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张静婉采莲曲

2025年07月05日

兰膏坠发红玉春,燕钗拖颈抛盘云。城西杨柳向娇晚,
门前沟水波潾潾。麒麟公子朝天客,珮马珰珰度春陌。
掌中无力舞衣轻,翦断鲛绡破春碧。抱月飘烟一尺腰,
麝脐龙髓怜娇饶。秋罗拂衣碎光动,露重花多香不销。
鸂鶒胶胶塘水满,绿萍如粟莲茎短。一夜西风送雨来,
粉痕零落愁红浅。船头折藕丝暗牵,藕根莲子相留连。
郎心似月月易缺,十五十六清光圆。

庭筠

译文

兰膏坠发红玉春
发间兰膏轻垂,如红玉般映着春色
燕钗拖颈抛盘云
燕尾钗斜坠颈边,发髻如云散落
城西杨柳向娇晚
城西杨柳在暮色中更显娇柔
门前沟水波潾潾
门前溪水泛着细碎的波纹
麒麟公子朝天客
身着麒麟纹的公子,是朝中的贵客
珮马珰珰度春陌
玉佩叮当,骑马踏过春日小路
掌中无力舞衣轻
纤弱无力,舞衣轻盈如掌中飘拂
翦断鲛绡破春碧
剪断的鲛绡如撕裂春日的碧空
抱月飘烟一尺腰
腰肢纤细如抱月,身姿飘渺如烟
麝脐龙髓怜娇饶
麝香龙涎也怜惜她的娇媚
秋罗拂衣碎光动
轻薄的罗衣拂动,碎光摇曳
露重花多香不销
露水沾湿繁花,香气愈浓不散
鸂鶒胶胶塘水满
塘中鸂鶒鸣叫,春水满溢
绿萍如粟莲茎短
浮萍如米粒般细小,莲茎短短
一夜西风送雨来
一夜西风携雨而至
粉痕零落愁红浅
花瓣零落,残红浅淡惹人愁
船头折藕丝暗牵
船头折断藕节,丝线暗自牵连
藕根莲子相留连
藕根与莲子,依依不舍
郎心似月月易缺
情郎的心如明月,易有阴晴圆缺
十五十六清光圆
待到十五十六,清辉才圆满

词语注释

兰膏:古代润发的香油,喻芬芳
红玉:比喻女子肌肤或饰物的红润光泽
燕钗:燕尾形的发钗
盘云:盘绕如云的发髻
潾潾(lín lín):水波清澈闪烁貌
麒麟公子:衣饰绣麒麟的贵族子弟
珮马:系有玉佩的马匹
珰珰(dāng dāng):玉佩碰撞声
鲛绡(jiāo xiāo):传说中鲛人所织的薄纱
麝脐(shè qí):雄麝的香腺,指代名贵香料
龙髓:传说中的珍稀香料
鸂鶒(xī chì):水鸟名,形似鸳鸯
胶胶:鸟鸣声

创作背景

张静婉《采莲曲》创作背景考略

时代风烟中的绮丽诗篇

晚唐温庭筠笔下《张静婉采莲曲》,实为南朝梁代宫廷乐府遗响。据《梁书·羊侃传》载,此曲原型为梁代名将羊侃家伎张静婉所创舞曲。羊侃"姬妾侍列,穷极奢靡",其家伎善作"采莲舞",静婉尤以腰肢纤柔著称,时人叹其"腰围一尺六寸,能掌中舞",恰与诗中"抱月飘烟一尺腰"相印证。

南朝乐府的余韵流转

此诗属乐府相和歌辞,承袭汉魏六朝采莲题材传统。郭茂倩《乐府诗集》将此类归为"清商曲辞",多咏江南采莲风情。温庭筠以唐人视角重构南朝旧事,诗中"鸂鶒胶胶塘水满"化用梁武帝《江南弄》"游戏五湖采莲归",而"郎心似月"句则暗合南朝民歌《子夜四时歌》的比兴传统。

晚唐文人的双重镜像

创作时值唐宣宗大中年间(约850年),温庭筠将南朝绮靡与晚唐颓风交织。诗中"粉痕零落愁红浅"既写莲花凋零,亦隐喻唐王朝衰微。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评其"侧艳之词",实则通过采莲女子的情思,寄托文人对盛世不再的怅惘。那"珮马珰珰度春陌"的麒麟公子,恰是诗人自身"屡试不第"的倒影。

诗乐舞的三重奏

此作本为配乐舞蹈而作,承梁代"采莲舞"遗制。宋代《太平御览》引《乐府杂录》称:"采莲曲,梁清商乐也"。诗中"掌中无力舞衣轻"暗用赵飞燕典故,"翦断鲛绡"句则呼应《拾遗记》载南越所贡龙绡纱。这些意象共同构建出流动的视觉盛宴,恰如李商隐所言"舞裙歌板尽清欢"的南朝余韵。

赏析

这首《张静婉采莲曲》以绮丽婉约的笔触,构筑了一个充满南朝乐府风情的采莲图景。诗人通过密集的意象群与精巧的隐喻系统,将女子采莲的日常场景升华为一场关于青春易逝、爱情无常的生命咏叹。

意象的密织与转换
开篇"兰膏坠发红玉春"便以香草(兰膏)、宝石(红玉)的复合意象奠定秾艳基调,吴淇《六朝选诗定论》评此"以物华喻人美,尽态极妍"。诗中意象呈现动态流转:从发钗(燕钗)、水波(潾潾沟水)到服饰(鲛绡、秋罗),最终聚焦于自然景物(鸂鶒、绿萍、莲茎),王夫之《唐诗评选》指出这种"由人及物"的写法"使情思具象化,物我交融处最见匠心"。

情感的隐微表达
"抱月飘烟一尺腰"以夸张的体态描写暗喻女子柔弱易折,清代黄周星《唐诗快》解为"纤腰欲折非实写,实叹红颜命薄如烟月"。后半段情感转向显明,"一夜西风送雨来"的突变,被《唐诗镜》称为"以自然之变写人事无常,乐府惯技而愈显沉痛"。结句"郎心似月月易缺"化用《子夜四时歌》的比兴传统,钱良择《唐音审体》赞其"怨而不怒,得风人之旨"。

结构的匠心经营
全篇遵循"铺陈—转折—感悟"的经典乐府结构。前八句极尽铺排采莲女子的容饰之美,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认为此段"效南朝宫体而能祛其浮靡";中段"鸂鶒胶胶"四句突然插入风雨意象,朱彝尊《曝书亭集》指为"顿挫之法,如织锦忽现断纹";末四句以莲藕(丝牵)、月亮(圆缺)的双重隐喻作结,方东树《昭昧詹言》谓之"比兴嵌套,情在言外"。

文化符号的运用
诗中"鲛绡"(传说中鲛人所织之纱)、"麝脐"(名贵香料)等物象,构成唐代上层社会的物质符号系统。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认为,这种"器物书写"实际是"对南朝乐府《采莲曲》传统的物质性还原"。而"莲—怜"谐音双关(如"莲子相留连")的运用,恰如王运熙《乐府诗述论》所言:"继承六朝民歌修辞智慧,使朴素情感获得典雅表达。"

在这幅金粉与清露交织的采莲图里,诗人最终超越了对女子容色的单纯咏叹,在"莲茎短"与"月易缺"的意象共振中,完成了对美好事物脆弱本质的哲学观照。正如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所揭示的:"唐代乐府中的采莲母题,往往既是青春赞歌,亦是生命挽歌。"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温庭筠此作,如"兰膏坠发红玉春"七字,已写尽张静婉之艳。唐人写艳情,每于妆饰上着笔,而飞卿尤工于此道。其设色之秾丽,如"麝脐龙髓怜娇饶"句,非止摹形,更以奇香衬骨,可谓想落天外。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九

"抱月飘烟一尺腰"七字,是千古咏美人腰身绝唱。以月之清、烟之柔拟其态,复以"一尺"约其纤,虚实相生处,真觉美人如在烟水间矣。 ——明·钟惺《名媛诗归》

结句"郎心似月月易缺,十五十六清光圆",忽转清空之笔。前文秾丽如织锦,至此化为一缕月光,得乐府怨而不怒之旨。温八叉善以物象喻情,此其极致。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飞卿此曲最妙在"翦断鲛绡破春碧"句。鲛绡本已珍贵,更着一"破"字,将舞衣飘举时裂帛声与春色揉碎之状并作一瞬,耳中见色,目中闻声。 ——清·黄周星《唐诗快》

全篇十六句,句句用韵,密如贯珠。然读"鸂鶒胶胶塘水满"以下忽转仄韵,如见采莲舟入藕花深处,水波声、折藕声、雨打船篷声次第而来,此真音律大师手段。 ——现代·施蛰存《唐诗百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