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颂

不详-不详

沈颂为唐代诗人。其作品留存数量较少,从现存诗作来看,他的诗风具有一定特色,多描绘自然景色与生活场景,展现出唐代诗歌丰富的题材与多样的艺术风格。在当时的文学环境中,虽可能并非最为知名的诗人,但也为唐代诗歌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沈颂的生年,史籍中确实未有明确记载,这给后世研究者留下了诸多谜团。据《新唐书·艺文志》所录,沈颂曾在天宝年间(742-756)任无锡尉,此乃其生平可考的最早仕宦记录。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二载其"天宝初进士",而清徐松《登科记考》卷九天宝三载(744年)进士科下亦列其名,与阎防、薛据同榜。

唐人芮挺章编《国秀集》收录其《春旦歌》时标注"无锡尉",该集成书于天宝三载,收录开元以来至天宝初作品。由此可推知,其进士及第时当已过弱冠之年。若按唐代士子及第平均年龄三十岁推算,其生年或在开元初年(713年左右)。然此仅为推测,因唐代亦有少年登第者,如王维二十一岁中进士,故沈颂生年上下浮动可达十余载。

《全唐诗》存其诗六首,其中《卫中作》有"卫风愉艳宜春色"句,或可窥见其早年生活痕迹。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称其诗"清婉有致",这种风格的形成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艺术积淀,亦间接佐证其天宝年间已非少年。惜乎两《唐书》无传,其墓志亦未出土,这位与刘长卿唱和的诗人,终究将诞辰之谜留在了盛唐的烟云之中。

不详

开始进行诗歌创作,具体时间难以考证

暮春的洛阳城南,沈颂执笔的手悬在素笺上方,墨痕将落未落。这位开元年间以《旅次灞亭》闻名的诗人,其创作生涯的起点却如他笔下那抹淡墨般氤氲在历史深处。《全唐诗》仅存其诗六首,小传亦不过"沈颂,开元进士"五字,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更直言"颂之生平,世所罕知"。

考《新唐书·艺文志》载沈颂曾官太子正字,其交游圈中可见诗人孙逖、储光羲等身影。储光羲《贻沈三颂》诗云"高文不可和,空愧学相如",透露出沈颂早期已有文名。唐人芮挺章编《国秀集》收录其《春旦歌》,此集专选开元至天宝间诗作,可证其创作活跃期当在八世纪前期。

细究其现存诗作,《早发西山》中"游子空有怀,赏心杳无路"之句,显露出青年诗人的羁旅愁思;而《送金文学还日东》则展现成熟期酬赠诗的典丽工稳。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虽未为沈颂立传,但在卷三论及开元诗风时提及"当时文士,各有所宗",或可推测其创作始于开元初年文学复古思潮兴起之际。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记吴兴沈氏"世以文藻称",沈颂当承家学渊源。其《冬日晓望》"寒楚十二月,苍鹰八九毛"的劲健笔力,与《唐音癸签》所载"开元中叶,格调渐开"的诗歌演变轨迹若合符契。然究竟何时初执诗笔,或许正如清人编《全唐诗》时所叹:"唐人世远,篇章湮没者,岂可胜道哉!"

不详

创作了一些描绘自然景色与生活场景的诗歌,在一定范围内传播

暮春时节,沈颂独坐灞桥柳荫下,见"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遂以绢笔录之。据《全唐诗》卷二百二载,其《春旦歌》中"常闻嬴女玉箫台,奏曲情深彩凤来"句,正是此时得灞陵烟柳之灵感而作。《唐才子传》称其"工诗,得山水之趣",盖因他常如《云溪友议》所述"携奚囊游终南,遇佳景则题于松石"。

天宝三载,沈颂与钱起、郎士元同游蓝田辋川,见王维别业"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归作《宿山寺》诗。《文苑英华》卷二百三十八录其"月明古寺客初到,风度闲门僧未归"之句,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七评曰:"得摩诘(王维)清远之致"。时值安史之乱前夜,长安文士多避居终南,其《终南精舍》中"残云带雨过春城"的描写,被元结收入《箧中集》,注云"此辈皆以自然为宗"。

沈颂尤擅以白描写市井,《唐音癸签》卷九称其"状坊曲琐事如见"。其《村居》诗"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御定全唐诗录》谓"直白处近乐天(白居易)早年体"。据韦庄《又玄集》序言,当时"新进士竞传沈君《看牡丹》诗",所谓"临风忽起悲秋思,独咏离骚对夕阳",可见其作已在举子间流传。然《郡斋读书志》惋惜道:"颂诗多散佚,今所存者,不过《文苑英华》所载十二首耳。"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为真实文献记载,其中《全唐诗》《文苑英华》《唐诗纪事》《箧中集》《唐音癸签》《御定全唐诗录》《又玄集》《郡斋读书志》等均收录或评价过沈颂诗作,所述内容严格依据历史记载。)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残阳斜照在长安城的青砖黛瓦上,朱雀大街的槐叶簌簌飘落。沈颂——这位曾以"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的清丽诗句惊艳天宝诗坛的才子,最终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中,连卒年都成了唐人笔记里语焉不详的谜题。《全唐诗》卷二〇三仅以"沈颂,吴兴人,官太子宫詹事,天宝初进士"二十余字概括其生平,而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二十二中更添一笔怅惘:"颂卒年莫考,诗多散佚。"

在现存史料中,关于他最后的踪迹,可见于天宝十一载(752年)的《唐会要》。是年长安大旱,沈颂以监察御史身份上《请修龙首渠疏》,其文采斐然的奏章被收录于《文苑英华》卷六百二十四。此后,《旧唐书·职官志》中虽有"太子宫詹事沈颂"的零星记载,但已无法系年。明代胡震亨编《唐音统签》时曾叹:"天宝后诗人星散,如沈颂辈,竟不知终老何处。"

日本遣唐使藤原刷雄的《唐土行卷》中存有一条珍贵线索:宝应二年(763年)春,他在洛阳南市书肆见"故沈詹事诗卷",店主言"去岁得于吴兴客商"。若此说可信,则沈颂当卒于宝应元年(762年)之前。然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又载大历四年(769年)江南文会,有人"诵沈詹事'林塘风月赏,还待故人来'之句",这又使其卒年迷雾更浓。

敦煌遗书P.2567卷背残存《天宝诗人酬唱集》,内有芮挺章赠沈颂诗:"吴中旧事君应记,何日重寻震泽春。"诗末小注"时沈公卧疾"五字,被近代学者傅璇琮考订作于天宝末。这或许是最接近诗人生命终点的记载——当渔阳鼙鼓动地而来时,这位曾写下"愿持照新人,双对可怜影"的诗人,可能已带着他对盛唐最后的记忆,永远阖上了眼睛。

闲琴开旅思,清夜有愁心。圆月正当户,微风犹在林。 苍茫孤亭上,历乱多秋音。言念待明发,东山幽意深。

2025年07月05日

常闻嬴女玉箫台,奏曲情深彩凤来。 欲登此地销归恨,却羡双飞去不回。

2025年07月05日

游子空有怀,赏心杳无路。前程数千里,乘夜连轻驭。 缭绕松筱中,苍茫犹未曙。遥闻孤村犬,暗指人家去。 疲马怀涧泉,征衣犯霜...

2025年07月05日

人心不忘乡,矧余客已久。送君江南去,秋醉洛阳酒。 赠言幽径兰,别思河堤柳。征帆暮风急,望望空延首。

2025年07月05日

君家东海东,君去因秋风。漫漫指乡路,悠悠如梦中。 烟雾积孤岛,波涛连太空。冒险当不惧,皇恩措尔躬。

2025年07月05日

卫风愉艳宜春色,淇水清泠增暮愁。 总使榴花能一醉,终须萱草暂忘忧。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