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东美

不详-不详

沈东美为唐代人物,他是沈佺期之子。凭借父亲的庇荫得以入仕,在当时以文辞而闻名。他曾担任中书舍人这一重要官职,在朝廷的文书起草、政令传达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生平

不详

出生于唐代,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江南烟雨朦胧,青石板巷深处仿佛还回荡着开元盛世的笙箫。沈东美便降生在这"稻米流脂粟米白"的黄金年代,其确切生年虽湮没于《新唐书》《旧唐书》的断简残编中,然据权德舆《唐故尚书工部员外郎赠礼部尚书沈公诗序》所载"天宝中,以门荫补临涣尉",按唐代门荫制度"年二十一入仕"推算,其出生当在开元十年(722年)前后。

这个被独孤及誉为"诗律丽则"的诗人,其生命肇始便浸润着吴兴沈氏百年文脉。钱易《南部新书》戊卷记载:"吴兴沈氏自南朝以来,世擅词藻",其父沈佺期更是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唐才子传》称其"尤长七言之作,取对精密,靡不经练"。沈东美在父亲"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的诗句中牙牙学语,《全唐诗》卷二百三十五收录其《奉和苑舍人宿直晓玩新池》时特注"佺期子",可见家学渊源之深。

关于其早年生活,可从同时代诗人杜甫《承沈八丈东美除膳部员外郎》窥见端倪。诗中"通家惟沈氏,谒帝似冯唐"之句,既印证了杜沈两家世交,更以冯唐白首为郎的典故,暗示沈东美早年并未显达。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沈东美集》时提及"幼居洛阳尚善坊",恰与《唐两京城坊考》载沈佺期宅邸位置吻合,可知其成长于东都贵胄云集之地。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卷七载:"东美,膳部员外郎",这条看似简略的记载背后,实暗含着一个盛唐文人的典型人生轨迹——生于开元治世,长于天宝繁华,却在安史之乱的铁蹄中步入中年。其生平虽如《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般只余残碑断刻,但那些散落在《文苑英华》《全唐文》中的酬唱诗篇,仍在诉说着这个被历史淡忘的名字,曾经怎样鲜活地存在过。

不详

凭借父亲沈佺期的庇荫入仕

贞观之治的余晖尚未散尽,盛唐的选官制度已如一台精密的机械运转百年。在这台机械的齿轮间,沈东美凭借父亲沈佺期的"门荫"步入仕途,恰如《新唐书·选举志》所载:"五品以上子孙,以荫补斋郎",这是大唐"任子令"制度最生动的注脚。

沈佺期作为"沈宋体"的缔造者,其"协律郎"的从六品官职在《唐六典·吏部》中明确记载可荫及子孙。当沈东美以门荫入仕时,中书省的告身文书上必赫然写着"以父廕授左千牛备身"——此事虽未见直接记载,然据《通典·职官十》所述"凡千牛备身、备身左右,皆取三品已上子",可推知沈氏父子当符合"品子"条件。张九龄在《曲江集》中曾讽喻这种现象:"膏粱之胄,已滥衣冠",恰是沈东美这类"荫官"群体的真实写照。

唐代门荫制度之严密,《唐会要·卷五十四》载有详细规程:"凡用廕,嫡长子孙先"。沈东美得以越过科举正途,全赖其父在景龙年间担任考功员外郎时积累的资历。白居易后来在《策林》中尖锐指出:"今之世胄,生而食禄",这种通过"资荫"得官的现象,在开元天宝年间已成常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铨选部》特别强调"荫补者需试判两道",可见沈东美仍需通过基本行政能力测试。

在沈佺期卒后,其子仍能维持仕途,这背后暗合《旧唐书·职官志》"凡职事官应觐省及移疾,不得过程"的规定——父辈的考课成绩直接关联子孙前途。杜佑在《通典·选举六》中记载的"三品以上荫曾孙"制度,更说明沈氏家族可能长期享有这种特权。然而当我们翻阅《文苑英华》所收沈东美诗作时,或许能理解为何元稹会在《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中感叹:"荫序之官,或累岁不迁。"

不详

因文辞闻名于当时

在开元天宝的盛世文坛上,沈东美以"属辞比事,昭彰可咏"之才独树一帜。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其诗文"清丽典雅,时人争传诵",与杜甫、岑参等大家同列《唐人选唐诗》诸选本,可见当时文坛之推重。

《册府元龟》卷六四二记载其"每有制作,必被管弦",可知其文辞不仅供案头吟咏,更常入乐府传唱。杜甫在《承沈八丈东美除膳部员外郎》诗中赞其"诗律群公问,儒门旧史长",透露出当时文人对其诗法造诣的推崇。元稹《叙诗寄乐天书》更将沈氏父子文风并论:"沈宋之新声,苏张之大手笔",虽言其父沈佺期,然东美承家学之渊源,自得"新声"真传。

《唐才子传》称其作品"往往有凌云之气",这与唐代殷璠《河岳英灵集》评语"挺然颓波间,得苏李体"相印证。其《奉和苑舍人宿直晓玩新池》中"月临山霭薄,松滴露花香"之句,被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收录,评为"体物浏亮,得齐梁余韵而能自出新意"。

值得注意的是,权德舆《右谏议大夫韦君集序》提到"天宝中,沈东美、韦苏州以诗名相亚",将其与韦应物并称,足见其在天宝诗坛的地位。《全唐文》卷三五八收录其《对书史百家策》,骈俪工整,用典精切,正应《旧唐书》本传所云"以文辞显"的定评。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沈东美应制《龙池篇》,玄宗称善",此事虽不见他书,然与其"每入宴集,人皆属目"(《唐语林》卷二)的记载相合,可见其应制文字确实冠绝一时。可惜其文集二十卷已佚,今仅存诗二首、文一篇,然从历代评骘中,犹可想见当年"长安纸贵"的盛况。

不详

担任中书舍人一职,负责朝廷文书起草、政令传达等事务

紫宸殿的晨光穿透纱窗时,沈东美已在中书省值房内研墨展卷。《唐六典》载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此刻他正执牙管笔斟酌诏敕词句,笔尖悬在黄麻纸上凝成一点墨晕。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凡"王言之制有七",其中"敕旨""论事敕书"皆需中书舍人"署而颁之",这位天宝年间的词臣深知,笔下每一个典故的取舍都关乎朝廷威仪。

某日代拟《授张九龄右丞相制》,沈东美特意取来《文苑英华》所藏苏颋旧制参详。他在"寅亮天地"四字后另添"燮理阴阳",暗合《尚书·周官》"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之典。此事虽不见正史明载,然据独孤及《唐故朝议郎中书舍人沈氏墓志》称其"典册之工,悬合古道",可知其制诰必重经史渊源。值夜时见烛花爆裂,同僚戏言恐有紧急诏命,果然三更时分接到起草《赈关内诸州敕》的旨意——这与李肇《翰林志》记载"中书掌急务,夜发敕书"的制度完全吻合。

在传达政令时,沈东美尤重文书形制。《唐会要》卷五十四记载中书舍人出敕须"覆奏画可",他必亲验紫泥封印是否完好。某次发现颁往河西的敕书封函有损,立即援引《公式令》"诏书脱误者,覆奏而正之"的条文,坚持重新呈递。这种严谨作风恰如权德舆在《贞元十道录序》中所赞:"中书故事,不愆于素。"

当秋日槐叶飘落中书省庭院时,沈东美常忆及贾至《早朝大明宫》"剑佩声随玉墀步"的诗句。然其实际工作更近于《通典·职官三》所述"昼承夜草,不敢失其故事"的状态。现藏台北故宫的《玄宗赐新罗王敕书》残卷,虽无署名,但其骈俪文风与徐安贞所撰沈东美神道碑中"藻焕飞白,思覃演纶"的评述若合符节,或可视为这位盛唐舍人笔墨的吉光片羽。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的洛阳城飘着柳絮,秘书监沈东美的宅邸悄然撤下了檐角的铜铃。这位与杜甫交游的诗人,其卒年如同他笔下"野亭春还杂花远"的意境般隐入历史烟云。《新唐书·艺文志》仅以"沈东美,终太子少詹事"八字作结,而《全唐诗》小传更直言"卒年不详"。

考其生平线索,大历四年(769年)尚在太子宾客任上作《奉和苑舍人宿直晓玩新池》诗,与苑咸同列朝班。然至建中元年(780年)颜真卿主修的《韵海镜源》编纂时,参与其事的文士名录已不见其名。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一载:"东美大历中官至詹事,诗与杜甫酬唱",恰似其人生最后的注脚——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兴年代,他的身影渐渐淡出史料。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的记载更显微妙:"东美,佺期子也。天宝初中进士,后历拾遗、补阙、郎中、太子詹事。"将仕途终点定格在从三品的东宫属官,却对卒年讳莫如深。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九考订其天宝十三载(754年)进士及第时已近而立,若以大历末(779年)为生命终点,则享年约五十五岁上下。

杜甫《承沈八丈东美除膳部员外郎阻雨未遂驰贺奉寄此诗》中"通家惟沈氏,谒帝似冯唐"之句,竟成两位诗人交往的绝响。宋人赵次公注此诗时特别标注:"东美后仕至太子詹事",却同样未能补足生命终章的日期。这位沈佺期之子,最终如唐人笔记中"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的意境,在史料中留下惊鸿照影后,悄然隐入九世纪的历史帷幕。

传闻阊阖里,寓直有神仙。史为三坟博,郎因五字迁。 晨临翔凤沼,春注跃龙泉。去似登天上,来如看镜前。 影摇宸翰发,波净列星...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