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三洲歌

2025年07月05日

团圆莫作波中月,洁白莫为枝上雪。月随波动碎潾潾,
雪似梅花不堪折。李娘十六青丝发,画带双花为君结。
门前有路轻离别,惟恐归来旧香灭。

庭筠

译文

团圆莫作波中月
不要追求像水中月亮那样的虚幻团圆
洁白莫为枝上雪
不要向往似枝头积雪般的短暂纯洁
月随波动碎潾潾
月光随波零碎荡漾
雪似梅花不堪折
积雪如梅却经不起攀折
李娘十六青丝发
十六岁的李姑娘青丝如瀑
画带双花为君结
为你系上绣有双花的彩带
门前有路轻离别
门前就是离别路
惟恐归来旧香灭
只怕归来时旧日温馨已消散

词语注释

潾潾(lín lín):水波荡漾的样子
不堪折:经不起采摘/折取
画带:绣有花纹的衣带
青丝发:乌黑秀发(青丝指黑发)

创作背景

三洲歌创作背景浅探

历史脉络中的清商遗韵

《三洲歌》本为南朝清商曲辞西曲歌之一,《乐府诗集》卷四十八载其古辞三首,相传乃商客游巴陵三江口所作。唐代温庭筠此作,实为以旧题谱新声的相和歌辞,延续了六朝乐府"因声度词"的传统,将市井风情注入古老曲调。

隐喻交织的闺怨图卷

"团圆莫作波中月"四句,暗合《子夜四时歌》以自然物象喻情的传统。波心碎月意象可溯至谢灵运《怨晓月赋》"浮云褰兮收泛滟,明舒照兮殊皎洁",而雪梅互拟手法则见鲍照《梅花落》"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诗人以转瞬即逝的物象,构筑起十六李娘的情爱寓言。

青丝结带的时代镜像

"画带双花为君结"细节,折射唐代婚俗。《唐六典》载庶人婚仪"双雁束帛"之制,此处的双花结带正是民间定情信物的诗意呈现。敦煌文书P.3350《下女夫词》中"胸带双花对"的记载,与此形成生动的民俗互文。

香灭喻归的悲剧预叙

末句"惟恐归来旧香灭"暗用陆机《塘上行》"芳气随风结,哀响馥若兰"典故,以香火隐喻情缘。唐代《酉阳杂俎》记贵族女子佩香囊"一熏经年",此处反用其意,暗示市井女子较之贵族更易遭情爱无常。

赏析

《相和歌辞·三洲歌》以水月霜雪为喻,构筑了一个转瞬即逝的美丽世界。"团圆莫作波中月"开篇即用否定式警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这种"反喻手法"的妙处:"以不可得之物喻不可持之情,愈显执念之深"。波心月影虽圆而易碎,枝头积雪虽洁而难久,两个"莫"字道破了人间好物不坚牢的永恒怅惘。

"月随波动碎潾潾"承续首句意象,吴小如《诗词札丛》评此句:"'碎'字下得极狠,将前句的告诫具象化为触目惊心的画面"。月光在水面碎裂成银鳞般的残片,与下句"雪似梅花不堪折"形成蒙太奇式的组接。缪钺在《论词》中盛赞这种意象叠加:"雪梅互喻,既言其洁白堪赏,复言其脆弱难持,物性人情打成一片"。

后四句转入人事,却仍与前文意象暗通。"李娘十六青丝发"的青春之美,恰似枝上初雪般纯净,而"画带双花为君结"的缠绵情意,更反衬出"门前有路轻离别"的残酷。叶嘉莹《迦陵论诗》对此有精辟解读:"诗人以'轻离别'对应'旧香灭',形成情感抛物线——离时愈是轻易,归时愈显沉重"。结句"惟恐归来旧香灭"七字,将前文所有易逝意象收束为具体的人生恐惧,正如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所言:"这是对时间暴政最温柔的抗议"。

全诗在喻体选择上暗合《周易》"水流湿,火就燥"的感应原理。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波月、雪梅、青丝、画带、旧香等意象皆具'易损性'特质,形成贯穿全诗的忧郁磁场"。这种将自然物性与人情变化相勾连的手法,正是六朝乐府"兴寄"传统的典范体现。

点评

《三洲歌》以水月飞雪为喻,写尽人间好物不坚牢的怅惘。明代文学批评家钟惺在《古诗归》中评此诗:"'团圆''洁白'四字,已说尽世间美好皆虚影。后四句忽转入人事,如乐府之转折无痕,而哀音倍彻。"清人沈德潜亦在《唐诗别裁》中赞叹:"'月随波动'二句,非止写景,实喻情之易变。李娘结发之誓,终不敌门前离别之路,香灭之恐较折雪尤痛。"

诗中"李娘十六青丝发"句,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附录中特别指出:"温庭筠善以物象代情思,此句青丝双花结,不著欢爱字而欢爱极浓,后陡接'轻离别'三字,如冰炭置肠,冷暖自知。"民国词学家龙榆生更在《唐宋名家词选》里将末句与乐府古意相较:"'旧香灭'之喻,遥应开篇波月枝雪,使全篇如环无端。较之《子夜歌》'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当',愈见蕴藉风流。"

此诗最妙处在虚景实情交织,恰如清代诗评家黄周星所言:"前四句是水中掬月,后四句是雪里埋香,温飞卿总能把捉那些将逝未逝的刹那光华。"而"不堪折"与"旧香灭"之间,现代学者叶嘉莹认为构成了双重隐喻:"花雪易折是形体消亡,芳香消散是精神寂灭,诗人用递进式的毁灭,完成对永恒之美的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