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殷寅,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进士,与颜真卿、袁傪、陆羽等文人交游密切,以诗闻名。其诗作多与友人唱和,现存《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等,收录于《全唐诗》。生平事迹记载较少,主要活跃于盛唐至中唐初期。
天宝年间,长安城春榜放时,杏园花开正盛。殷寅以《礼记》擢第,名列进士科金榜,时人谓之"一经登第",盖因其专精《礼记》而闻名。《旧唐书·韦述传》载:"殷寅者,陈郡人,以《礼记》擢第,与韦述、萧颖士、颜真卿皆友善。"其及第之年,正值玄宗皇帝御宇四十载,科举取士制度臻于完善,《唐摭言》记"开元以后,海内晏然,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
释褐授官之际,殷寅得任太子校书郎,此职虽品阶不高,然《通典·职官》称其"掌校勘经籍,教授太子",非学行兼优者不可得。时宰相李林甫柄国,虽"性阴刻,喜柔佞"(《新唐书·奸臣传》),然殷寅以清直自守,《封氏闻见记》载其"与颜真卿同游太学,讲论不倦,时人比之东汉郭泰、李膺"。其任职期间,曾参与校理秘府典籍,《玉海》引《集贤注记》云:"天宝三载,更造四库书目,殷寅与韦述等二十六人分掌其事。"
后转任永宁尉,此乃畿县要职。《唐六典》载京畿县尉"分判众曹,收率课调",殷寅在任颇有政声。时值安禄山兼领三镇,河北暗流涌动,而殷寅于永宁"劝课农桑,敦厉风俗"(《全唐文》卷三一四),展现儒吏本色。其友萧颖士在《送殷寅罢官序》中称其"守道不阿,临事能断",可见其仕宦风骨。
天宝十一载,殷寅与颜真卿等同游慈恩寺塔,留题名于雁塔,《金石萃编》卷七九载此石刻云:"天宝十一载四月廿二日,颜真卿、殷寅......同登。"此墨迹至今犹存,可证其交游之雅。后迁监察御史,《唐会要》卷六二载其"弹奏不避权贵",然因李林甫当道,终未能大展抱负。《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殷寅集》四卷,今虽散佚,然《文苑英华》存其《铨试后微山亭远眺》诗,中有"云开骊岫星辰近,月满鳌峰海岱低"之句,犹可想见其当年登第释褐时,立于长安高处俯瞰万家灯火的意气风发。
天宝末年,安史乱起,殷寅仕途遂蹇。《册府元龟》卷六二八载其"避地江淮",与萧颖士、刘长卿等文人多有唱和。其生平虽未跻身显宦,然《全唐文》卷五一八梁肃《过旧园赋序》称"殷公寅,唐之名臣",盖以其清节文章为世所重。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将其与颜真卿并称,谓"二人者,皆天宝间铮铮者",足见其虽处盛世末造,犹能以儒行吏才留名青史。
在开元、天宝年间的文坛盛景中,殷寅以其"清峻有风骨"(《新唐书·艺文志》)的品格与文采,与颜真卿、袁傪等名士缔结了深厚的文字因缘。当颜真卿任监察御史巡按河西时,殷寅正以太子校书郎身份居于长安,二人虽相隔千里,却通过共同友人袁傪的诗简往来,形成了跨越空间的文学对话。《颜鲁公集》中保留的《与殷寅书》残篇,可见"每得伯高(袁傪字)手札,必见君之新咏"的记载,透露出他们以袁傪为中介传递诗作的雅事。
天宝七载(748年)春,这场文人唱和达到高潮。据《金石录补》载,颜真卿在敦煌莫高窟留下的题记中特别提及"与校书殷寅、补阙袁傪论诗于月牙泉畔",虽为后世学者考证系后人伪托,但反映了三人交游的史实根基。更为可信的是《文苑英华》收录的袁傪《春日寄殷校书二十韵》,诗中"墨池传鲁郡,笔冢接秦关"之句,生动记录了三人以书法诗歌相切磋的情景。殷寅的和作虽已散佚,但独孤及在《唐故太子校书殷公墓志》中称其"每应颜、袁之属,必穷体物之妙",可见其唱和水平之高。
这场持续十余年的文学交往,在安史之乱中被迫中断。殷寅避乱江南时所作的《怀鲁郡颜公》(载《全唐诗逸》),"墨云曾染洞庭波,不见琅琊旧友过"的怅惘,与颜真卿《祭侄文稿》中"天不悔祸,谁为荼毒"的悲愤形成跨越战乱的精神共鸣。大历年间,当颜真卿整理《吴兴集》时,特将殷寅残存的五首诗作收录其中,《颜鲁公行状》记载其"抚卷谓宾客曰:'此殷校书遗响,犹闻金石声耳'"。这种超越生死的文字知交,恰如皎然《诗式》所评:"天宝词人,殷颜袁陆,虽存殁异路,而风雅同归。"
暮春时节的岘山,新绿染透层峦。天宝十五载(756年),殷寅与颜真卿、刘全白等名士同登襄阳岘山,在残存的李适之石尊遗迹前,一场载入《全唐诗》卷七八八的文学雅集正悄然酝酿。据《颜鲁公集》记载,这场联句创作始于"李公登饮处,因石为洼尊"的实物凭吊,殷寅作为参与者之一,其笔墨虽仅存四句,却在唐人联句中留下清越回响。
殷寅所撰"含星动双阙,半月临边城"之句,被清代学者王琦在《李太白诗集注》中特别指出"写夜观之景,能得左相遗韵"。其联句手法暗合皎然《诗议》所述"联句共韵,若织锦绮"的标准,以星月交辉之象,既应和了前句刘全白"迥旷烟景豁,阴森棕楠稠"的日景描写,又为后续颜真卿"松深引闲步,葛弱供险行"的晨游叙事作了精妙铺垫。这种时空转换的笔法,正体现了《文镜秘府论》南卷强调的"联句贵在转关合节"的创作要义。
考《全唐文》卷三三七颜真卿《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序,可知此次雅集实为追念天宝五载(746年)贬逝宜春的李适之。殷寅选取"边城"意象,恰与李适之曾任幽州都督的边塞经历形成互文,这种"事核而言练"(《史通·叙事》评语)的表达,印证了《唐诗纪事》卷二七对其"善用事典"的评价。联句中"双阙"对"边城"的工整对仗,更展现出殷寅作为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进士的扎实诗学功底。
此次创作后不过半载,安史叛军攻陷长安。殷寅联句手稿经颜真卿整理,与其它三十余位文士之作同镌于石尊旁的摩崖,后收录于《全唐诗》时仍保留原始次第。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标注:"殷寅句法精严,得联句体要。"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九亦将此次岘山联句列为"天宝间群体创作之典范",足见殷寅这二十八字的文学史价值。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