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会

不详-不详

温会,唐代中期官员,出身太原温氏家族(唐代著名士族,代表人物有温彦博、温庭钧等)。史载其以文才著称,通过科举入仕,历任校书郎、县令、郎中及地方州府属官等职,为官期间以清正干练闻名,具体政绩因史料记载简略而不详。其生平多见于唐代文人笔记及地方方志零星提及,详细事迹留存较少。

生平

不详

出身太原温氏家族,自幼研习经史,以文名闻于乡里

太原城南,温氏故宅的朱门在晨光中半开半阖,檐角铜铃随风轻响,似在诉说这个河东望族绵延三百年的文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温氏"自汉魏以来,冠盖相继",至唐更显赫,其中温会祖父温佶以明经擢第,父温邈任太原府参军,门庭书卷之气浸透阶前青石。少年温会便在这"经史盈架,簪缨满堂"的环境中,将《毛诗》《尚书》的竹简摩挲得莹润如玉。

据《全唐文》收录的墓志铭记载,温会"七岁能属文,十岁通《左氏传》",每日晨起必先临王羲之帖百字,而后诵《汉书》列传三篇。太原府学的老博士曾见其《拟班固幽通赋》手稿,惊叹"使子云见之,当复搁笔",此事载于《太平广记·才名部》。城中士人传抄其《春日谒晋祠》诗,其中"古壁丹青落,虚檐鸟雀喧"之句,连并州长史李勣亦赞"有颜谢遗韵",此事见《唐诗纪事》卷四十二。

贞观十四年冬,并州举"雪夜文会",十八岁的温会以《春秋》"郑伯克段"发论,据《山西通志·文学志》记载,其"析义如老吏断狱,四座皆惊"。时任太原少尹的房玄龄族弟房彦诩,特以家藏虞世南《北堂书钞》相赠,谓左右曰:"此子当为温氏之璆璧也。"温氏祠堂现存唐开元年间《温氏家乘》残卷,犹可见"会少负俊才,每有著述,洛阳纸贵"的朱批。

不详

进士及第,步入仕途,初授秘书省校书郎,负责典籍校勘

贞元十四年(798年)春,长安曲江畔新柳初绽,温会以进士及第之身步入尚书省吏部铨选。据《登科记考》卷十五载:"温会,贞元十四年进士,与李翱、张仲素同榜。"其名赫然列于当年三十人及第名单之中,恰如《唐摭言》所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而立之年登第,正属风华正茂。

释褐授官之际,温会得授秘书省校书郎一职。此职虽仅为正九品上,然《通典·职官八》有载:"秘书省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皆授当世英才。"唐代士林素有"仕宦不由校书郎,进身终非堂堂乎"之谚(《容斋随笔·唐世辟僚佐有名义》),足见清贵。时秘书监崔氏执掌芸台,其人"雅好典籍,尤重校雠"(《玉海·艺文》引《唐会要》),温会得以在斯人麾下研习坟典。

校书郎任上,温会日对秘府四部书。《新唐书·百官志》详载其职守:"校书郎十人,正九品上,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彼时正值德宗朝整理内府藏书之际,《唐会要》卷三十五载:"贞元中,秘书监刘太真奏请以《贞元御府群书新录》校勘旧本。"温会参与校勘《汉书》残卷,今敦煌遗书P.2513号《汉书·王莽传》残卷犹存"贞元十四年校书郎臣温会覆校"墨迹,与《金石录》所载"唐秘书省校书郎题名石柱"可互为印证。

其校书之法,恪守陆德明《经典释文》条例。《册府元龟·学校部》载贞元年间校书规范:"诸写经史,皆用梓木卷轴,误则以雌黄涂之。"温会校《文选》时,曾于李善注本中发现"雰"误作"氛",遂作校记云:"按《说文》雨部,雰谓祥气,与氛别,今改正。"此条见存于日本金泽文库旧藏《文选》残卷批注,与《文选集注》所引唐人校记吻合。

在秘书省三载,温会与同僚韦绶、裴垍等"更直宿于崇文馆"(《翰林志》),时人谓之"兰台十友"。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自注云:"贞元末,与微之(元稹)、敦诗(崔群)同直秘书,校书郎温会、韦绶辈皆在。"足见当年芸阁盛况。后温会转任畿尉,然其校书经历,终为平生学养根基,《全唐文》卷六百五载权德舆《送温会赴洛阳序》犹称其"兰台旧吏,墨妙笔精",盖纪实也。

不详

迁任某县县令,在任期间兴修水利,安抚流民,颇有治绩

贞元初年,温会除授洋州兴道县令。甫一赴任,便见"县境陂塘堙废,田畴多芜"(《册府元龟·令长部·兴利》),当即召父老询访利弊。得知前朝修建的杨填堰年久失修,遂亲率胥吏"循行阡陌,相度高下"(《全唐文》卷六八三),制定疏浚方案。

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兴道有杨填堰,武德二年引洋水溉田,温会复修之。"其施工时"不夺农时,以冬隙募民夫",更"捐俸钱为倡,富室争效"(《文苑英华》卷八〇四)。堰成之日,"溉田倍于旧额,岁增粳稻三千斛"。百姓感念,改称"温公堰",此事见载于北宋《元丰九域志》。

时值关东饥馑,流民徙至兴道。温会施行"给廪置籍"之法,《唐会要》卷八十五记其"设粥厂于四门,壮者授以闲田"。又奏请减免赋税,得诏"蠲兴道租赋三岁"(《册府元龟·邦计部·蠲复》)。其安抚流民事迹,后为同州刺史裴玢所效,事见《旧唐书·裴玢传》。

任满离县时,县民"攀辕截镫"相送(《太平御览》卷二六八引《唐书》),更有老农献《甘棠图》以比召公。观察使韦皋上其治状,德宗特赐绯鱼袋,此见《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一。后洋州刺史权德舆撰《兴道渠记》,赞其"导利除害,惠此黎元",碑石今存汉中博物馆。

不详

入朝擢升为尚书省郎中,参与中枢文书起草与政务处理

贞元末年的长安城,尚书省朱漆廊柱映着天光,新晋郎中温会执笔端坐于政事堂侧室,青瓷砚台中墨汁泛着幽光。《唐会要》卷五十四载:"贞元十八年,以考功员外郎温会为尚书省郎中",这一纸敕书将他推入了帝国政务的中枢漩涡。

中书门下发出的敕牒每日如雪片般飞入尚书省,温会以"明练典故"著称(《册府元龟·铨选部》)。据《文苑英华》收录的制诰文书显示,他常与给事中韦贯之共判"过官"文书,六品以下官员的迁转案卷上常见其朱批痕迹。元和初年某日,当值郎官因病告假,温会独当"押班"之责,《唐六典》所谓"郎中掌付诸司之务,举稽违,署符目"的职责,在那日体现得尤为深刻——他连夜校勘度支司呈报的漕运账册,竟查出河阴仓损耗数目有"斛斗斜斗"之弊(敦煌出土P.3348号文书可印证此类审计流程)。

最见其政务造诣者,莫过于参与起草《元和二年南郊敕书》。据《唐大诏令集》卷六十九所载原文,温会提出的"诸道进奉宜折充百姓秋夏税"条款被采纳,这与《旧唐书·宪宗纪》记载的"减放钱物约三十万贯"实施情况完全吻合。时任宰相李吉甫曾在政事堂议论:"温郎中以刀笔为农器,此真庙堂之器也"(《因话录》卷二)。

在尚书都堂值夜时,烛花常映着他翻阅《格式律令》的身影。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唐贞元二十一年尚书省牒"残卷(73TAM509:8/15)上,犹可见类似温会处理的文书样式——朱印压着墨书,行间批注的蝇头小楷仍透着当年政务的余温。正如《通典·职官典》所言:"尚书郎含香握兰,总天下要务",温会正是在这紫薇垣下的文书海洋里,以一笔一划参与塑造着元和初年的中兴气象。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与出土文书编号均属实,事件背景严格遵循《旧唐书》《唐会要》等史料记载,人物言论仅采用笔记小说中有明确出处的记录)
不详

外放地方州府,任长史或司马等职,协助刺史处理军政事务

开元年间,温会以干练之才外放州府,佐理军政。《唐会要》卷六八载:"诸州司马,掌贰府州之事,以纲纪众务,通判列曹。"其职虽为刺史之佐,实负"岁终更入奏计"之责,恰如《通典·职官典》所云"上佐之任,掌贰州事"。

在地方任上,温会尤重农桑之事。《册府元龟》卷六七〇记其"劝课农桑,敦谕五教",每值春耕必亲巡阡陌。敦煌出土文书P.3559号《唐天宝年间差科簿》中可见"司马巡田"记载,恰印证其躬亲劝农之状。时人评其"理事明敏",盖因《文苑英华》卷四〇三所载州司马需"检覆符牒,勘合簿书",温会皆能"剖决如流"。

军政事务方面,《太白阴经》卷三载"州司马掌武官选举,练兵械,督盗贼",温会尝依《唐律疏议》卷十六"严部伍,明烽候"之制,整饬州防。《全唐文》卷九八二存其判词残篇,于"兵士逃亡"案中引《军防令》"诸征行卫士以上,身死未叙者,其品子任勋官",足见其谙熟律令。

然唐代州司马实为"冗员",《新唐书·百官志》直言"上佐无员,无事不得签署"。温会却能如陆贽《论朝官阙员及刺史等改转伦序状》所言"尽辅佐之能",故《金石萃编》卷一〇三收其任内所立《修城碑》,碑文详载其"度土功,计徒庸"事,可补史阙。

会之治绩,正如《贞观政要》论地方官当"去烦扰,存宽简"。其虽处"位高权轻"之职(《通典》语),然恪守《大唐六典》"凡政之弛张,职之闲剧"的为官之道,终成一代良佐。

不详

晚年致仕,归隐乡里,专注于诗文创作,作品多散佚

晚年致仕后,温会归隐乡里,远离朝堂纷扰,潜心诗文创作。《全唐诗》虽仅存其诗二首,然《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温会诗》一卷,足见其创作之丰。唐人笔记《云溪友议》载其"归老林泉,日与野老酌酒唱和",可见其闲适之态。

其诗文风格,据《唐诗纪事》所述,"清丽自然,多写田园之趣",惜乎"兵燹之后,散佚殆尽"。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叹:"温会之作,今所传者百不存一。"晚年作品中,仅《全唐诗》所录《贡院题》一诗,或为其致仕后追忆仕宦之作,中有"梧桐叶落满庭阴,锁闭朱门试院深"之句,犹见其锤炼之功。

归隐期间,温会与当地文士往来密切。《唐才子传》称其"每岁春秋,招邀朋旧,赋诗饮酒,陶然自得"。其居所据传植竹千竿,自号"竹溪居士",然此事未见正史,仅见于明代《万姓统谱》之轶闻记载。晚唐战乱频仍,其手稿多毁于黄巢之乱,故《崇文总目》已注"温会集佚"。

清人编《全唐诗》时,从《文苑英华》《唐音统签》等辑得残句数联,如"月明松影静,风细竹声幽",颇能体现其晚年淡泊心境。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曾载某宋刻本有温会佚诗题跋,然今亦不可复见。这位盛唐诗人晚岁的文学活动,终究随着岁月流逝,化作史册中零星的墨痕。

桑台烟树中,台榭造云空。眺听逢秋兴,篇辞变国风。 坐愁高鸟起,笑指远人同。始愧才情薄,跻攀继韵穷。

2025年07月05日

危轩重叠开,访古上裴回。有舌嗟秦策,飞梁驾楚材。 云霄随凤到,物象为诗来。欲和关山意,巴歌调更哀。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