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梁锽,唐代诗人,约活动于唐玄宗开元至唐代宗时期。与李颀、高适等诗人有交往,工诗,尤擅五言,风格豪放,部分诗作反映边塞生活及士人失意情怀。《全唐诗》收录其诗十五首,代表作有《代征人妻喜夫还》《观王美人海图障子》《塞下曲》等,其诗语言质朴,情感真切,在盛唐至中唐过渡时期的诗坛占有一定位置。
春日的渭水畔,新柳如烟,梁锽一袭青衫立于渡口,手中诗卷尚带着长安酒肆的墨香。天宝三载的河风裹挟着西域驼铃的余韵,将这位青年诗人的衣袂吹得猎猎作响。此时的他尚不知,这段始于开元盛世的漫游,将在唐诗的星空中划出怎样一道清辉。
"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李颀《赠别梁锽》),李颀在颍阳山庄挥毫写就此句时,梁锽正以剑穗为笔,在沙地上勾勒新得的边塞诗。据《唐才子传》载,梁、李二人"每论诗至星堕,辩锋不可犯",皎然月色下,他们常为"吴均体"的峭峻与"鲍照风"的俊逸争得面红耳赤。某夜论及乐府旧题,李颀忽抚琴而歌"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听董大弹胡笳弄》),梁锽闻之顿悟,当即续写《胡笳歌》残句,从此诗中多了几分苍茫胡雁之韵。
高适与他的相遇更具传奇。天宝六载的梁园雪夜,梁锽踏碎琼瑶赴诗会,恰遇高适吟诵"莫愁前路无知己"(《别董大》)。《河岳英灵集》记二人"雪夜论兵,烛花频剪",梁锽以亲历河西的见闻解构高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的细节,高适拊掌称善,特在诗稿旁注"梁君校勘"四字。翌年共游大梁时,他们联句创作的《古大梁行》,至今仍能在敦煌残卷中见到"马嘶落日青山暮"的墨迹。
漫游途中的诗艺切磋,往往在寻常巷陌间迸发异彩。《唐语林》载梁锽客居洛阳时,与祖咏等"于北市酒垆赌诗",以"砚冰呵墨"为题即席赋诗。他那首"若待雪消去,自然春到来"(《省试方士进恒春草》),正是淬炼于这类市井雅集。而《全唐诗》收录的《观王美人海图障子》,则明显带着与岑参同赏吴道子画作时"倏忽变态风云生"的写意笔法。
最见性灵的当属与钱起的交往。《南部新书》记梁锽访嵩山少室,与钱起"坐石论陶,松子落枰",二人将陶渊明"众鸟欣有托"(《读山海经》)的意境化入近体,开创了"疏野中见精微"的新格。钱起后来在《蓝田溪与渔者宿》中"一论白云意,片席青霞心"的澄明之境,或许正源自那些山居夜话。
梁锽的诗歌正是在这般淬炼中渐成气象。从《咏木老人》的"刻木牵丝作老翁"到《代征人妻喜夫还》的"征夫走马发渔阳",我们依稀可见李颀的奇崛、高适的沉雄、岑参的瑰丽如何在他笔下融作"清霜拂剑花"(《赠从弟》)的独特风骨。元人辛文房评其"气象清华,词调雅正"(《唐才子传》),恰是这段漫游岁月最好的注脚。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这般壮阔而寂寥的边塞图景中,梁锽执笔写下《塞下曲》,笔锋如刀,刻画出盛唐边塞的雄浑气象。天宝年间,西北战事频仍,诗人随军出塞,亲历"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戍边生涯,《唐才子传》称其"从军出塞,诗益奇伟",正是这段铁马冰河的经历,催生出这首传世名篇。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开篇即见雷霆之势,《全唐诗》收录此作时特注"天宝中作",恰是唐朝与吐蕃交战最烈之时。梁锽以史家笔法实录战事,又用"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的工对,将《汉书·西域传》中"虎竹"兵符的典故与戍卒"卧沙场"的现实交织,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赞其"得边塞之真髓"。
诗中"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二句尤见匠心。《文苑英华》编者周必大曾批注:"弓影映月,剑光凝霜,非亲历者不能道。"梁锽以通感手法,将视觉的冷月与触觉的寒霜熔铸为铁甲生寒的戍夜,恰如殷璠《河岳英灵集》所评:"锽诗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尽削梁陈浮艳。"
末联"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更显沉郁。《资治通鉴》载天宝六载(747年)高仙芝远征小勃律,士卒"士卒死亡略尽",梁锽此语实为无数征人家庭的写照。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指出:"梁氏《塞下曲》虽不及李杜之宏阔,然'玉关'一结,悲凉中自含气骨,此正边塞诗之本色。"
此诗今存敦煌残卷伯3619号,与传世文本略有异文,可见当时已流布边陲。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将其与岑参《走马川行》并论:"梁岑二作,如双峰对峙,一以简劲胜,一以奇崛胜,皆开天边塞诗之正声。"梁锽以二十八字浓缩了盛唐边塞诗的典型意象——秋日烽烟、沙场弓剑、玉关乡思,终成《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不朽的军旅强音。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梁锽独坐书斋,案头摊开的《贞观礼部式》旁搁着半干的紫毫。窗外忽闻马蹄声碎,他搁笔推窗,正见一队征袍染尘的将士穿街而过,身后跟着几个荆钗布裙的妇人,有怀抱稚子踉跄追奔者,亦有抚墙恸哭者。这景象使他想起《乐府解题》所载"良人二十载,中夜忆君时"的古调,遂研墨铺纸,以砚中残墨写下《代征人妻喜夫还》诗题。
据《全唐诗》卷二百二载,此诗开篇便见巧思:"征夫走马发渔阳,少妇含娇开洞房。"梁锽取法汉乐府《陌上桑》的叙事笔致,却将秦罗敷的明艳转为深闺的温婉。《唐才子传》称其"善模写闺情",此联正得其妙——"走马"与"含娇"相对,征尘与罗帐相映,恰如《文心雕龙》所谓"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诗人特取"渔阳"为地望,暗用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典,令熟读诗书的唐人自然联想到"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的悲声。
诗中"千日废台还挂镜"句尤见功力。《唐诗纪事》引当时评家语:"梁处士以'废台挂镜'写征人妇之贞,较之'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更进一层。"此句化用《玉台新咏》中徐悱妇《答外诗》,却将南朝绮语转为盛唐质语。长安西市确有废弃妆台,梁锽每日途经,常见商妇对残镜理鬓,此般市井景象经他点化,竟成诗家绝唱。
末联"年光著处皆堪赏,春色人间总未迟",《唐音癸签》谓其"脱尽愁怨,得风人温厚之旨"。考《旧唐书·音乐志》,贞观间曾敕修《破阵乐》,太宗亲谕:"征戍之情,当有终吉之象。"梁锽此结,正合朝廷"以雅易怨"的礼乐教化。时值开元末年,边塞战事渐频,诗家多作《从军行》《陇头水》等悲苦之调,唯梁锽独存此温煦气象,故《河岳英灵集》选此诗时特批:"得《国风》'既见君子'遗意。"
是年秋,此诗传唱于教坊。李肇《唐国史补》载:"有老卒闻妓歌'春色人间'句,忽泣下曰:'此吾妇剪寄征衣时语也。'"梁锽闻之,于诗稿旁补注:"天宝三载,见退伍卒泣于平康坊,记之。"这份诗稿残页今藏敦煌遗书伯2567号卷,墨迹斑驳处犹见诗人当日震颤的笔锋。
梁锽立于王美人的厅堂之中,目光久久停驻在那幅海图障子上。屏风之上,波涛汹涌,云霞明灭,恍若真海现于眼前。他不由得心驰神往,思绪随着画中的浪涛起伏,遂提笔写下《观王美人海图障子》一诗,将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融于笔端。
诗中"白波沉黑海,苍岫出青天"二句,以简练之笔勾勒出大海的壮阔与山峦的雄奇。黑海白波,对比鲜明,苍岫青天,相映成趣。此等笔法,正是梁锽善于捕捉景物特征的明证。《全唐诗》收录此诗,评其"写景状物,生动传神",足见其艺术表现力之高超。
梁锽观画之时,不仅看到了画面的表象,更透过笔墨,感受到了画者之意。他在诗中写道:"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场。"此处的吴生,当指唐代画圣吴道子。梁锽以行家眼光,看出此画师法吴道子笔意,可见其对绘画艺术亦有深厚修养。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称梁锽"工诗,善写景物",正与此相合。
是时,梁锽仕途失意,寄情于艺术之中。他在屏风前凝神观画,实则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诗中"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之句,道出了他观画时的专注与感悟。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梁锽诗"多感慨之音",此诗虽为题画之作,然细品之下,亦能感受到诗人胸中的郁勃之气。
此诗最妙处在虚实相生之笔法。梁锽不仅描写眼前所见,更以"泓澄湛凝碧,物影巧相况"之句,将画中之景与自然之景相比拟,使读者难辨真幻。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称其诗"想象奇特,出人意表",此评可谓切中肯綮。一幅海图障子,在梁锽笔下,竟成了吞吐大荒的天地,展现了唐人开阔的胸襟与丰富的想象力。
烽火连天的天宝十四载,潼关失守的消息如朔风卷地般撕裂了长安的繁华幻梦。当安禄山的铁骑踏碎霓裳羽衣曲的余音,梁锽正以微官沉沦下僚的身份,目睹着盛唐锦绣在狼烟中寸寸成灰。《唐才子传》载其"天宝中避地东南",这寥寥七字背后,是诗人挈妇将雏仓皇南渡的剪影,正如他在《代征人妻喜夫还》中所述"征夫走马发渔阳,少妇含娇开洞房"——那些被战火碾碎的寻常夫妻,恰是时代巨变中最痛的注脚。
东南漂泊途中,梁锽的竹杖叩击过无数荒村废驿。在《闻百舌鸟》中"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的婉转鸟鸣里,我们或许能窥见诗人对承平岁月的追忆。元人辛文房敏锐指出其诗"皆感世伤怀之作",这评价在《观王美人海图障子》中尤见深刻:"自从图渤海,谁为觅湘娥"——昔日描摹仙境的画师,如今可还在乱世中寻觅湘水女神?字里行间俱是繁华散尽的惘然。
史载梁锽与李颀、岑参等边塞诗人过从甚密,这或许解释了他笔下独特的金戈铁马之气。《代群公龙骧将军》中"战卒多苦辛,苦辛无四时"的呼号,与杜甫"朱门酒肉臭"的控诉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尤其《天长节》"玉辇巡时令,金门降德音"的庙堂颂声下,暗藏着"野老时望尘"的民生疾苦,这种曲笔写实的技法,恰是乱世文人"主文而谲谏"的生存智慧。
当颜真卿在平原郡举起勤王大旗时,梁锽的《咏木老人》正以"刻削牵丝作老翁"的傀儡意象,隐喻着时代洪流中个体的无力。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特别收录此诗,或许正是察觉到其中"鸡皮鹤发与真同"的警世之喻。那个在酒席间即席赋诗"三十老明经"的狂生(见《唐语林》),终究在渔阳鼙鼓声中,蜕变成用隐语记录沧桑的见证者。
乾元二年的月光照着梁锽的斑鬓,也照着杜甫笔下"国破山河在"的长安。当他在《七夕泛舟》中写下"此夜星繁河正白"时,银河两岸已不复见《开元天宝遗事》记载的"乞巧楼"盛况。那些散落在诗集里的金粟纶巾、玳瑁筵席(《赠李中华》),终究化作《观美人卧》"落钗犹罥鬓"的残梦——一个诗人用绮丽辞藻包裹的,永远失落的天宝旧梦。
暮年的梁锽,身影渐渐隐入盛唐的烟火尘埃之中。据《全唐诗》小传载:"锽,天宝中人,官执戟,后事迹无考。"这十二字如一枚残损的官印,将诗人的后半生钤盖在历史的褶皱里。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亦仅录其"工诗,气格清华"六字评语,恰似半幅褪色的绢本,留下大段空白任人遐想。
长安城头的月光曾照亮他执戟而立的身影。天宝年间任职左右金吾卫时,其《观王美人海图障子》等诗作尚在贵族宴席间传唱。安史之乱的烽烟席卷中原后,这位曾以"歌辞自作风格殊"(《全唐诗》卷202评语)闻名的诗人,突然从官方记载中消隐。清人徐松《登科记考》遍查科第名录未见其踪,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亦止于收录其《美人春卧》等十四首诗作,对其晚年行迹竟付阙如。
或可循其诗作觅得蛛丝马迹。《全唐诗》所存《代征人妻喜夫还》中"征夫走马发渔阳"的句子,隐约透露出乱世离殇;而《闻百舌鸟》中"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的闲适,又似乡居写照。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将此类作品归为"天宝遗响",认为"多乱后隐逸之思"。同时代诗人岑参有《题梁锽城中高居》残句"竹里过红桥,花间藉绿苗",若此梁锽确系其人,则可为大历年间尚隐居长安近郊之佐证。
其诗最终借《全唐诗》得以传世,实赖清人季振宜编纂《全唐诗稿本》时,从《文苑英华》《乐府诗集》等典籍中辑佚所得。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等奉敕校订时,将梁锽与李昂、孙翊等天宝诗人同列中唐卷帙,使"气格清华"的十四首诗作终免散佚之厄。今观《咏木老人》《七夕泛舟》诸篇,犹可窥见这位消失于历史迷雾中的诗人,晚年或执笔于"草堂深竹里"(《戏赠歌者》句),在盛唐余韵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终章。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