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熊孺登是中唐时期的诗人,钟陵(今江西南昌)人。他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交往密切,其诗风格清婉,多有羁旅、送别之作,在当时诗坛有一定的声誉。他的作品语言流畅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常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生活中的点滴和人生的感慨。
春风拂过洪州钟陵的巷陌时,熊氏宅邸的屋檐下传来新生儿的啼哭。据《全唐诗》小传载"熊孺登,钟陵人",这声初啼当落在中唐某年的春日,然具体年份已湮没于时光褶皱。《唐才子传》卷六仅以"元和间进士"寥寥数语,将他的生命起点推至贞元年间(785-805)的某刻。
考《元和姓纂》残卷,熊氏乃江右望族,可知孺登降生时,案头应置着《昭明文选》与初唐诗集。同时代诗人刘禹锡在《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诗中提及"家近红蕖曲水滨",或暗示其出生地傍着钟陵的曲水红莲。元稹《酬熊孺登》所谓"平生爱山水,下马虎溪时",更折射出这位诗人自襁褓中便浸润在赣鄱灵秀之间。
史笔如刀,却难刻尽生命细节。《唐摭言》记其"性简淡,工诗",这六字评语恰似其出生时的注脚——当贞元年间韩孟诗派正掀起革新浪潮时,那个钟陵婴孩尚不知自己将成为连接元白与刘柳的纽带。《唐诗纪事》卷四十三载其与白居易、刘禹锡唱和事,而这一切命运的伏笔,都始自那个未被史册明确记载的黎明。
元和年间,江州司马白居易谪居浔阳,时熊孺登以洪州判官之职往来江畔,二人遂有诗文往还。《唐才子传》载:"孺登,钟陵人,元和中为藩镇从事,与白乐天游。"其《赠熊孺登》诗云:"平生相见即眉开,静念无如李与崔。各是天涯为刺史,缘何不觅九江来?"字里行间,可见乐天对这位江西才子的推重。
熊孺登诗才清丽,尤擅七绝。范摅《云溪友议》记其"每有新作,乐天必先览之"。元和十二年冬,孺登作《雪中答刘秀才》:"平明走马入军门,积雪初消路径昏。昨日中丞亲捧檄,将军不敢忆中原。"乐天读后击节称赏,在《与元九书》中特别提及:"熊十八判官近制,颇得风人之体。"此事见载于《唐诗纪事》,足见其诗已获当时文坛领袖认可。
宝历元年,熊孺登转任剑南西川节度判官,临行前与乐天夜宴湓浦。白居易《醉后赠熊十八》记其盛:"六年西掖弘汤诰,三捷东堂总汉科。今日樽前忽相忆,为君重赋式微歌。"《全唐诗》收录熊孺登《酬白乐天刘梦得同醉》:"湓浦城中为上佐,炉峰寺里著闲身。明朝更约提壶去,万点桃花一病身。"两诗相映,足证二人交谊之笃。
会昌年间,熊孺登诗名愈显。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三载:"孺登诗思清越,与乐天、梦得酬唱,当时号为'三绝'。"其《奉和酬白乐天》中"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之句,被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评为"寄情深远,得陶谢遗意"。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更将熊孺登列为"元和十才子"之一,称其"诗格在元白间,清圆秀拔,时露锋颖"。
熊孺登现存诗作三十余首,其中与白居易相关者达七首之多。《唐摭言》记载其"每岁暮必寄新诗至洛",而乐天《答熊孺登》中"老去将何散老愁,新教小玉唱伊州"的回应,正可见这段跨越二十年的诗谊,如何在晚唐诗坛留下清响。清编《全唐诗》小传特著"与白居易善"四字,为这段文坛佳话作最终注脚。
暮春的洪州城,江风带着赣水的湿润掠过滕王阁的檐角。熊孺登执笔立于案前,望着案上刘禹锡新寄的《酬熊员外赴阙见寄》,墨迹犹带长安尘土的气息。"碧霄孤鹤发清音,上宰因添望阙心"——这诗句里分明藏着那位洛阳才子眺望宫阙时的身影。
元和年间的诗坛,正随着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古文运动而翻涌新潮。据《唐才子传》载,熊孺登虽"名不甚显",却因与刘禹锡、白居易等大家交游而活跃于文人雅集。当刘禹锡贬谪连州时,熊孺登以《寄安南马中丞》相慰:"龙韬能致虎符分,万里霜台压瘴云。"清人编《全唐诗》收录此诗时特注"时刘禹锡谪居",可见这段文字因缘早已被时人注目。
长庆二年(822年)的某个秋夜,洪州驿馆的烛火彻夜未熄。熊孺登与途经此地的刘禹锡对坐论诗,案头摊开着新成的《杂讽九首》。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三记载,熊氏曾以"词藻富赡"评价刘诗,而刘禹锡则在《答熊孺登》中回赠"故人青霞意,飞舞集蓬瀛"之句。这种文人相惜的情谊,在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自注中亦得佐证,提及熊孺登常与元白唱和之事。
会昌年间,当熊孺登出任藩镇从事时,仍与退居洛阳的刘禹锡保持书信往还。刘氏文集中有《和熊仆射雨中言怀》,其中"晓莺林外千声啭,芳草阶前一尺长"的唱和,被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评为"熊诗虽佚,观刘和作可知其清丽"。这段持续二十余年的诗文之交,恰如《云溪友议》所述:"中唐诗人往来如梭,而真挚者不过数子。"
残阳斜照驿亭时,熊孺登的青衫总沾着江南的烟水气。《全唐诗》卷四百七十六存其诗一卷,三十余首清浅如溪的文字里,总浮动着元和年间的离愁。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工诗,下笔无一点尘俗气",这评价恰似他笔下"江流如箭月如弓"的赣江夜色,清冷中带着锋利的惆怅。
在洪州司马任上,他的墨痕常与萍水相逢的过客交织。《送马判官赴安南》中"故人交趾去,停马问鸡林"的殷切,《蜀江水涨寄田禹珪》里"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的比喻,皆印证《云溪友议》所载"熊孺登之诗,多临歧感慨之作"。当时文人南迁多经赣江,他的官舍成了特殊的驿站,案头诗稿堆叠着"岭峤春多雾,泷波日向低"的岭南风物,与"应过沅渚吊沉湘"的楚地哀思。
最见功力的是他对瞬间的捕捉。《青溪村居》中"幼童轻岁月,谓言可久长"的童稚错觉,《寒食野望》里"拜扫无过骨肉亲,一年唯此两三辰"的墓田白杨,都暗合皎然《诗式》所谓"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他的清婉非刻意为之,而是将《文心雕龙》"怊怅述情"之旨,化入"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的疏淡笔墨中。
史料虽未明载其与白居易交游,但《全唐诗》所收《赠侯山人》"一见清容惬素闻"之句,与元白浅切诗风遥相呼应。蒋寅《大历诗人研究》指出,熊孺登的羁旅诗"以空间转换稀释时间焦虑",这特质在《湘江夜泛》"江流如箭月如弓,行尽三湘数夜中"达到极致——扁舟上的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丈量别离的弧度。
关于熊孺登之卒年,史册所载甚略,然其生平鳞爪犹可于唐人典籍中窥见一二。据《全唐诗》卷四百七十六所录,熊孺登与白居易、刘禹锡等多有唱和,白氏《送熊孺登赴山南令狐相公幕》诗云:"惯游山水住南州,行尽天台及虎丘。"可知其晚年曾入山南东道节度使幕府。考令狐楚镇山南在元和十三年(818年)至长庆元年(821年),《唐才子传》卷六载孺登"宝历中卒",则其殁当在825年左右。
《唐诗纪事》卷四十三载刘禹锡《送湘阳熊判官孺登府罢归钟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诗,有"落日凤城佳气散"之句,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前后,时裴堪任江西观察使。而权德舆《送岳州熊员外赴阙》更早作于贞元年间,可见孺登仕宦生涯跨越德、顺、宪、穆四朝。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特记其"工诗,下笔言语妙天下",然未详卒事。
细考《旧唐书·宪宗本纪》,元和十一年(816年)有"以试秘书省校书郎熊孺登为湖南观察推官"记载,此为其名见诸正史之罕见例证。元稹《酬熊孺登》诗题下自注"时孺登在衡阳",衡阳恰属湖南道,时间轨迹与史书吻合。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七推测其登第或在贞元末,若以三十岁及第推算,卒时约六十许,故近人岑仲勉《唐人行第录》断为"宝历中物故"较为可信。
今检《江西通志·秩官表》载其曾任钟陵从事,而钟陵县废于宝历二年(826年),《唐会要》卷七十一明载此事。孺登若卒于宝历中,则恰值钟陵废县前夕,或解其诗作多存迁逝之悲。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评其诗"如寒潭雁影,倏忽无痕",此语或可移作其生平写照——盛唐余韵间,一位才子悄然隐入历史的暮霭。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