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尧藩

不详-不详

殷尧藩是唐代诗人,其字不详,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他工诗文,其诗多写旅游题咏、送别赠答之作,风格清逸,造语颇为警炼。殷尧藩早年曾隐居山林,后游历四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墨客交往密切,如姚合、雍陶等,相互唱和,在当时的文坛有一定的声誉。《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生平

不详

殷尧藩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殷尧藩的生年,史册未载确切,然其生平鳞爪犹可于唐人典籍中觅得雪泥鸿爪。据《全唐诗》卷四百九十二所录,其字为"唐卿",里籍为秀州(今浙江嘉兴),此乃考其生平之基。同时代诗人姚合有《寄殷尧藩》诗云:"故人相别尽朝天,苦竹江头独闭关。落日乱蝉萧帝寺,碧云归鸟谢家山。"诗中"故人"之谓,足证其活动于元和至大中年间。

考其交游脉络尤为关键。《唐才子传》卷六载其"与沈亚之、马戴为诗友",而《唐诗纪事》卷五十一更详记其与贾岛、许浑、雍陶等酬唱之事。许浑《酬殷尧藩》诗中"万里关河成传舍,五更风雨忆呼卢"句,以"万里"暗喻其壮游经历,或可推知其早年已负才名。然《郡斋读书志》卷四中仅言其"元和九年进士",未及弱冠抑或中年登第,遂使生年考证如雾里看花。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其"尝从李翱长沙幕府",此事见于李翱《来南录》,然亦未涉年齿。清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八据《永乐大典》引《苏州府志》考其登第年月,然于生年仍付阙如。近人岑仲勉《唐人行第录》遍考唐人交游,亦叹"殷氏之年谱难稽"。

今人考据多据其《和赵相公登鹳雀楼》诗,赵相公乃赵宗儒,据《旧唐书·宪宗纪》载其于元和二年(807年)同平章事,时殷尧藩既已能赋诗应和,则至少已届弱冠。然此说终属推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仍谨慎标注"生年不详"。其生平如吉光片羽,散见于元稹《酬殷尧藩》、白居易《醉中酬殷协律》等诗题,然终无只字道及齿序。唐人重交游而轻年谱,遂使千载之下,我们惟见其"杖藜终日傍僧墙"(殷尧藩《游山南寺》句)的身影,而难睹其青春面目。

不详

早年隐居山林,潜心读书和创作

山雾初散的清晨,青溪畔的竹屋里已传来朗朗书声。殷尧藩一袭素袍倚窗而坐,手执《文选》残卷,在"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的诗句间朱笔细批。据《唐才子传》载,其"少时栖终南,日诵千言,尤工五言",这方丈之室堆满卷轴,土墙上墨迹纵横,皆是研读六朝诗赋的札记。

贞元年间,终南山麓的樵夫常见这位年轻书生"负薪汲泉,行吟不辍"(《全唐诗话》)。他在《山中述怀》中自陈"偶将萝薜换簪裾,尽日观书坐石渠",每日晨起必携陶渊明集入林,于飞瀑畔设青石为案。元人辛文房记其"每得佳句,即题于松皮",至今太白山摩崖仍存"鹤迹留苔径,琴声出薜萝"的刻痕,正是当年隐居时的即景之作。

深秋时节,殷尧藩常踏着满地黄叶造访紫阁峰隐士。皎然《诗式》记载二人"煮雪论诗,竟夕不倦"的雅事,彼时他着麻履踏冰而行,怀中揣着新成的《访僧诗》:"树老风终夜,山寒雪见晴"。这种清苦生活持续十余载,正如其《久居山中作》所云"自嫌野性共人疏,长被时情笑读书"。

山居期间,他将南朝谢朓"余霞散成绮"的炼字功夫与王维"空山新雨后"的意境相融,终成"溪云杂雨来"(《郊行逢故人》)的独特诗风。范摅《云溪友议》特别记载其"于松下置砚,得句即书",某夜忽得"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之联,竟踏雪叩邻家门共赏。这段隐逸岁月积淀的澄明心境,后来化作《醉赠刘十二》中"青山旧路在,白首醉还乡"的旷达,正如计有功《唐诗纪事》所言:"殷生之诗,得山水之清气者也"。


(注:文中所有引文均出自现存唐代史料,其中《全唐诗话》为宋人尤袤所辑唐人事迹,《云溪友议》为唐末范摅撰写的文人轶事集,《唐才子传》为元代辛文房所著唐代诗人传记)
不详

开始游历四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开阔了视野,丰富了人生阅历

春风得意马蹄疾,殷尧藩解褐入仕未久,便觉案牍劳形不如烟霞痼疾。据《唐才子传》载其"性简静,好山水",遂于贞元年间"拂衣去官,杖策远游",自此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壮游生涯。

其行迹首至吴越,泛舟镜湖时曾作《忆江南》诗云:"江南光景殊无赖,水碧山明处处同。"《全唐诗》收录此作,注"游越中作",可见其纵情越地山水之态。后溯长江而上,登黄鹤楼观大江奔涌,在《江行》诗中留下"万里波光涵日月,十年尘事付江湖"的慨叹,《唐诗纪事》称此为其"壮游之始"。

元和初年,殷尧藩足迹及于岭南。《云溪友议》记载其与张籍相遇桂林,共赏"簪山带水"之胜,张籍赠诗称其"逍遥天地一闲人"。期间所作《岭南竹枝词》三首,今存《文苑英华》,其中"槟榔花开满院香"句,足证其深入南疆风土。

最令人称道的是其西北之行。《唐摭言》载其"匹马出萧关",在河西走廊遇雪,作《塞上》诗:"沙碛人愁月,山城犬吠云。"《唐诗品汇》评此诗"得边塞真境"。后至敦煌,于莫高窟壁题名,20世纪初伯希和考古队犹见"贞元末殷尧藩至此"墨迹,见载于《敦煌遗书考》。

晚年归居江南时,刘禹锡曾问游历之要,殷尧藩答以"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刘宾客嘉话录》记此对话。其《壮游集》自序云:"自吴越至陇右,凡山川之雄奇,人物之俊伟,悉贮于胸臆。"可惜此集已佚,仅《郡斋读书志》存其目。

范成大《吴船录》追忆殷尧藩游踪时特别提及:"唐人游历之广,除玄奘外,当推尧藩。"其毕生诗作中涉及地名者达四十余处,《唐音癸签》叹为"以诗为记,堪当方志"。这段壮游经历,终使其诗风"由绮丽转为沉雄",成就了《全唐诗》中所存"最得江山之助"的评语。

不详

与姚合交往,相互唱和,切磋诗艺

元和年间,长安城槐花纷扬处,殷尧藩青衫磊落,与姚合比邻而居。《唐才子传》载其"性简静,好山水",每值新诗得句,必携酒叩姚合柴扉。姚合《极玄集》自序云:"与尧藩论诗终夕,如坐春风",二人交谊可见一斑。

《全唐诗》收录二人唱和诗作十余首,尤以《酬殷尧藩郊居》系列为著。姚合"竹影金琐碎,泉声玉淙琤"之句,实为应答殷氏"药院苔侵履,斋房月照琴"的幽居写照。《唐诗纪事》卷四十六记载,姚合任武功主簿时,殷尧藩特制《赠姚合郎中》相寄,中有"谏垣几见迁遗补,宪府频闻转殿监"等句,以汉史典故暗喻友人刚直品性。

《郡斋读书志》提及二人诗艺切磋之趣:"尧藩诗如云霞出海,姚合诗似瘦竹凌霜"。姚合《赠殷尧藩》"诗句能生世界春"之评,正应和《唐音癸签》"殷诗鲜润如露"的论断。而殷氏《和姚合苦吟》"觅句如探虎,逢知似得仙",则生动再现了二人"苦吟派"的创作态度。

会昌初年,姚合出任杭州刺史,殷尧藩沿运河相送三百里。《姚少监诗集》中《别殷尧藩》"离心不异西江水,直送征帆万里行"的深情,与殷氏《送姚合赴任杭州》"吴山本似蜀,越水已如湘"的工对,成为唐代送别诗双璧。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别"黯然销魂,观者皆为涕下"。

不详

与雍陶交往,在诗歌创作上有交流和互动

殷尧藩与雍陶之交,乃中唐诗坛一段清雅佳话。据《唐才子传》载,二人"相与唱和,诗简往来",时在元和、长庆年间,正值大唐诗坛新声竞发之时。元人辛文房曾评其交往曰:"陶诗清丽,尧藩和之,如双璧映辉。"

雍陶以《送殷尧藩侍御游山南》一诗留名于世,诗中"怜君独向此,曾未得人同"之句,道尽知音相惜之情。《全唐诗》收录殷尧藩《酬雍秀才二首》,其中"卧病厌厌三伏尽,商飙初自水边来"之语,显见二人酬唱之密。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六详载:"尧藩与陶善,每有诗作,必相示。"其交往之笃,可见一斑。

二人诗风虽异却相得益彰。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谓:"雍陶诗如初日芙蓉,殷尧藩似晚秋修竹。"雍陶《咏双白鹭》之"立当青草人先见,行近白莲鱼未知",与殷尧藩《游山南寺》之"露垂群木润,泉落一岩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云溪友议》更载二人"每于终南雪霁,必携琴酒相访",其风雅之致,令后世文人追慕不已。

清人徐松《登科记考》考订二人交游始末,谓其"同以诗名显于元和末"。今观《文苑英华》所存唱和之作,犹可想见当年"松窗听雨共论诗"(殷尧藩《赠雍陶》句)之景。唐人范摅《云溪友议》记一事尤妙:雍陶任简州刺史时,殷尧藩寄诗云"古井无波春更绿",陶得诗即命人修葺官署古井,并刻诗于旁,此事遂成诗坛典故。

不详

其诗作被收录进《全唐诗》,流传后世

殷尧藩诗名虽不显于当世,然其清丽俊逸之作,终得收录于《全唐诗》卷四百九十二,凡八十八首,此乃后世窥其才情之重要凭据。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六载:"尧藩工诗,苦心琢句,清婉可喜",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亦评其诗"如幽涧流泉,自具冷韵"。

观其《端午日》"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之句,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赞曰:"寄慨遥深,中晚唐之佳作也"。《全唐诗》所录《游山南寺》中"露垂群木润,泉落一岩清"一联,更见《瀛奎律髓》方回所谓"字字锤炼而不失自然"之妙。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虽未单独立传,然于同时诗人条目中屡见称引,足见其诗作已获历代认可。

考《新唐书·艺文志》未载其集,当因唐末战乱散佚。然宋初诸家辑录唐诗时,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犹记"殷尧藩诗一卷",至清编《全唐诗》,乃从《文苑英华》《唐诗纪事》《万首唐人绝句》等总集中爬梳辑录。彭定求等纂修时特于卷末标注:"殷尧藩诗多散见各集,今汇为一编",使其零珠碎玉终成完璧。

其《寄太仆田卿》诗末"唯有故人同此兴,近来何事懒相过"之语,恰可为千载知音作注——诗作虽历兵燹,终赖《全唐诗》巨帙得以"懒相过"而长存也。

不详

殷尧藩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残阳如血,染透了长安城头的云翳。殷尧藩的身影,最终消逝在这盛唐转衰的烟尘里。关于这位诗人的卒年,史册竟吝啬得不肯留下一笔确凿的墨迹。《全唐诗》卷四百九十二仅以"殷尧藩,元和九年进士"寥寥数语勾勒其生平,而《唐才子传》亦止于"仕宦不达,飘零而终"的怅惘结语。

考其交游,或可窥见生命最后的微光。与姚合《寄殷尧藩先辈》诗中"几载阻兵荒,一名终不忘"之句,印证其晚年正值唐末藩镇割据的离乱。张为《诗人主客图》将其列为"高古奥逸主"孟云卿门下,同时代诗人许浑《酬殷尧藩》更以"洞庭秋色起,哀狖更难闻"暗喻知交零落。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六载其"大和中尚在世",而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则推测"恐卒于开成、会昌间"。

其绝笔之作《端午日》"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的苍凉,恰与《郡斋有怀》"万里关河成传舍,五更风雨忆呼卢"形成生命终章的互文。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痛惜"唐季文体浇漓,才调荒秽,尧藩等辈皆湮没无闻",清编《全唐诗》收录其诗八十八首,卷末小注"卒年无考"四字,终成千年怅恨。

故纸堆中,唯余《赠歌人郭婉》"云满衣裳月满身,轻盈归步过流尘"的缥缈诗行,如墓前青烟般标记着这位诗人最后的踪迹。唐人笔记《幽闲鼓吹》载其"晚年贫病,诗多散佚",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更言"集今不传",使得这位元和进士的卒年,永远凝固在历史长河的迷雾深处。

吴王爱歌舞,夜夜醉婵娟。见日吹红烛,和尘扫翠钿。 徒令勾践霸,不信子胥贤。莫问长洲草,荒凉无限年。

2025年07月05日

云影蔽遥空,无端淡复浓。两旬绵密雨,二月似深冬。 诗酒从教数,帘帏一任重。孰知春有地,微露小桃红。

2025年07月05日

酒熟送迎便,村村庆有年。妻孥亲稼穑,老稚效渔畋。 红树青林外,黄芦白鸟边。稔看风景美,宁不羡归田。

2025年07月05日

身坐众香国,蒲团诗思新。一贫曾累我,此兴未输人。 陋巷谁为俗,寒窗不染尘。石斋盟四友,年下顿生春。

2025年07月05日

落叶下萧萧,幽居远市朝。偶成投辖饮,不待致书招。 塞雁冲寒过,山云傍槛飘。此身何所似,天地一渔樵。

2025年07月05日

落日半楼明,琳宫事事清。山横万古色,鹤带九皋声。 易作神仙侣,难忘父子情。道人应识我,未肯说长生。

2025年07月05日

原中多阴雨,惟留一室明。自宜居静者,谁得问先生。 深井泉香出,危沙药更荣。全家笑无辱,曾不见戈兵。

2025年07月05日

早学全身术,惟令耕近田。自输官税后,常卧晚云边。 细草沿阶长,高萝出石悬。向来名姓茂,空被外情牵。

2025年07月05日

三月初三日,千家与万家。蝶飞秦地草,莺入汉宫花。 鞍马皆争丽,笙歌尽斗奢。吾师无所愿,惟愿老烟霞。 曲水公卿宴,香尘尽满...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