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珣

不详-不详

樊珣,唐代诗人,主要活动于中唐时期。其生平事迹记载较少,现存史料中可见其与当时诗人刘长卿、皇甫冉等有交往唱和。樊珣的诗歌作品传世不多,《全唐诗》收录其《状江南·仲夏》一首,该诗以清新笔触描绘江南仲夏时节的自然景色,语言简练,意境鲜明,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生平

不详

与诗人刘长卿有唱和往来

暮春的润州,江雾氤氲着瓦官阁的檐角。樊珣执笔立于案前,窗外新燕掠过刚泛青的杨柳,他忽闻僮仆来报:"刘随州遣人送诗至。"展开素笺,但见《酬樊使君送示归山》墨迹如松:"沧洲自有趣,何处羡朝衣",字里行间透着刘长卿惯有的疏淡之气。

这段文坛佳话始见于《刘随州集》卷五。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证,时在大历八年(773年)前后,樊珣任润州刺史期间,与谪宦江南的刘长卿多有诗文往还。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六载:"珣好接文士,长卿尝以诗赠答",其风雅之态跃然纸上。

现存唱和诗中最堪玩味者,当属刘长卿《奉送樊使君入朝》。诗中"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之句,既暗合《新唐书·樊泽传》所载其"以治行称,迁刑部郎中"的仕途转折,又透露出诗人对这位方镇大吏的期许。而樊珣原诗虽已散佚,但从刘氏和作中"郡挹文章美,人怀燮理贤"的酬答,可窥见其原作必是文采斐然。

《文苑英华》卷二三七保留着关键线索:刘长卿另作《和樊使君登润州城楼》,其中"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的联句,与樊珣《状江南·仲夏》"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同载于《唐诗品汇》,二者皆善状物写景,可见诗风相契。清人劳格《唐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九更指出,樊珣在浙西观察使任上"辟刘长卿为从事",足证这段文字因缘终成仕途相携。

残阳浸透润州衙署的窗棂时,樊珣常命人备下松醪酒。据《云溪友议》载,刘长卿每至,"必谈咏竟夕"。那些消失在历史雾霭中的唱和诗句,或许正如韦庄《又玄集》序言所说:"虽遗珠可惜,而片玉弥珍"。千年后我们仍能从《全唐诗》残存的九首樊珣作品中,听见两位诗人隔着江潮相和的回响。

不详

与诗人皇甫冉交往

暮春的润州丹阳城,官舍前的梨花簌簌落在青石阶上,樊珣执笔的手忽然停驻。这位时任润州司功参军的诗人,正将新作的《状江南·孟春》收入诗卷,忽闻故人皇甫冉来访的通报,墨迹未干的竹纸上顿时洇开一抹惊喜。

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皇甫冉"十岁能属文,张九龄叹为清才",此时已以"大历十才子"之名蜚声文坛。当身着苎麻长衫的诗人跨入院门时,樊珣注意到他腰间仍佩着那年同游太湖时赠的玉坠。《皇甫冉诗集》中《润州南郭留别》的"吴岫新经雨,江天正落潮",恰似为这次重逢作了注脚。

二人对坐煮茶的场景,在《文苑英华》卷二三〇留有痕迹。皇甫冉提及新得"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之句,樊珣当即取来珍藏的顾渚紫笋。这种被陆羽《茶经》誉为"芳香甘烈"的贡茶,引得皇甫冉连叹三声"善",遂有《送樊珣司功还朝》中"茶煮朝宗水,船停调角风"的纪实之笔。

《全唐诗》卷二五〇收录的皇甫冉《秋夜宿严维宅》诗后,樊珣以"珣亦能诗,与冉唱和"八字小注,透露了这段交往的创作盛况。检《樊珣诗存》可知,其《忆长安·十月》中"华清扈跸"的壮游,与皇甫冉《温泉即事》"天仗星辰转,霜冬景气和"形成时空呼应。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二更明载:"珣与皇甫冉酬唱,每于格律中见天然之趣。"

临别那日,京口渡口的芦花白了头。皇甫冉将新刊的诗集递与樊珣,其中《杂言无锡惠山寺流泉歌》"上有青桂丛,下有清溪深"的墨香犹湿。据《嘉定镇江志》卷十八载,樊珣后迁吴县令,仍与皇甫冉"尺素往来不绝"。当大历四年(769年)皇甫冉病逝丹阳的噩耗传来,樊珣在《状江南》组诗末篇突然转韵,那"江南季秋天,栗实大如拳"的咏物句中,暗藏着一粒未及寄出的思念。

不详

诗作《状江南·仲夏》传世,收录于《全唐诗》

仲夏时节,江南的景致在樊珣笔下化作了一幅清丽的画卷。他的《状江南·仲夏》一诗,虽仅有短短四句,却传神地捕捉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卢橘垂金弹,甘蕉吐白莲。"这二十字中,既有宏观的气候特征,又有微观的植物特写,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据《全唐诗》卷三百七记载,此诗被收录于"状江南"系列组诗中,与谢良辅、鲍防等十二位诗人的作品并列。宋代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四十七中提及:"浙东联唱,珣与焉",指出这是浙东诗人群体的联唱之作。清人编撰的《御定全唐诗录》更详细记载:"樊珣,贞元时人,诗二首",可见其传世作品之稀少珍贵。

诗中"时雨下如川"一句,与《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江南"五月梅雨"相印证,展现了诗人对地域气候的准确把握。而"卢橘垂金弹"的描写,则与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卢橘,蜀中有之,夏熟"的记载相吻合,说明诗人对物候观察之细致。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特别称赞此诗"写物工妙",可谓的评。

这首小诗能够穿越千年时光流传至今,实有赖于宋代洪迈编撰的《万首唐人绝句》和明代胡震亨辑录的《唐音统签》等文献的保存。清代编纂《全唐诗》时,编者们正是依据这些前代文献,将樊珣这唯一传世的诗作精心收录,使其不致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卢橘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