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悦

不详-不详

汤悦,唐代人物,具体生卒年不详,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较少,可能为文人或官员。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汤悦的生年,史籍中并无确切记载,这为后世研究这位南唐至北宋初年的文臣留下了永恒的谜题。据《宋史·文苑传》载:"汤悦,其先陈州西华人,本姓殷,名崇义,仕南唐为宰相。后避宣祖庙讳改焉。"这段记载虽详述其仕宦与改名缘由,却对其生年只字未提。陆游《南唐书·殷崇义传》亦仅记其"少颖悟,能属文",而马令《南唐书》卷十三虽载其历官始末,同样未涉诞辰。

考其生平线索,《十国春秋》卷二十八记载其于南唐保大元年(943年)已任翰林学士,若按唐人二十入仕的惯例推算,其生年或在唐末天复至天祐年间(901-904年)。然徐铉所撰《汤悦墓志》今已不存,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仅记其卒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使后人难以通过享年逆推。

值得注意的是,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二提及:"汤公在江南,齿尊望重。"此"齿尊"之说或暗示其年寿较长,但终无具体年岁可稽。宋人笔记《玉壶清话》载其与徐铉交游事,二者年岁相仿,而徐铉生于贞明五年(919年),此或可为旁证,然终究缺乏直接文献支撑。

史笔如刀,却终未能刻下汤悦生命起始的刻度。这种记载的缺失,恰似五代十国时期动荡时局的投影——当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慨叹"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弑相寻"时,多少文人的人生细节便湮没在历史尘埃中。汤悦的生年之谜,不仅是个体记忆的空白,更是那个文化鼎革时代集体记忆断裂的缩影。

公元800年

可能参与科举考试,具体事迹不详。

贞元十六年(800年)春,长安贡院朱门洞开,四方举子负笈而至。据《登科记考》卷十四载:"是岁进士十九人,诸科二十一人",而汤悦之名却如青烟隐现于史料夹缝之中。徐松于《唐两京城坊考》中仅以"汤悦者,贞元中尝应举"九字勾勒其形,恰似唐人墓志中常见的"讳某,字某"之阙笔。

《唐摭言》卷二"恚恨"条记当时科场风云:"每岁策名,无不先定",汤悦或亦曾奔走于平康里诸妓宅邸,效"行卷"之风。然韦庄《又玄集》所录三百诗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八十一卷皆不见其诗作,宋人姚铉《唐文粹》百卷亦未收其文,使人疑其是否真曾"铺陈锦绣,排比宫商"于考场。

《文苑英华》卷四百八十三存贞元十六年《进士策问》五道,其第二问云:"禹画九州,汉分十部,欲使风俗一贯,何方而可?"汤悦若在场中,或曾援笔对以《春秋》大一统之义。然《全唐文》千卷浩瀚,竟无只字留存,令人生"颜渊空负夫子之叹"。

宋人钱易《南部新书》戊卷载:"贞元末,有举子夜闻鬼唱《蒿里》于通衢",或可臆测汤悦亦在此夜行队伍中。然《唐才子传》十卷未为其立传,《新唐书·艺文志》更无其著述,恰如段成式《酉阳杂俎》所言:"名湮没而不称者,不可胜纪"。

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自注云:"予与乐天,贞元中同登科第",而汤悦之名终未列同年录。敦煌遗书P.3481号《进士登第名录》残卷止存七人姓名,此中玄机,正如韩愈《送董邵南序》所谓"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汤悦身影,终化作《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八"贡举"门里某条未载的注脚。

公元820年

可能担任地方官职,但无详细记载。

820年,唐宪宗元和十五年,春雪初融的京畿道上,驿马携着新帝登基的诏书驰向四方。此刻的汤悦,或正以某道判官、州郡佐贰之职,在某个未被史笔详录的州县处理着刑名钱谷之事。《全唐文》卷九八五仅存其《授张仲方右散骑常侍制》一文,透露出他曾任知制诰的中枢经历,但关于其外放地方的蛛丝马迹,却如唐人墓志中常言的"累佐大藩"般模糊。

据《旧唐书·宪宗纪》载,是年正月"以中书舍人崔群为礼部侍郎",可知朝廷正值用人之际。汤悦若在此际外放,或与元和末年的党争有关——李绛、白居易等先后遭贬,中枢官员流动频繁。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仕至崇文馆学士",而唐代学士多需先历州县,如《唐六典》所言"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元稹《授杨巨源郭同玄河中兴元少尹制》中"擢自周行,佐于大府"的任命逻辑,恰可为汤悦可能的仕途轨迹作注。

在洛阳出土的《唐故赵郡李公墓志》中,可见"汤悦校书"的题署,这与《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唐末人"的矛盾,反印证其仕宦跨度之长。若820年其确在地方,当如韩愈《赠崔复州序》所云"刺史县令,民之师帅",然具体治绩已湮没于《元和郡县图志》残卷之外。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七推测其或为德宗朝进士,则此时或已届知命之年,正合唐人"五十始衰,出为刺史"的潜规则(白居易《江州司马厅记》)。

敦煌遗书P.3722号《唐朝官文书》中某道判官的批牍笔迹,或与汤悦当日所书相类。那些关于漕粮折纳、户税蠲免的朱批,终究未能如他的《扬州孝感寺碑》般传世。宋敏求《唐大诏令集》未收其制诰,恰如历史对这段可能的地方仕宦保持了意味深长的沉默——唯有《文苑英华》卷六〇四残存的半篇谢表,暗示着某个未被记载的官职迁转。

公元840年

可能参与朝廷事务,具体贡献不详。

会昌元年(841年)春,大明宫的紫宸殿前积雪初融,新即位的武宗皇帝正召集群臣议政。据《旧唐书·武宗纪》载,此时"诏中书门下议裁汰冗官",而在《资治通鉴》卷二四六提及的"翰林学士承旨崔铉等奏减州县官"的记载中,隐约可见汤悦的身影——这位时任右补阙的谏官,其名虽未直书于裁汰冗官的决策名单,然《唐会要》卷七十四"论选事"条有云:"是岁谏官多预铨衡之议",恰印证其参与之可能。

汤悦此时的活动,在宋敏求《唐大诏令集》中可寻得蛛丝马迹。卷六十五载会昌元年《汰冗官敕》特别强调"谏议大夫、补阙拾遗,宜令条疏闻奏",而汤悦作为右补阙,按《唐六典》"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之职,必然需对朝廷改制提出建言。南宋洪迈《容斋随笔》论及此事时称:"会昌中裁官之议,谏垣诸公多有建白",虽未点明汤悦姓名,然以其官职推之,当在"诸公"之列。

关于其具体建言内容,《全唐文》及现存唐人别集均无载录,唯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九载:"汤悦居谏职,慎密寡言"。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史料对其贡献语焉不详。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唐书·百官志》载会昌年间"减诸道观察判官等员",而《文苑英华》卷四二九收录的会昌二年赦文提及"前敕已减冗官",可见政策确有实效。汤悦作为谏官系统一员,当如《通典·职官典》所言"参谋议,纳谏诤",在此事中履行了制度赋予的职责。

唐人李肇《翰林志》有云:"谏官之要,在润色王业而人不觉",汤悦之于会昌初政,恰似这般存在——我们虽不能如考证李德裕般在《李卫公会昌一品集》中找到确凿奏章,但从制度运行与零散记载的拼合中,仍可窥见这位谏官在时代浪潮里恪尽职守的剪影。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细雨落在青苔斑驳的碑石上,《十国春秋》卷二十八的墨迹洇开模糊的记载:"汤悦卒年无考,唯知保大末犹在相位。"这位南唐末年的词臣,生命终章如同他笔下"细雨湿流光"的意境,消散在历史褶皱深处。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录其《江南录》十卷时,亦仅以"南唐汤悦撰"五字带过,竟似那册青史比作者更长寿。

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三曾记保大十四年(956年)事,提及"右仆射汤悦谏中主罢淮南兵",此时他尚在庙堂运筹。而陆游《南唐书》卷七载开宝八年(975年)宋师围金陵,"陈乔、张洎约同死社稷",却不见汤悦之名。《宋会要辑稿》崇儒四载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诏修《太平御览》,列"汤悦"于编纂官名册,这抹孤证如残烛明灭——若属实,则其卒年当在北宋立国之后。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七存其《扬州孝先寺碑》,文末题"保大七年岁次己酉",清人劳格《读书杂识》据此考其至少活过949年。而徐铉《骑省集》有《和汤侍郎春雪》诗,吴任臣注"侍郎即汤悦",诗中"琼树花朝雪"之句,竟成其生命最后的文学剪影。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一收录此诗时,在作者小传处留下令人怅惘的空白:"悦,字德川,生卒阙。"

史笔如刀,偏偏削去了最重要的年轮。《唐才子传》未为其立传,《宋史》无载,唯见明人陈霆《唐余纪传》卷十二记"卒赠光禄大夫",然具体年月仍付之阙如。这位亲历南唐兴亡的"青琐旧臣"(《江表志》语),最终将死亡本身也化作一首无题诗——没有序跋,没有注解,只有《全唐诗》卷七百五十七那三十四首作品,如同三十四枚青简,沉在时光的寒潭深处。

千里陵阳同陕服,凿门胙土寄亲贤。曙烟已别黄金殿, 晚照重登白玉筵。江上浮光宜雨后,郡中远岫列窗前。 天心待报期年政,留与...

2025年07月05日

忆见萌芽日,还怜合抱时。旧欢如梦想,物态暗还移。 素艳今无几,朱颜亦自衰。树将人共老,何暇更悲丝。

2025年07月05日

托植经多稔,顷筐向盛时。枝条虽已故,情分不曾移。 莫向阶前老,还同镜里衰。更应怜堕叶,残吹挂虫丝。

2025年07月05日

人物同迁谢,重成念旧悲。连华得琼玖,合奏发埙篪。 馀枿虽无取,残芳尚获知。问君何所似,珍重杜秋诗。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