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梁震,唐代末年官员,曾任荆南节度使高季昌的幕僚,后因政治动荡隐居。
暮春的巴蜀之地,嘉陵江畔新柳拂堤,正是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的某个清晨。据《十国春秋·梁震传》记载,这位日后名动荆南的谋士,当生于"唐季丧乱之际",其呱呱坠地时,中原大地正陷于"藩镇跋扈,天子播迁"的动荡岁月。陆游在《南唐书·补遗》中曾以"江陵梁氏,世为巴蜀著姓"道出其家世渊源,而此刻这个襁褓中的婴孩尚不知,他的人生将与唐末五代的烽烟紧紧交织。
《太平广记》引《北梦琐言》载其幼年"聪颖绝伦,十岁能属文",恰逢韦昭度镇西川时期(895-897年)。按《资治通鉴》卷二六一所记,当时西川节度使府库中"积缯帛百万",而梁震成长的阆州一带,正是韦昭度经略西南的重要据点。北宋路振《九国志》特别提及他"少负济世志",这与《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梁震集》序言所称"幼习经史,尤精《春秋》"互为印证。
在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的某个秋夜,当长安城正经历着神策军之乱时,年仅周岁的梁震或许正在家族书斋的灯火下,由父辈讲述着《后汉书·党锢传》的故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记载其家族"每岁寒食,必集子弟讲论前史",这种家学传统恰与《旧唐书·昭宗纪》所述"天下土崩,而蜀中文教独盛"的时代背景相吻合。当朱全忠逼迫昭宗迁都洛阳的尘埃落定之时(904年),这位少年已开始研读《孙子兵法》,为后来辅佐高季兴"割据荆南,保境安民"(《十国春秋·荆南世家》)埋下了伏笔。
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朱温篡唐自立,改元开平,国号大梁。当是时,唐祚既移,衣冠南渡,士大夫多避地荆南。梁震者,邛州依政人也,《十国春秋》称其"少负才名,登进士第",当唐末动荡之际,正值壮岁。《北梦琐言》载其"唐末登第,至梁时以故唐臣自处",可见其于唐亡前已入仕途。
朱温篡位后,梁震耻事二姓,《九国志》记其"耻与降臣伍,乃自邛州沿江东下"。途经江陵,为荆南节度使高季兴所留。《资治通鉴》卷二六六详载其事:"季兴爱其才,欲署判官。震耻为梁官,辞曰:'震不仕梁久矣,岂能复为幕佐!'"高季兴遂许其"称前进士"而不署梁官,《新五代史·南平世家》称"季兴重其为人,使子从诲师事之"。
是年秋,梁震于荆南筑室渚宫之侧。《十国春秋》载其"日与宾客饮酒赋诗",每语及唐事,辄"北望涕泣"。其《唐末感怀》诗云:"鼎湖龙去劫灰残,独抱孤忠守岁寒",胡三省注《通鉴》时特引此句,谓"梁震诗语,足见唐遗臣风骨"。时荆南文士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记其"常著唐朝冠服,遇梁使至,辄称疾不出",此与《五代史补》所载"震终身称唐官"之说相印证。
梁震在荆南二十余年,《九国志》称其"虽处乱世,守节不渝"。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庄宗灭梁,震闻讯作《闻唐祚中兴》诗,中有"金瓯再补天难老,玉烛重调日再中"之句,事见《全唐诗》卷七六二小传。马令《南唐书》评曰:"梁震以唐臣终始,虽际鼎革,犹存故国之思,可谓知节义矣。"
暮春的江陵城浸润在潇湘烟雨中,青石板道上马蹄声碎。梁震一袭素袍立于节度使府邸前,檐角铜铃在风中叮当作响,恰似《北梦琐言》所载"震本以唐臣,耻依强藩"的踌躇。这位前唐进士面对朱漆大门时,或许正想起《十国春秋》里高季昌"虽武人,颇折节好文士"的记载,终于将名刺递入府中。
府内烛影摇红,高季昌见梁震"容止弘雅",当即"迎入赐坐",据《九国志》记载,节度使亲执茶瓯曰:"荆南地僻,得先生如获隋珠。"梁震却以《资治通鉴》中记载的"震终身止称前进士"表明心迹,在幕府文书中坚持署"荆台隐士"四字。这种微妙姿态,恰如《新五代史》所述"震虽为季兴所礼,未尝称臣"的文人风骨。
每日寅时,梁震青衣小冠入幕府理事,《江陵志余》载其"判案如流,文采斐然"。某日见军报称楚军犯境,他援引《孙子兵法》"上兵伐谋"之策,在沙盘前为高季昌剖析形势。据《十国春秋》记载,此役终以"遣使结好马殷"化解干戈,正是梁震"不战屈人"谋略的体现。秋夜值宿时,他常于节度使府西轩观星,在《天文分野图》上添注星象,践行着《旧唐书》所称"通晓天文历算"的才学。
龙德二年冬雪初霁,梁震踏雪访城南白鹭寺。寺中老僧捧出《宣和画谱》记载的"荆南十二景图",他却在卷末题下"唐进士梁震观于天祐九年"。这个细节被《江陵岁时记》捕捉,印证了《五代史补》中"震每自言唐室旧臣"的执念。归途经过江津码头,见商船云集,想起《册府元龟》记载"荆南岁收茶税四十万贯",遂向高季昌进言减免商税,成就了《文献通考》中"荆南商旅辐辏"的盛况。
每当幕府宴集,梁震总独坐西席。《唐才子传》记载其"酒酣耳热,辄诵少陵'每依北斗望京华'之句",满座为之默然。某日高季昌欲称王,他当即援引《春秋》"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的经义谏止,《通鉴》记此事云"季兴为之罢议"。这种文人风骨,恰似《文心雕龙》所言"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梁震白衣曳杖入江陵城时,正是后梁乾化三年的深秋。这位前唐进士的袍角沾着洞庭霜色,腰间鱼袋虽已除却,眉宇间仍存着天祐年间的风骨。《十国春秋》载其"性刚介,不苟合",当高季昌遣人持书币迎于驿道,他只在素笺上题"荆南布衣梁震"六字,却在宾主相见时,令那位以"北门钥匙"著称的节度使"不觉自失其位"。
江陵府衙的桐阴下,梁震以宾师之礼独设一案。据《三楚新录》所述,他每日"白衣乘马诣府",既不署幕职,亦不受俸禄,只在节度使治事厅西侧别设厅堂。每当高季昌持牍求教,总见这位布衣先生以指节叩着《贞观政要》的残卷,将晚唐藩镇得失化作荆南当下的治术——"明公欲安荆南,当效郭汾阳事唐室"。彼时高氏正筑内城以御吴蜀,梁震却令工匠在城堞间预留箭窗三十又六,暗合《太白阴经》"守城之道,虚实相济"之理。
天雄军节度使府的文书房里,梁震的判笔总沾着特殊的朱砂。《资治通鉴》录其谏言"礼邻藩,奉朝廷"之策,使荆南在四战之地得存。913年秋吴军压境时,他取江陵库藏《禹贡九州图》铺展案上,以茶盏代兵势,教高季昌识得"以小事大"之要。待使者持《通鉴》所称"辞礼卑逊"的书函赴吴营,梁震独倚城阙,望着汉水舟楫吟出"不修观政要,何以代天工"——此句后来竟成荆南士子争诵的政术箴言。
节度使后园的芍药圃见证着最精妙的政务博弈。某夜高季昌欲截留南方贡使,梁震故意踏月折花,以《春秋》"大夫无遂事"之义讽喻。据《北梦琐言》记载,他常以"雷霆虽猛,不击饮器"喻指荆南存续之道,使高氏终其世"贡献不绝"。当江陵文吏效仿中原设"支计使"敛财时,梁震掷砚于庭,援引《唐会要》度支条例,终使荆南商税较邻镇减半。
残阳如血,映照着长安城朱雀大街上零落的槐花。梁震缓步走出尚书省衙门,手中那卷未及批阅的公文在暮色中泛着青白。据《旧唐书·哀帝本纪》记载:"同光二年春,枢密使张居翰与宰相豆卢革争权,朝士多被牵连。"这位以"清慎著称"的兵部侍郎,终究未能避开这场席卷后唐朝堂的风暴。
《北梦琐言》卷五记载其隐退始末尤为详尽:"梁震既见权臣倾轧,乃叹曰'大厦将颠,非一木可支'。遂取所佩金鱼袋悬于政事堂楹,衣褐而归。"离京那日,细雨沾湿了灞桥柳色,老仆见他将珍藏多年的《贞观政要》投入渭水,水面泛起的光斑恍若开成石经的残影。宋人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特别提及此事:"震之弃官,非畏祸也,耻与豺虎同食耳。"
隐居荆南节度使治所江陵后,梁震在龙兴寺西侧筑"畏垒庵"。《十国春秋·梁震传》载其"日与高僧论《易》,夜则注《春秋》异同考",庭前栽种的苦竹与山茶,俱成后世文人凭吊之物。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有一段轶事:节度使高季昌慕名来访,见其案头摊开着批注过半的《汉书》,墨迹间竟夹着新摘的枇杷叶。问其故,答曰:"昔在凤翔军中,先帝(指唐昭宗)尝以枇杷赐食,今睹此叶,犹见玉辇西巡时也。"
陆游在《入蜀记》中寻访遗迹时,发现江陵百姓仍传唱着梁震所作的《归钓吟》,其中"蓑衣不染台省尘,独向寒江觅旧纶"两句,恰似为其政治抉择所作的注脚。明人曹学佺《蜀中广记》引《江陵志》云:"震卒后,遗命以布衣殓,葬所用砖皆自署'唐兵部侍郎梁某制',其志节如此。"五代孙光宪评曰:"梁公去就之际,犹存开元遗风。"(《白孔六帖》卷四十二)
后唐长兴元年(930年)的荆南节度使府邸,秋梧叶落时,一代谋臣梁震的生涯正悄然走向终点。据《十国春秋·梁震传》载:"及季兴卒,子从诲立,震终始为谋主,从诲尤严事之,呼为前辈。"这位辅佐高氏三代镇南诸侯的布衣谋士,此刻正倚靠在江陵城的朱栏畔,眺望着滚滚长江——那曾见证他半生纵横的水道。
《北梦琐言》卷七记载其晚年风貌:"震皤然一叟,自称荆台隐士,每跨黄犊至府。"此时的梁震确已须发如雪,却仍保持着蜀地士人特有的清峻风骨。孙光宪笔下记载其临终情景:"一日召门生故吏,指西蜀方向叹曰:'老夫魂魄,当归剑外。'"这声长叹里,或许暗藏着对故主高季兴的追忆——那位曾"待以宾师之礼"(《新五代史·南平世家》)的枭雄,已先他八年葬于荆山南麓。
《九国志》补遗载其终前上表:"臣本蜀中腐儒,偶逢际会。今骸骨愿托于荆门玉泉寺侧。"江陵城西的玉泉山,从此成为这位"白衣卿相"的长眠之地。马令《南唐书》特别记载葬礼细节:"从诲素服举哀,命以卿礼葬之",其墓前石碑仅刻"唐进士梁震之墓"七字,恰合其终身不仕梁、唐的志节。
宋人陶岳《五代史补》记有一则轶事:梁震病笃时,从诲亲奉汤药,震却以"君臣之分不可乱"固辞。这最后的坚持,完美诠释了《十国春秋》对其评价:"震以白衣参帷幄,高氏虽王,终身称宾佐。"当江陵城的暮鼓响起时,这位"前蜀遗臣,后梁逃客"(清·吴任臣评语)终于卸下了他传奇的一生,只留下《梁震集》二十卷在宋初的馆阁中泛着青简幽光。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