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公元818年
潘孟阳,唐代中期官员,礼部侍郎潘炎之子。以父荫入仕,登博学宏辞科,累迁殿中侍御史,后降为司议郎。元和初年,拜左司郎中,迁户部侍郎。宪宗命其巡江淮视察财赋,加盐铁转运副使,兼察东南镇政理。然其恃权多求,私受馈遗,回朝后因失职罢为大理卿。后历任华州刺史、左散骑常侍等职。元和十三年(818年)卒,赠兵部尚书。
青砖宫墙内传来新科进士唱名的清音时,潘孟阳正以右神武军录事参军的身份在长安城北衙当值。《旧唐书·潘孟阳传》载其"以父荫入仕"的起点,恰是唐代门荫制度最生动的注脚。其父潘炎曾任礼部侍郎,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三品以上官员子侄可获"斋郎"出身,这方象牙腰牌便成了他踏入仕途的第一块阶石。
然潘孟阳绝非仅靠祖荫的庸才。贞元年间,他在吏部铨选中以"判入高等"显名,《唐会要·制科举》详细记载其于德宗朝登"博学宏辞科"的经过:"试《朱丝绳赋》《冬日可爱诗》",此科号称"士林华选",白居易曾言"中第者不过十数人"。元稹在《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自注中提及制科艰难:"每岁策名者,二人而已。"潘孟阳能脱颖而出,足见其文采斐然。
御史台青砖黛瓦的官廨里,这位新晋殿中侍御史的獬豸冠格外醒目。《唐六典·御史台》规定此职"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权责甚重。韩愈《赠崔立之评事》诗云"殿中侍御史,分白方专城",正是其威严写照。然《册府元龟·宪官部》载潘孟阳"坐与宰相窦参善,出为司议郎",这背后实为德宗朝牛李党争的余波。陆贽《请罢窦参官状》中痛陈"树党专权"之害,而潘孟阳的贬谪,恰如《资治通鉴·唐纪五十》所记"坐交权势"的典型案例。
司议郎的青色官袍取代了御史的朱衣,东宫左春坊的案牍远比御史台清冷。《通典·职官十二》载此职"掌侍从规谏,启奏文书",虽仍为从六品上,实已远离权力中枢。观白居易《张籍可司议郎制》中"以尔精敏,俾参讽议"的任命词,可知此职多安置文学之士。潘孟阳在此任上整理《宪宗实录》的经历,反倒在《玉海·艺文》中留下"详实有体"的评语,这或许是他政治失意后意外的收获。
元和元年(806年)的春风尚未吹尽长安柳絮,潘孟阳便迎来了仕途的重要转折。《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夏四月戊申,以左司郎中潘孟阳为户部侍郎",这短短十七字的记载背后,却暗含着中唐政治风云的微妙轨迹。时任宰相杜佑在《授潘孟阳户部侍郎制》中称其"器能周用,识略兼通",这道保存在《文苑英华》卷三八六的制书,透露出这位财政能臣的擢升绝非偶然。
左司郎中作为尚书省要职,《唐六典》卷一谓其"掌副左丞,省署钞目,纠举宪章",潘孟阳在此任上展现出卓越的行政才能。据《册府元龟》卷四六九记载,他"明练章程,剖决如流",这种才干在宪宗初年整顿财政的背景下尤显珍贵。当时朝廷正推行"两税法"改革,《唐会要》卷八三载元和元年三月"令百司议钱货轻重",潘孟阳恰在此时迁转户部侍郎,可见其受命于财政改革的关键时刻。
值得注意的是,《新唐书·潘孟阳传》特别点明此次迁转"旋迁"的特征。考《资治通鉴》卷二三七,四月壬寅朔,戊申为初七日,而《旧唐书》卷一四八载其"转户部侍郎兼盐铁转运副使",这种职务叠加正是中唐使职差遣制的典型体现。白居易在《论行营状》中曾言"盐铁之利,积于藩镇",潘孟阳同时执掌国家财政与盐铁命脉,足见宪宗对其倚重之深。
在户部侍郎任上,潘孟阳的政绩颇受史家关注。《唐会要》卷五九记载他主持度支事务时"勾检精明,奸欺屏息",《册府元龟》卷五一〇更详述其改革漕运旧弊,"岁省漕钱二十万缗"。这些记载与李吉甫《元和国计簿》中"每岁赋入倚办止于东南"的财政困境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潘孟阳理财之能。元稹在《钱货议状》中感叹"钱重物轻,农人益困"的背景下,这位财政专家的工作更显艰巨。
元和元年(806年)春,江淮财赋之弊已积重难返,盐铁转运使李巽病笃,宪宗临朝未久,亟需整顿东南财源。时潘孟阳以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之衔,奉敕出使江淮,《旧唐书·宪宗纪》载其使命曰:"省财赋,察政理",实为帝国财政危局下的一着妙棋。
潘孟阳乘传车南下时,江淮诸道方镇犹存德宗以来跋扈之气。《唐会要》卷八十七记其行程"自扬子院巡至江西",沿途"察盐铁转运之积弊,问州县科配之重轻"。其巡省之细,竟至"核舟车之数,较仓廪之实",令地方官吏震悚。盐铁转运副使的新职更赋予他直接干预东南财赋之权,《册府元龟》称其"得专奏事,江淮震慑"。
然其察政之举颇受非议。《旧唐书·潘孟阳传》载其"颇纵侈费",李翱《李文公集》中《故东川节度使卢坦传》更记卢坦弹劾其"舟次扬州,广召伶人,纵酒过度"。杜牧《樊川文集》提及此事时亦云:"使者之过,不掩其功。"盖指其虽检核财赋有功,然行事张扬有失使臣体统。
最堪玩味者,乃其奏对东南镇政理之状。《资治通鉴》卷二三七载其返朝后"具言东南无虞",而《新唐书·食货志》则揭露"江淮大旱,民多流亡"。这种矛盾或如白居易《秦中吟》所讽"使者虽云来,不曾入村落",然《唐大诏令集》中宪宗褒奖诏书仍称其"周爰咨度,明见事机"。
此番巡省虽存争议,实为元和初年财政改革重要一环。《文献通考·国用考》指出:"孟阳所奏漕运利弊,后多为裴垍改革所本。"其兼察政理之举,更开元和二年(807年)李吉甫撰《元和国计簿》之先声。当潘孟阳的官船驶离扬州码头时,东南诸道刺史不会料到,这位带着乐工歌妓的钦差,竟为后来"元和中兴"的财政体系重构投下了第一块问路石。
元和二年春,江淮漕运使潘孟阳持节南巡,锦帆画鹢,仪仗煊赫。据《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孟阳为人和敏,善结权贵",此番奉诏宣慰东南,本为巡察漕运、赈济灾民,却因"所至丰宴游,招金钱"(《新唐书·潘孟阳传》)而渐生骄纵。
舟行汴河时,两岸州县官吏竞相献贿,《册府元龟·台省部·贪冒》记其"受所部馈遗及乞取财物",象牙簟、玳瑁盏、吴绫蜀锦堆积船舱。幕僚郑敬尝密谏曰:"使职当以清俭率下,今舟中器用华侈,恐非诏书本意。"孟阳竟笑答:"君子耻独为君子。"(《唐国史补》卷下),其恃宠而骄之态毕现。
及至扬州,盐铁转运使李锜特备金莲花炬相迎。《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三》详载:"锜厚赂中使及孟阳,求领盐铁转运使。"时值朝廷欲收藩镇财权,孟阳竟私许其请,归朝后"阴为锜请"(《旧唐书·李锜传》)。宰相杜佑察其隐情,密奏宪宗:"孟阳奉使无状,徒以宴费为事。"(《唐会要·御史台中》)
秋七月还朝,有司劾奏其罪。《全唐文》卷六十五载宪宗诏书:"前度支副使潘孟阳,轻怀嗜欲,罔顾纪纲...可大理卿。"原当重惩,然"以母老解职"(《新唐书·潘孟阳传》)得免。此案震动朝野,白居易《论潘孟阳等状》痛陈:"岂可移风扬波,长其贪冒!"终成元和初年整顿吏治之重要注脚。
贞元末年,潘孟阳以户部侍郎之职出为华州刺史。据《旧唐书·德宗纪》载:"(贞元二十一年正月)以户部侍郎潘孟阳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使。"此番外放,实与当时朝局变动相关。德宗晚年猜忌日甚,宰相李泌卒后,朝臣多有更迭,《新唐书·潘孟阳传》称其"坐与宰相窦参善,出为华州刺史",可见此次任命暗含政治倾轧。
华州地处京畿要冲,潼关更是长安屏障。潘孟阳到任后,整饬防务,安抚百姓,《册府元龟·牧守部》记其"为政宽简,人皆便之"。然其任期未久,永贞元年八月,宪宗即位,立即召其"入拜左散骑常侍"。《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明确记载:"(永贞元年八月)以华州刺史潘孟阳为左散骑常侍。"此乃宪宗清算永贞党人之际的关键人事安排,左散骑常侍虽为从三品散职,却可"掌规讽过失,侍从顾问"(《唐六典·门下省》),足见新君对其倚重。
《唐会要·省号下》载潘孟阳在散骑任上"数陈时政得失",尤以谏止宫中奢侈之风著称。其《谏宫中市买疏》云:"今中官市物,郡县传送,道路不绝,百姓愁叹",言辞切直,颇显风骨。韩愈《顺宗实录》亦记其与给事中刘伯刍等"迭宿阁下,每有疏奏,皆执正论",可见此番内调实使其得以施展政治抱负。然好景不长,元和初年又因故贬官,此是后话。
元和十三年(818年)冬,长安城朔风凛冽,尚书右丞潘孟阳病卒于私第。消息传入大明宫,宪宗皇帝特诏追赠兵部尚书,并遣使吊祭,朝野为之震动。《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十二月戊辰,以故尚书右丞潘孟阳赠兵部尚书",短短十五字诏令背后,暗涌着中唐政坛的诡谲风云。
潘孟阳之死恰逢淮西战事初定。据《册府元龟·帝王部·念功》记载,宪宗"以孟阳尝奉使镇抚,预画军谋",故行追赠之典。当年吴元济叛乱时,潘孟阳以宣慰使身份持节赴江淮,《新唐书》称其"驰传视淮西营垒",曾献"分兵断贼饷道"之策。李愬雪夜入蔡州后,朝廷论功行赏,潘孟阳虽已病笃,仍得"赐绢五百匹"(见《唐会要·功臣》),足见其筹谋之功。
这位出身河中的世家子,临终前却陷于清议非难。《资治通鉴》元和十三年条云:"孟阳颇以财贿闻,家富于财,外示简俭而内蓄伎乐。"白居易在《论左降独孤朗等状》中更直指其"交通节将,取受赃私"。然考《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潘孟阳历任吏部、司封、户部郎官,又曾以"明练典故"充翰林学士(《翰林院故事》),其才具实为时人所重。
追赠典礼依《大唐开元礼》而行,《唐六典·尚书兵部》载赠官仪制:"三品以上,赠以本司。"太常寺拟谥时或参酌其"理财富国"之功(《文苑英华》卷840载其判词),终定"赠兵部"而非生前所任民曹,暗合《荀子·礼论》"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之义。其墓志虽佚,然《全唐文》卷713收柳公权所撰神道碑残文,犹见"筹画帷幄,军国是经"八字评语。
当丧舆出延兴门时,送葬队伍中既有"持戟护丧"的兵部吏卒(《通典·凶礼》),亦有江淮进奏院献的"刍灵明器"(《唐语林·补遗》)。这矛盾景象恰似《贞观政要》所言:"人之善恶,未必彻底",而朝廷赠官之典,终究为这位功过交织的理财能臣,画上了合乎礼法的句点。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