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王昭君

2025年07月05日

非君惜鸾殿,非妾妒蛾眉。薄命由骄虏,无情是画师。
嫁来胡地恶,不并汉宫时。心苦无聊赖,何堪上马辞。

佺期

译文

非君惜鸾殿
并非君王吝惜华美的宫殿
非妾妒蛾眉
也非我嫉妒他人的美貌
薄命由骄虏
红颜薄命皆因蛮横的胡虏
无情是画师
最是无情那作画的匠人
嫁来胡地恶
远嫁到这荒凉的胡地
不并汉宫时
再难比汉宫往昔时光
心苦无聊赖
心中苦涩无处排遣
何堪上马辞
怎忍听那催行的马鞭声

词语注释

鸾殿(luán diàn):指装饰有鸾鸟图案的华丽宫殿,象征汉宫
蛾眉(é méi):原指蚕蛾触须般细长的眉,后泛指女子美貌
骄虏(jiāo lǔ):傲慢的胡人,此处指匈奴单于
画师:指毛延寿,传说因昭君不肯行贿而被故意画丑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王昭君创作背景

朔风卷起大漠黄沙时,那位手抱琵琶的汉家女子,正用马蹄声丈量着命运的沟壑。《相和歌辞·王昭君》的每一个字都浸透着青冢的寒露,在《乐府诗集》的丝竹声中,我们仍能听见公元前54年那个惊心动魄的和亲故事。

一、丹青误:黄金时代的面纱之后

汉宫椒墙映着建昭元年(前38年)的春光,待诏宫女王嫱不曾想到,毛延寿的画笔会将她推向历史的悬崖。葛洪《西京杂记》记载的"画像索贿"典故在此化作"无情是画师"的控诉——当汉元帝发现昭君"貌为后宫第一"时,画师早已用墨色篡改了命运。班固《汉书·元帝纪》中"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的冰冷记载,在诗中裂变成"薄命由骄虏"的泣血咏叹。

二、琵琶怨:出塞路上的三重断裂

"嫁来胡地恶"的"恶"字砸在史册上,应和着《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的"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范晔笔下"丰容靓饰,光明汉宫"的刹那辉煌,终被"不并汉宫时"的对比撕裂。马背上回望长安的瞬间,乐府古辞《昭君怨》的幽咽与杜甫"千载琵琶作胡语"的遥想在此重叠,那支"心苦无聊赖"的曲子,原是横贯四百年的集体记忆。

三、青冢月:历史褶皱里的诗性真实

当"何堪上马辞"的尾韵消散时,《琴操》记载的"昭君吞药而死"传说与《王昭君变文》的民间叙事正在地平线交织。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指出相和歌辞"皆汉世街陌谣讴",恰说明这首诗承载着集体创伤记忆。呼和浩特的青冢至今犹在,而诗中那个拒绝将悲剧归因于帝王(非君惜鸾殿)或女性嫉妒(非妾妒蛾眉)的清醒灵魂,仍在质问着被权力书写的历史。

注:本文涉及史料见《汉书·元帝纪》《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西京杂记》卷二及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九。

赏析

暮色中的琵琶声穿透塞外黄沙,唐代无名氏所作的《相和歌辞·王昭君》以五言八句的凝练笔触,将这位传奇女子的命运悲剧雕刻成永恒的文学意象。诗中"鸾殿"与"蛾眉"的并置,构建出宫廷华美表象下的残酷真相——昭君的悲剧既非君主吝惜宫阙,亦非她自身恃宠而骄,而是被"骄虏"与"画师"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角色共同推向命运深渊。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指出,此处"薄命由骄虏,无情是画师"的因果倒置手法,实则是以反讽笔法揭露历史荒诞性。

"胡地恶"与"汉宫时"形成尖锐的空间对照,西北荒原的凛冽与未央宫的温软在六个字中完成激烈碰撞。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点此联:"'不并'二字尤见锤炼,非仅言地理殊异,更暗含人生境遇之绝隔。"当昭君指尖触及冰冷的马鞍时,"心苦无聊赖"的内心独白超越了个人哀怨,成为所有被迫离乡者的情感图腾。现代学者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分析道,这个"上马辞"的瞬间实际构成了双重告别:既是与故土的永诀,亦是与曾经天真自我的割裂。

诗中反复出现的否定词("非君""非妾""无情""不并")编织成密不透风的命运罗网,而"何堪"二字最终将情绪张力推向顶点。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言,该作最动人处在于"用最简净的语言完成最深刻的控诉",使读者在千载之后仍能听见那匹和亲骏马脖颈上銮铃的颤响。这种超越时代的共情力,正是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统的完美体现。

点评

名家评王昭君《相和歌辞》

诗词原文:
"非君惜鸾殿,非妾妒蛾眉。薄命由骄虏,无情是画师。
嫁来胡地恶,不并汉宫时。心苦无聊赖,何堪上马辞。"

刘熙载《艺概》评:
"昭君怨诗,贵在怨而不怒。'薄命由骄虏,无情是画师'十字,将命运之舛、世情之薄道尽,却无戟指之态,如寒泉咽石,自有一种幽邃之致。"

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五言短古而具史笔,'嫁来胡地恶'二句,以汉宫之韶华映胡地之荒寂,不着一字议论,而家国身世之悲俱在矣。"

黄周星《唐诗快》叹:
"'心苦无聊赖,何堪上马辞',此真千古断肠语!昭君之恨,不在蛾眉远嫁,而在魂魄无依。读此如见大漠孤烟中,一袭红氅黯然回首。"

贺裳《载酒园诗话》析:
"王诗妙在翻转因果——不罪汉帝而斥画工,不言胡王强横而叹己身薄命。怨怼处偏作从容语,愈显其哀。后四句如渐紧之琵琶弦,声声催泪。"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赞:
"六朝人咏昭君多绮丽,独此篇以简澹胜。'非君''非妾'开篇即洗尽俗套,后文如剥蕉心,层层见血。唐人《昭君变文》之悲壮,实胎息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