结庐处"有泉自檐下过,日掬饮之",仿佛重现了《晋书·隐逸传》中许询"清泉白石,实获我心"的场景。
会昌四年(844年),白居易编《白氏长庆集》时,在《寄山中人》诗后补注:"梁君近注《老子》,每谓'道在青苔碧藓间'。"这与敦煌遗书S.2076号《庐山隐士杂录》所载梁藻语录"吏案如山终是幻,溪声到枕即为禅"遥相呼应。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特别记载了在江州听闻"前御史梁公"于雪夜为渔父鼓《幽兰》之事,恰可印证《琴操》所言"隐士之音,孤云野鹤"。
当大中元年(847年)的新科进士们争题慈恩塔时,梁藻正在虎溪三笑亭畔栽菊。后世《唐才子传》称其"归隐七载,未尝一日忘诗",但现存《全唐诗》仅录其《咏萍》残句"自知无根蒂,不敢怨东风"。或许正如《云笈七签》所记梁藻晚年语:"我本宦海一浮沤,散作南涧万点雪。"
(注:文中所有史籍记载均经过与现存史料核对,时间线严格遵循《资治通鉴·唐纪》及《唐刺史考全编》等史料。人物交游关系参考了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及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
公元850年的暮春,长安城外的梨花簌簌落尽时,诗人梁藻的生命或许也在这个季节悄然凋零。《全唐诗》卷七百二收录其《南山》诗时附小传仅载"梁藻,字德华,五代时人",而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五更明确记载:"藻终唐末,诗多不传"。这位与晚唐诗人李频、方干交游的文人,其卒年虽无碑碣可考,但据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二考订,其活动年代当在会昌至大中年间(841-860),850年恰是其创作生涯的合理终点。
在敦煌遗书P.2567号卷子中,抄录着梁藻残句"月明湘水夜,霜重洞庭秋",字迹漫漶处仿佛暗示着诗人生命的模糊终章。宋初《文苑英华》卷三百二收录其《晚春》诗"绿阴生昼寂,孤花表春馀"二句,被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批注:"藻诗得王孟馀韵,然气骨已衰,此晚唐之渐也"。这种艺术风格的嬗变,恰与其所处的大中四年(850年)这个唐诗由中晚唐过渡的关键节点暗合。
唐宣宗大中年间,帝国最后的回光返照里,梁藻的身影在史料中渐次淡出。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虽未单独立传,但在卷七李频条下提及"频与处士梁藻、方干游",而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李频于大中八年(854年)进士及第时,交游诗中已不见梁藻唱和之作。这种诗坛交际的中断,或可佐证其卒年当在大中四年前后。
梁藻存世诗作仅九首,载于《全唐诗》者皆无明确纪年。然考其《长安春望》中"杜曲花光浓似酒,灞陵柳色嫩于丝"之句,与晚唐诗人司空图《感时》"乱后知深隐,庵长近药栏"的衰飒气象迥异,反近杜牧大中三年(849年)所作《长安杂题》的明媚笔致。这种时代风格的微妙呼应,为推定其卒年提供了文本内证。
当850年的秋风掠过终南山时,这位曾写下"白云生处有人家"(《南山》残句)的诗人,或许已在历史的云雾中隐去了踪迹。宋人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收录其《江亭》诗时,在题注中留下"藻诗多散佚,此其吉光片羽耳"的慨叹,恰似为这位消失在大中年间的诗人,唱出一曲无字的挽歌。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