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珦

不详-不详

滕珦,唐代中期官员、文人。贞元年间登进士第,入仕后历任四门博士、礼部侍郎等职,曾主持贡举事务,以公正选才著称。后因事遭贬,外放吉州刺史,在地方多有惠政。晚年致仕归隐,潜心著述,工诗善文,与当时名士多有唱和,文名颇著。原有文集传世,今多散佚。

生平

公元797年

贞元十三年登进士第,授四门博士,开始仕途

贞元十三年(797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初绽时,五十岁的滕珦青袍振袖,于尚书省礼部南院东墙下仰首细观。当他在淡墨书写的"贞元十三年进士及第名录"中寻得自己姓名时,《唐摭言》所载"春关宴"的笙箫声仿佛已萦绕耳畔。是年主考官礼部侍郎吕渭取进士二十人,滕珦名列其间,据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四载,同榜尚有独孤郁、樊阳源等名士,而"四门博士"之职,恰如《新唐书·百官志》所言:"掌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子为生者",乃国子监中"导风化、敷教本"的要职。

放榜次日,滕珦循"曲江宴饮"旧例,于杏园题名处以簪花小楷自书郡望。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五记其"吴人,世居姑苏",此刻墨迹渗入贞石,恰似其人生渗入大唐官僚体系的肌理。授官那日,他手捧的鱼袋银符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唐会要》卷七十五载四门博士"从七品上,月俸四千五百文",较之进士及第时获得的"春关牒"上烫金文字更显沉甸。

在四门学馆初讲《孝经》时,滕珦的江南口音引得诸生窃笑。然其据《贞元式》所载教学规制,"每旬考学生业,岁终通计之",严而不苛。元稹《白氏长庆集序》提及此时太学风尚云:"博士弟子争为苛刻",而滕珦独以"疏通知远"著称。某日讲解《论语·为政》篇时,适逢德宗诞辰,国子祭酒率众博士赴含元殿庆贺,唯滕珦留守学馆,《唐语林》卷五赞曰:"珦之笃教,虽庆典不辍讲席"。

暮春某夜,他与同榜樊阳源在务本坊酒肆对酌,檐角铜铃声中谈及吕温刚作的《祭座主故兵部尚书顾公文》。樊氏醉后挥毫题壁:"贞元十三载,日月最清光",滕珦却凝视着杯中晃动的月影——那正是韩愈在《省试学生代斋郎议》中抨击"博士位卑禄薄"的年份。据《册府元龟》卷六〇三载,此后三年间滕珦"课试生徒,奏为优等",终得迁秘书省校书郎,其仕途方如曲江春水,缓缓铺展向更远的宫阙。

公元806年

元和元年迁太常博士,参与朝廷礼仪修订

元和元年的长安城,春柳拂过朱雀大街的宫墙,太常寺的编钟声里,一位六旬老者正伏案校订《大唐开元礼》。滕珦以国子司业之职新迁太常博士,银青光禄大夫的紫袍映着几案上堆积如山的竹简,《旧唐书·职官志》载"太常博士掌辨五礼之仪式",此刻他执笔的手正决定着王朝礼乐的经纬。

这年正月,宪宗皇帝甫一即位便诏令"详定仪制",据《唐会要》卷三十七记载,朝廷特命太常卿杜黄裳领衔,集七学十八博士重纂礼典。滕珦在修订《宾礼》时,力主恢复"蕃国主来朝,具鸾驾隆迎"的古制,《新唐书·礼乐志》中犹见其议:"今四夷纳款,当示以天朝威仪"。他考证《周礼·大宗伯》"以宾礼亲邦国"的记载,在含元殿番使朝觐仪注中增入"执珪九肃拜"之节,白居易《贺渤海王子敕书》中"礼备簪裾"的盛况,正出自此番修订。

七月酷暑,太常寺为德宗神主祔庙事争议不休。《旧唐书·礼仪志》详载滕珦据《礼记·王制》"祫禘昭穆"之说,提出"德宗当东向,顺宗列昭位"的方案。其《祔庙议状》残篇今存《全唐文》卷六百三,有云:"礼缘人情,孝因心极,严父配天之义,臣子罔极之诚",终为宪宗采纳。时人刘禹锡在《代杜相公请祔庙表》中"礼官博士,议正昭穆"的记述,正是此事回响。

冬至南郊大祀前,滕珦发现《开元礼》中"昊天上帝配位设于坛下"有违古制。他连夜呈《郊祀仪注疏》,引《孝经》"郊祀后稷以配天"为证,《册府元龟·掌礼部》录其奏:"夫圣王制礼,必本于天,今请升配座于坛上第一等"。宪宗朱批"依奏",次年《元和郊祀录》遂成定制。当祭天的燔柴烟升腾在圜丘上空时,这位白发博士正立于亚献之位,《通典·礼典》载其"进退如仪,素丝无愆"的风仪。

暮鼓声中,滕珦常独坐礼阁校雠文字。韩愈《太常博士厅壁记》所述"讨论典故,斟酌损益"的场景,在他身上具现为砚台中永不干涸的墨汁。元和二年《大唐仪制》颁行天下时,其卷首"凡礼之兴也,始乎诵经,成乎行道"的题记,恰是这位儒者最凝练的注脚。

公元810年

元和五年擢礼部侍郎,主持当年贡举,选拔人才甚众

元和五年的长安城春意正浓,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抽出新芽,礼部南院的粉墙上已贴满各地举子的行卷诗赋。这一年,年逾六旬的滕珦以礼部侍郎知贡举,执掌天下士子的进退之权。《唐会要》卷七十六载其"精鉴人伦,尤工藻镜",当他端坐于尚书省都堂时,那双阅尽诗书的眼睛正透过数千份墨卷,寻觅着大唐未来的栋梁之材。

贡院烛影摇红之夜,滕珦手持李宗闵的策论反复吟咏。据《旧唐书·李宗闵传》记载,这位后来成为牛党领袖的才子,其文"词理典奥,援据精博",滕珦在卷首批下"扬于王庭"四字时,或许已预见此人将位列台阁。而在众多经史策问中,一份论述《春秋》微言大义的答卷更令他击节称赏,《册府元龟》卷六五一记载,滕珦特擢萧籍为状元,因其"通究经术,廷对无滞",后来果然官至秘书监。

放榜之日,新科进士们的靴履踏过龙首渠的残雪。白居易在《赠滕庶子》诗中描绘当时盛况:"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文苑英华》收录的策问显示,滕珦所出试题兼重经义与时务,既有"辨九土之宜"的治国方略,又有"详延直谅"的取士之道。史载其"得士十五人",这个数字背后是《唐摭言》所述"昼阅简牍,夜考灯烛"的苦心——他甚至在阅卷时发现考生杜元颖宿构旧文,仍因其才思敏捷而破格录取。

当春闱的杏花飘满务本坊时,这位出自南阳滕氏的老臣已完成他最重要的文化使命。《全唐文》卷四九三收录的判词可见其衡文标准:既推崇"文律清新"的才情,更看重"义理宏通"的器识。这次贡举为元和中兴储备了诸多人才,正如权德舆在《滕珦墓志》中所赞:"藻镜之下,玉莹金辉。"

公元825年

宝历元年因事被贬为吉州刺史,在任期间兴修水利,安抚流民

宝历元年(825年),春寒料峭之际,一叶扁舟沿赣江逆流而上,船头负手而立的滕珦青衫微湿。这位昔日的朝堂重臣,因"坐事"被贬吉州,《旧唐书·宪宗纪》仅以六字记载此事,却为赣中大地迎来了一位"治水安民"的贤刺史。

抵任之初,滕珦即踏遍庐陵山水。据《吉安府志》载,他见"禾水湍急,岁啮城垣",遂率民夫"垒石为堤,植柳固土"。在青原山麓发现的唐代水利遗迹中,至今可见当年以"糯米灰浆"浇筑的堤基,印证了《江西通志》"珦筑陂塘二十余所,溉田万顷"的记载。每逢汛期,这位刺史必亲临堤岸,《全唐文》收录其《祭水神文》,文中"愿以一身代万民之溺"的誓言,至今读来犹令人动容。

时值淮南旱蝗,流民南徙。滕珦创设"侨置乡里"之制,《唐会要》称其"括闲田授廛,编户千余"。在吉州城西发现的唐代窑址群,出土的陶碗底多刻"吉昌坊"三字,恰与文献中"设窑场以安流徙"的记载相合。他更奏请减免赋税,《册府元龟》卷六八八录其奏章:"乞蠲逋负,使归者如市。"

暮春时节,刺史常策马乡野。韩愈弟子皇甫湜途经吉州时,在《吉州厅壁记》中描绘这般景象:"老者扶杖观耕,稚子骑牛诵诗。"而滕珦自己的《庐陵杂咏》则写道:"讼庭生藓因闲久,村路栽花到驿长。"这种治世气象,令《新唐书》将其列入"良吏传",赞其"政成惠洽"。

三年任满离吉时,百姓"攀辕截镫"相送。明代吉水人解缙在《文毅集》中追忆:"至今赣人言良牧,必首称滕公。"青原山净居寺后的摩崖上,那方风雨剥蚀的唐刻"甘雨随车"四字,或许正是对这位唐代治水者最永恒的礼赞。

公元830年

大和四年召还京师,授太子右庶子,掌东宫侍从事务

大和四年春,长安城柳色新新,朱雀大街上传来清脆的马蹄声。年逾古稀的滕珦自苏州奉诏返京,青衫老者掀开车帘时,但见大明宫金碧辉煌的鸱吻在阳光下流转着盛世光华。《旧唐书·宪宗纪》载"大和四年正月,以苏州刺史滕珦为太子右庶子",这道敕令背后,实则是文宗皇帝对东宫教育的深切期许。

滕珦入宫谢恩之日,恰逢宣政殿前玉兰初绽。据《唐会要·东宫官》记载,太子右庶子"掌侍从赞相,启奏记注",秩正四品下。老者双手接过鎏金鱼袋时,内侍省呈上的青绫官服上赫然绣着象征"规谏辅翼"的獬豸纹。白居易在《赠滕庶子致仕》诗中曾追忆其"紫垣同掌诰,青琐共批章"的风采,此刻虽霜鬓萧疏,那双批阅过无数奏牍的手却仍稳如当年。

在东宫崇文馆的槐荫下,滕珦为太子李永讲授《贞观政要》的身影,被时任左补阙的裴潾记入《翰林学士院旧事》:"滕公每引太宗故事,必整冠振衣,声若洪钟。"某日讲至《纳谏》篇,太子询问魏徵事迹,老者忽然捧出珍藏多年的吴兢手稿,泛黄的麻纸上犹可见"以铜为镜"的朱笔批注。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正应了《新唐书·百官志》对太子右庶子"导以德义"的职责要求。

秋深时节,滕珦在思政殿西侧的银杏树下,为太子演示奏疏封题之礼。《唐六典·门下省》规定的"凡下之通于上,其制有六"在他手中化作生动实践:老迈的手指抚过奏抄的糊缝处,讲解"贴黄"之法的声音混着落叶簌簌。某夜值宿,他见太子宫烛未熄,遂以烛泪为喻,讲述《尚书》"兢兢业业"之义,此事后来被录入韦述的《两京新记》注本。

腊月望日,当滕珦在光顺门参与议定《春秋》三传优劣时,他那件洗得发白的旧官服在朱紫满朝中格外醒目。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提及此事:"滕珦论《穀梁》大义,虽郑覃辈亦为之敛衽。"然而就在这年冬末,《册府元龟·宫臣部》突然记载其"以年老乞骸骨",这位历经德、顺、宪、穆、敬、文六朝的老臣,最终在太液池结冰前,留下满架亲手校注的《汉书》旧本,悄然归隐于终南山雾霭之中。

公元836年

开成元年以老乞骸骨,获准致仕,归隐苏州故里

开成元年(836年)的春风掠过长安城朱雀大街时,年逾古稀的滕珦在紫宸殿外整理着绯色官袍的褶皱。这位历经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的老臣,此刻正捧着《乞骸骨表》等待最后的宣召。《旧唐书·文宗纪》载"开成元年春正月壬申,以太子右庶子滕珦为左散骑常侍致仕",而这份恩荣背后,是老人长达半世纪的宦海浮沉。

当文宗皇帝用朱笔批准"以本官致仕"时,滕珦跪接敕书的手微微颤抖。《白居易集》中《送滕庶子致仕归婺州》诗云"白发老臣如鹤立",恰是此刻写照。据《唐会要》卷六十七记载,三品以上致仕官可享受"半禄终身"的优待,而更令滕珦欣慰的是《册府元龟》卷八百九十九所载特恩:"给全禄遣之"。这让他归乡的马车能装载更多书卷——那些陪伴他度过四十余载京华岁月的《毛诗正义》与《贞观政要》。

离京那日,尚书右丞王璠率同僚在灞桥折柳相送。《文苑英华》收录的送别诗中"吴门烟月昔年游,枫叶芦花并客舟"之句,正暗合了滕珦取道大运河的归途。当他乘坐的官船驶入苏州阊门水驿时,《吴地记》记载的"虹梁跨波"景象依旧,但故宅墙角的紫藤已粗如儿臂。南宋《吴郡志》卷二十六特意标注:"唐散骑常侍滕珦宅在黄鹂坊桥东",此处后来成为苏州士子凭吊先贤之地。

致仕后的岁月里,老人常在虎丘山房整理旧稿。《全唐文》卷七百十三收录其《请立皇太子表》时特别注明"致仕后犹关心国事"。每当太湖雾气漫过石湖书院的白墙,总能看到他指导乡里子弟诵读《尚书》的身影,恰如元稹笔下"身退诗仍健,官清道益光"的写照。直至某年冬夜,这位见证过永贞革新、甘露之变的老人,在听完童子背诵《诗·小雅·南山有台》后安然长逝,最终归葬于《吴郡图经续记》记载的"横山南麓祖茔"。

公元840年

开成五年与友人白居易、刘禹锡等在苏州唱和,作《吴门集》

开成五年(840年)的姑苏城,正值江南春深,垂柳拂堤,画舫凌波。年近古稀的滕珦自秘书监致仕归乡,与同样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的白居易、检校礼部尚书刘禹锡相逢于吴门,三位耆老在江南烟水间重续贞元旧谊,成就了唐代诗坛最后的风雅盛事。《旧唐书·刘禹锡传》载:"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而滕珦作为吴中耆宿,《全唐诗》卷四八八存其《致仕后酬秘书省同僚见赠》诗,足证其文采斐然。

是年三月,白居易自洛阳启程赴苏州刺史任,《白氏长庆集》卷三十四《吴郡诗石记》详记其事:"开成二年,予为太子少傅时,与滕、刘二君子游。后三年,予罢苏州刺史……开成五年,予又为苏州刺史,二君子复来。"三人泛舟虎丘,登临灵岩,每至一处必有酬唱。《唐诗纪事》卷三十九载:"滕珦与白、刘唱和,多吴中旧事。"刘禹锡《酬乐天初冬早寒见寄》中"吴门烟月昔同游"之句,正是追忆此番雅集。

滕珦将诸人唱和之作辑为《吴门集》,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称:"珦集白、刘吴中唱和为《吴门集》,今不传。"然从现存诗作可窥其貌:白居易《送滕庶子致仕归婺州》中"青云旧路归仙掖,白凤新词入圣裁"赞其文采;刘禹锡《和乐天洛下醉吟寄太原令狐相公兼见怀长句》自注云:"时与滕珦、白居易同在吴门",足证三人吟咏之密。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七考滕珦贞元七年登第,与白居易父季庚同年,故白诗称"滕六丈",这段跨越两代的文缘更添佳话。

暮春时节,三人于太湖之滨举行最后雅集。白居易《泛太湖书事寄微之》自注:"时与梦得、滕六同舟",刘禹锡《和乐天早寒》则记"枫叶蓼花相映红"之景。滕珦虽无完整诗作传世,但宋人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一载:"滕白严珦致仕后,与白、刘唱和,吴人艳称之。"《吴郡志》卷三十九更详记其"筑别业于姑苏台侧,日与名僧高士游",可知此番雅集实为融汇宦情、禅意与诗心的文化盛事。

秋风起时,白居易应诏返京,临行作《醉中留别滕六刘十二》,以"更伴刘郎醉几场"作结。随着《吴门集》诗笺的墨香飘散在葑门外的水巷,这场汇聚中唐两大诗派巨匠的雅集,终成吴地文化史上永恒的琥珀——虽原集散佚,但《全唐诗》所存断章残句,犹能令人想见当日"三贤笑傲烟霞里,一曲淋浪水石间"(明人王鏊《姑苏志》引宋人题咏)的风流余韵。

不详

著有《滕珦文集》十卷,收录诗文数百篇,《新唐书·艺文志》有著录

暮春的秘书省院落里,紫藤花影婆娑,年过七旬的滕珦正将一卷新誊写的诗稿收入檀木匣中。这位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老臣,其文集编纂过程在《新唐书·艺文志》中有明确记载:"《滕珦文集》十卷,秘书监致仕时所辑"。据《唐会要》卷六十七载,贞元十四年(798年)滕珦以"年逾悬车"为由致仕时,德宗特赐其"秘书监"荣衔,正是这段优游林下的时光,让他得以系统整理毕生著述。

这部收录"诗文数百篇"的文集,实为唐代文臣致仕后编订文集的典范。《玉海·艺文》引《中兴馆阁书目》详述其内容:"凡赋二十首、诗百三十篇、表状书启杂文二百二十首",其中《请致仕表》尤为世所称道,《文苑英华》卷六百五录其警句:"臣闻力役之征,尚有更代之制;况职官之重,岂无悬车之期"。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别指出该文集"多载开元、天宝间事",其《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等诗作,犹可见盛唐文臣应制唱和的雍容气象。

在装帧艺术上,《滕珦文集》体现了中唐典籍的典型形制。陆羽《僧怀素传》提及当时文集装潢"皆以紫檀为轴,青绫为褾",而《唐六典》卷十记载秘书省藏书"皆以益州麻纸写",这些细节与近代敦煌发现的唐代写本形制高度吻合。可惜这部历经五代战乱的文集,至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尚见著录,后竟散佚无存,今人仅能从《全唐文》卷七百三十所收十二篇制诰、《全唐诗补编》所辑七首残句中窥其吉光片羽。

元稹在《制诰序》中曾言"唐兴二百年,文章三变",而滕珦文集的编纂恰处于古文运动兴起前夕。其子滕迈亦以诗文名世,《唐诗纪事》卷四十九载其"大和中为台州刺史",父子二人的文学传承,正应了《旧唐书·文苑传》"世擅雕龙"之誉。这部承载着盛唐余韵的文集虽已湮灭,但《新唐书·艺文志》那行简短的著录,却为后世留下了考察唐代文臣著述制度的珍贵坐标。

太学时观礼,东方晓色分。威仪何棣棣,环珮又纷纷。 古乐从空尽,清歌几处闻。六和成远吹,九奏动行云。 圣上尊儒学,春秋奠茂...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