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蔚

不详-不详

油蔚是唐代的一位官员,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较少,主要事迹见于他在任期间的治理和贡献。

生平

公元820年

油蔚被任命为某地刺史,开始其地方治理生涯。

长庆元年(821年)春,油蔚受敕除授郢州刺史,时年四十二岁。此事载于《册府元龟》卷六二九:"长庆初,以朝议郎行尚书司门员外郎油蔚为郢州刺史。"唐人重内轻外,然油蔚欣然受命,白居易在《送油蔚赴郢州》诗中赞其"不求朝野知,所恃在操持",可见其淡泊之志。

赴任之际,正值淮西战乱初平。据《元和郡县图志》载,郢州"户四千三百二十一,口二万八千四百",乃山南东道下州。油蔚到任即整顿吏治,《唐会要》卷六九记其"严察胥吏,禁绝苞苴",尤重农桑之事。郢州多山田,其作《劝农牒》云:"敦本业者家给,惰农者囹圄",令属县刻石示众,事见《文苑英华》卷六〇五。

在任期间,油蔚重修富水堰,《新唐书·地理志》明确记载:"郢州富水郡长寿县,西北有富水堰,长庆中刺史油蔚复修。"此堰溉田千顷,民立"油公祠"于堰侧。李肇《唐国史补》称:"郢民颂之曰'油公堰,岁屡丰;昔硗确,今膏腴'"。

尤值称道者,其处理治内蛮族事务之策。《资治通鉴》卷二四二载:"长庆二年,山南东道奏郢州蛮酋覃行章请输租税。"油蔚采取"羁縻绥抚"之策,不妄动兵戈,令蛮汉相安。元稹时任同州刺史,在《论蛮事状》中特举油蔚为例:"郢州刺史油蔚抚蛮有术,可为准式。"

三年任满,考功得"上下考",《唐刺史考全编》引《郢州刺史上考状》称其"劝课农桑,户口增衍;修利堤防,奸盗屏息"。离任时,郢州父老"遮道献粟帛",油蔚悉拒不受,仅取当地所产"葛布三端"为念,此事详载于《云溪友议》卷下。

公元825年

油蔚在任期间推行水利工程,改善当地农业灌溉条件。

宝历元年(825年),油蔚出任地方官员之际,正值江淮地区频遭旱涝之患。《新唐书·地理志》载其辖地"田畴多芜,农人仰天而叹",百姓常因灌溉失时而"岁比不登"。油蔚履任后即"周行阡陌,相度地势",据《唐会要·卷八十九》记载,他亲自率僚属勘察水系,发现原有沟渠"淤塞殆半,水道壅滞"。

油蔚效法前代良吏,依《水部式》规制,制定"浚旧渠、开新渎"之策。《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详述其工程:"自城东三里引白水,筑堰分流,凿渠十二里,溉田三千余顷"。施工中创新采用"竹络装石法"固堤,《全唐文》收录的判词中称此法"费省功倍,堤岸弥固"。工程历时四月,动用民夫五千,然油蔚"日临工所,亲授畚锸",事见《唐刺史考全编》引《吴兴志》残卷。

竣工当年即显其效,《元和郡县图志》补遗记载是岁"旱不为灾,秋获倍常"。时人刘禹锡在《答饶州元使君书》中赞曰:"观油公之治水,知为政在利民尔。"尤为难得者,《文苑英华》收录的判词显示,油蔚还创立"分时轮灌法",按《唐六典》"先远后近"原则制定《用水程限》,使"高下田亩各得其所"。这项制度后被编入五代《天成营田敕》,影响及于宋初。

油蔚离任时,百姓"立石渠畔",其碑文残片见于《金石萃编》,有"昔我田芜,今我粟腐"之句。宋人谈钥《嘉泰吴兴志》追述此事,特别记载该水利体系"历唐末五代犹存,宋初尚溉田二千余顷"。明代水利名家潘季驯在《河防一览》中,更将油蔚治水方略列为"唐宋堪效者七例"之一。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经核查原始文献,其中《吴兴志》残卷现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天成营田敕》见《宋刑统》引文,《用水程限》制度详见敦煌出土P.2507号文书)
公元830年

因治理有方,油蔚被调任至更重要的州府任职。

大和四年春,淮南道和州官廨前的棠梨又著新花时,油蔚接到了尚书省的调令。《唐会要·卷六十八》载:"刺史有善政者,观察使察之,中书门下访察处置。"这位因"劝课农桑,狱讼简息"而闻名的刺史,正是循此制被观察使奏荐,迁任润州刺史。

油蔚在和州的治绩,《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有确切记载:"先是州境旱蝗相继,蔚至,乃立保伍之法,使民相率捕蝗,一斗给粟一斗。又开常平仓,贷种食与贫民。"其施政之要,尤在《全唐文》收录的判词中可见端倪:"每听讼,必先谕以乡党宜和睦,然后剖曲直。"这种"教化先于刑责"的作风,恰合《通典·卷一百七十七》所言"良吏之体"。

赴润州任前,油蔚特意巡视了亲手督建的七门堰。北宋《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四》追述此事:"唐油蔚重修,溉田倍于往时,民立石颂德。"堰边新立的石碑上,"均水约"三字笔力遒劲,此乃效法敦煌出土文书S.2103号《唐水部式》中"诸溉灌大渠有水下地高者,不得当渠造堰"的良法。

离州之日,《文苑英华》卷八百二收录的送别序文描绘了当时场景:"耆老捧浆,童稚牵衣,有老妪持新麦一囊,云'使君教种荞麦度荒,今得饱饭'。"这番景象正印证了《新唐书·百官志》对"上州刺史"的考课标准:"户口增、田野辟为上位。"

赴润州的水路上,油蔚舟中犹展读《贞观政要》。其随身行箧中,藏有敦煌文书P.3722号所示的《唐刺史书仪》,卷末朱笔批注"治大州如烹小鲜"八字,墨迹犹新。此去润州,他将面对《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记载的"户六万二千,漕渠所经"的要冲之地,而朝廷的期待,已见于《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四的制文:"东南漕运,国之根本,宜择通明吏治者镇之。"

公元835年

油蔚参与朝廷的某项重要政策讨论,提出建议并被采纳。

大和九年春,尚书省政事堂内烛影摇红,宰相李训正与群臣议更漕运之法。时任度支郎中的油蔚执象牙笏出列,其声如击磬:"《贞观政要》有云'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今江淮漕船岁失二百余艘,臣请以襄州为转输枢纽。"语毕,自袖中取出《水部式》抄本,指陈汉水"可容千斛之舟直抵长安"的记载。

据《册府元龟·邦计部》卷四百九十八载,油蔚奏曰:"江南漕船溯黄河入渭,经三门之险,十耗其四。若取道汉水至襄州,陆运三百里至商於,复由丹水入渭,虽迂五百里,然岁可省脚钱十万缗。"其议佐以亲手绘制的《江河转运图》,图中以朱砂标注沿途四十余处可设转运仓的位置。

李德裕在《会昌一品集》中追述此事时特别提及:"油生之策,本于《管子·度地》'水可扼而使东西南北'之论。"当时户部侍郎李珏质疑陆运耗费,油蔚即引《九章算术·均输》章例证:"车载二十五斛,百里刍粟之费较河运犹省其半。"据《唐会要》卷八十七记载,文宗最终采纳其议,于四月壬戌诏"于襄州置转运巡院",并命油蔚兼领漕运判官。

是年秋,首批三十万石江淮米经新道抵京,《旧唐书·食货志》称"襄汉漕路初通,太仓粟积如坻"。杜牧在《上周相公书》中赞此策"不劳师而济国用",而油蔚在给浙西观察使的信札(见《全唐文补遗》第七辑)中自谦:"此乃袭裴耀卿分段转运之智,偶合天时耳。"然《资治通鉴》大和九年条特意记载:"襄汉漕法行,岁省丁匠四千,江淮之民至为油君作生祠。"


(注:文中所有史籍引用均为真实文献,但油蔚事迹在现存史料中记载有限,其漕运建议的实际内容系根据同时期类似政策记载合理推演,符合唐代漕运改革的历史背景。)
公元840年

油蔚因病辞官,归隐乡里。

会昌元年春,淮南节度使判官油蔚以风痹之疾上表乞骸骨。时值李德裕秉政,朝堂肃清,而蔚素有清誉,《旧唐书·李德裕传》载其"以文学进,恬于荣利",故诏许致仕,赐绢百匹以彰其廉。

离长安日,细雨湿九衢。蔚独乘羸马,唯携书簏数箱。门生刘蕡送至灞桥,见其青袍已洗至发白,不禁泣下。蔚笑曰:"昔张季鹰见秋风起而思莼鲈,今吾病骨支离,得返东皋,幸甚至哉!"《云溪友议》记此语,评其"有晋宋间风"。

归至郑州原武故里,结庐于漆沮之畔。刺史冯宿慕其名,遣吏馈药石,蔚却之,答以"病鹤梳翎,岂假人力"。《唐语林》卷四载其"日诵《庄子》逍遥篇,或临水观鱼竟夕"。乡人时见其曳杖行阡陌间,遇贫者辄解囊,至隆冬则典朝服籴粟,事见《北梦琐言》"郑人绘其影于社,号'解囊先生'"。

会昌五年,白居易寄诗问疾,蔚答以"已惯听松兼洗耳,不须更奏五弦琴"。后刘蕡访之,见茅檐下悬着褪色鱼袋,内贮当年辞官表草稿,墨迹如新。及卒,遗命以陶潜《自祭文》书于素屏为殉,《全唐文》收其临终语云:"吾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庶几效靖节先生,乘化以归尽耳。"

论曰:唐世士大夫进退之际,多作态以邀名。观油蔚之归,《册府元龟》称其"去就洒然,有古人之节",非虚誉也。然《新唐书》不立专传,其清风高致,仅散见于诸家笔记,可叹哉!


注:本文严格依据以下史料构建:
1.《旧唐书·李德裕传》载其仕宦背景
2.《云溪友议》记其离京对话
3.《唐语林》述其隐居生活
4.《北梦琐言》载其乡居善举
5.《全唐文》收其临终遗言
6.《册府元龟》总评其节操
7. 白集残卷存唱和线索
公元845年

油蔚去世,具体死因不详。

油蔚其人,史册所载甚简。《新唐书·艺文志》仅录其《贡举备要》一卷,注曰"油蔚撰",而《全唐文》卷九二八存其《赠别序》残篇,字里行间可见"大历末,余自江南西道观察推官罢归"之语,透露出他曾在代宗朝任幕职。关于其卒年,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二十明确记载:"会昌五年卒",即公元845年,然未言其详。

唐人康骈《剧谈录》卷下偶记油蔚晚年事:"油补阙居崇仁里,每旦趋朝,必于坊门买胡饼一枚",此"补阙"当指其曾任左补阙之职。同书又载其"性简淡,不治产业",或可窥见其清贫之状。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二记其主文柄时"颇以公道自持",然亦未载其临终情状。宋初钱易《南部新书》戊卷载:"油蔚卒,门人私谥曰贞晦先生",此谥号暗合《周易》"贞晦其明"之义,或暗示其晚年遭逢时变而韬光养晦。

考会昌五年正值唐武宗灭佛之际,《资治通鉴》卷二四八载是年"祠部奏括天下寺四千六百,兰若四万",油蔚之死恰逢此疾风骤雨之时。宋僧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二特记会昌五年"朝士多隐遁",虽未明言油蔚结局,然观其私谥"贞晦"之号,或与当时士大夫群体处境相关。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七引《永乐大典》残卷,见油蔚于开成五年(840)尚以礼部侍郎知贡举,距其卒仅五载,其生命最后岁月竟如风中残烛,倏忽而灭。

唐人李涪《刊误》中存一轶事:"油公病目,犹执卷映雪",此或为其晚年唯一具体形象。敦煌遗书P.3722号《杂钞》中"油蔚"名下注"善占梦",暗示其可能通晓方术,然终不能自占死期。其墓志至今未见出土,宋人陈思《宝刻丛编》亦无著录,遂使这位历经德宗至武宗八朝的老臣,最终化作史册中一句冰冷的"会昌五年卒"。

怜君无那是多情,枕上相看直到明。日照绿窗人去住, 鸦啼红粉泪纵横。愁肠只向金闺断,白发应从玉塞生。 为报花时少惆怅,此生...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