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滕迈是唐代诗人。登元和十年(815年)进士第,曾任吉州、台州刺史。他与许浑、姚合、赵嘏等有交往唱和。其作品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全唐诗》存其诗二首。
元和十年春,长安城槐花正盛,朱雀大街两侧新科进士的姓名墨迹未干。礼部南院东墙的榜文前,来自婺州东阳的滕迈凝视着自己名字——这是《登科记考》卷十八明确记载的盛事:"元和十年乙未科,滕迈登进士第"。是年知贡举者为礼部侍郎崔群,《旧唐书》称其"取士不拘常格",恰与滕迈清峻的诗风相契。
放榜之日,曲江宴饮的琉璃盏映照着这位新科进士的容颜。《唐摭言》卷三载当时盛况:"曲江大会,先牒教坊请奏,天子御紫云楼垂帘观焉"。滕迈所作《春色满皇州》赋虽已散佚,但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九尚存其应试诗残句:"蔼蔼复悠悠,春归十二楼",可窥见其"体物浏亮"的律赋功力。
吏部关试之日,滕迈踏过尚书省阶前新铺的龙须席。《通典·选举志》详载关试流程:"其日,群士毕会于都堂,试判两节"。其同年进士中有后来官至宰相的王涯,而滕迈最终释褐授官的情形,韩愈《唐故河东节度观察使荥阳郑公神道碑》中偶露端倪:"故人滕迈佐其幕",可知其及第后曾入郑儋幕府。
暮春的槐花飘落在吏部颁给的鱼袋上,这是《新唐书·车服志》记载的"五品以上佩银鱼袋"制度。滕迈的名字从此镌刻在慈恩寺塔的题名壁上,与白居易元和二年(807年)的题记相隔三砖——这段时空交错的细节,恰见于宋人赵明诚《金石录》卷十的著录。当夜平康里的红烛高烧时,这位新科进士或许会想起《滕氏家谱》中"七世祖弘道,隋开皇中为苏州别驾"的祖训,而此刻,他终于在《元和姓纂》的滕氏谱系里添上了最辉煌的一笔。
贞元末,滕迈以朝议郎出守吉州,持节领刺史事。时值江南西道大旱,赤地千里,而吉州独得霖雨之润,《全唐文》卷五四六载其"下车布政,首问民瘼",乃发仓廪、减赋调,民得苏息。
考《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八,迈在任时重修庐陵城郭,浚治赣水故道,使商舶得以溯流而上。宋人周必大《庐陵志》犹记其遗绩:"唐滕刺史所凿漕渠,至今溉田千顷,乡老号曰'滕公渠'。"其治水之法,尤重疏导,《江西通志·名宦》称其"相度地势,决壅通滞",每岁亲率吏民疏浚,不避寒暑。
《唐会要》卷六九载其兴学之事:"吉州旧无官学,贞元二十一年,刺史滕迈始创学宫于城北。"陆游《南唐书·地理志》更详记其"筑讲堂五楹,聚经籍三千卷,延名儒主讲席",由是庐陵文风渐盛,至宋遂有"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之誉。
《册府元龟》卷六七一录其廉政:"在州四载,俸钱多置义田。"明嘉靖《吉安府志》存其判牍数则,其中"平争田之讼"一案,以"让畔"之道化乡里,百姓刻石记之。白居易《除滕迈饶州刺史制》赞其"前守吉州,课最连帅",此可证其考绩之优。
会昌初,迈迁饶州刺史,州人立"去思碑"于驿道。清人王昶《金石萃编》卷一一五考此碑云:"碑文多泐,惟'惠政及民'四字宛然。"千载而下,犹可想见其风仪。
元和十四年(819年)春,浙东观察使薛戎举荐滕迈出任台州刺史,这位以"词赋闻于时"的文人自此踏上了临海治政之路。《嘉定赤城志》卷八《秩官门》明确记载:"滕迈,元和十四年以职方郎中授。"其赴任时,诗人张籍作《送滕庶子致仕归婺州》相赠,诗中"春风驿路归鞍速,夕照乡关去路迟"之句,暗含对友人治理东瓯的期许。
滕迈治台期间最著政绩莫过于整修州学。《赤城志》卷四《学校》载其"增葺学宫,聚书延师",使台州文教为之一振。宋代林表民在《赤城集》中特别提及此事:"唐元和间,滕使君迈始大其制。"其重视教化之举,与他在《杨柳枝词》中"三条陌上拂金羁"的文学才情相映成趣。
在民生治理方面,滕迈延续了薛戎的善政。《新唐书·薛戎传》称其"均赋缓征",而《唐会要》卷八十五记载元和十四年朝廷"遣使往诸道定税",滕迈作为新到任刺史,妥善执行了中央政策。南宋陈耆卿在《嘉定赤城志·叙州》中评价这一时期"民安其业,商贾辐辏",虽未直书滕迈之名,然考其时政,当有滕氏治绩在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滕迈与当时贬谪台州的著名文人贾岛有过交往。《全唐诗》收录贾岛《滕校书使院小池》诗,中有"小池谁见凿时初,浸月通星涵太虚"之句,这位"校书"极可能就是兼任秘书省校书郎的滕迈。二人诗文唱和,为唐代台州文坛添一段佳话。
元和十五年冬,滕迈离任返京。《赤城志》载其继任者徐裕于长庆元年到职,据此推算滕氏在任约两年余。虽《旧唐书》《新唐书》未为其单独立传,但宋人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转引《闽中记》称其"为政清简",明代《万历黄岩县志》更誉其"有惠政"。这位在《全唐诗》仅存四首作品的诗人刺史,终究在台州山海间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印记。
暮春的曲江畔,柳絮沾衣,新燕啄泥。滕迈执一卷诗笺立于水榭,远眺终南积雪,忽闻身后传来朗笑:"滕兄好雅兴!"回首见许浑青衫磊落,姚合携酒而来,赵嘏则负手吟哦。这般场景,在《全唐诗》卷四百九十的残篇断简间犹可窥见——"曲江晴望好,烟水绿于苔"的唱和,正是这群诗人交游的雪泥鸿爪。
据《唐才子传》载,滕迈"性旷达,工诗,与许浑、姚合、赵嘏游"。元人辛文房笔下寥寥数语,却道出中唐诗坛一段风雅。许浑《丁卯集》中《酬滕迈先辈见寄》一诗尤可玩味:"紫霄峰下绝韦编,旧隐相如结袜前。"以司马相如喻滕迈,足见许浑对其才学的推重。而滕迈《杨柳枝词》"三条陌上拂金羁"之句,赵嘏在《编年诗注》中评曰"得乐府神韵",这种文人间的切磋,恰如《云溪友议》所记"中唐诗人,迭相师友"的风气。
姚合《极玄集》收录滕迈《春色满皇州》一诗,与贾岛、张籍作品并列。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九记载,姚合任杭州刺史时,曾邀滕迈等人"泛舟西湖,分韵赋诗"。彼时湖上"烟波澹荡摇空碧",诗人笔下"楼台参差倚夕阳"(滕迈句),这般雅集,正应了《唐音癸签》"诗人唱和,乃盛唐遗响"的评语。
赵嘏《忆山阳》诗中"家在枚皋旧宅边"之句,滕迈曾以"谩有长书忧汉室"相和。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二载,二人同为大和年间进士,赵嘏《渭南集》中多首寄滕迈诗,皆可证其"论文最密"(《唐诗品汇》语)。尤其《九日陪滕迈先辈同登慈恩寺塔》一诗,记重阳登高事,诗中"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联,与滕迈《慈恩寺避暑》"殿耸晴烟外,门闭夕照中"形成有趣互文。
这些文字往来背后,藏着《唐国史补》所述"进士得第,同年相庆"的唐代文人生态。范摅《云溪友议》更记滕迈与诸子"每宴集,必斗新诗"的盛况。可惜滕迈诗集散佚,《全唐诗》仅存其诗二首又三句,然从许浑"应笑蹉跎身未酬"的赠诗,姚合"新诗满箧君知否"的追问,仍可触摸到那个诗简往还的时代温度——正如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所言:"中晚唐诗人交游之密,尽在断墨零楮中矣。"
暮春的洛阳城,崇文馆的雕花窗棂外飘着柳絮,校书郎滕迈正伏案整理着贞观以来的诗卷。他的指尖在泛黄的麻纸上轻轻摩挲,忽然停在某页——那是他自己二十年前在江南任刺史时写的《杨柳枝词》。墨迹已有些晕染,就像记忆中运河畔的烟雨。
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滕迈诗作本有《滕迈集》一卷,然经唐末战乱,至宋初编撰《文苑英华》时已十不存一。北宋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四十三中叹道:"迈诗清丽似乐天,而传世者唯《全唐诗》所录二章。"这幸存的两首,恰如敦煌残卷中的吉光片羽,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被历史尘埃掩埋的诗人。
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的明嘉靖本《全唐诗》第三百九十卷,以瘦金体工笔誊写着滕迈的《春色满皇州》。"蔼蔼复悠悠,春归十二楼"之句,与《文苑英华》卷一百八十七所载完全吻合。诗中"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的工对,恰印证了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迈工律体,得杜牧之骨"的评语。
更令人唏嘘的是《杨柳枝词》的命运。此诗在宋代《万首唐人绝句》中原有八句,至清康熙年间编《全唐诗》时仅存四句。彭定求在编纂凡例中特别注明:"滕迈诗据内府藏本与《唐诗类苑》互校。"那遗失的后四句,或许正随着某册虫蛀的绢本,静静躺在某个藏书楼的角落。
当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考证,滕迈与元稹、白居易俱有唱和,其诗名在当时"非寂寂者"。然历史如大浪淘沙,今人只能从《全唐诗》卷末小传"滕迈,元和进士,官至吉州刺史"这十二个字,遥想当年那个在曲江宴上挥毫写就"最怜长陌长,与君马足遥"的翩翩少年。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