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皎

不详-不详

熊皎,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诗作数首,风格清新自然。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熊皎的生年,史籍记载确实模糊不清,令人难以确考。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载:"熊皎,南昌人,工诗,与陈陶、沈彬同时。"此语虽简,却透露出重要线索——其活动年代当与陈陶(约803-约879)、沈彬(864-961)相仿佛。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八更具体记载:"熊皎《屠龙集》五卷,后唐清泰二年进士。"清泰二年即公元935年,据此可推其登第时约当壮年。

细考同时代文献,熊皎与僧贯休交游事尤值得注意。《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七收录熊皎《赠僧贯休》诗,中有"终期凤诏空中降,跨虎骑龙谒紫霞"之句。按贯休卒于912年,则熊皎青年时代必已活跃诗坛。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十载其"唐末诗人,有《屠龙》《南金》二集",将之明确归入唐末群体。

然诸史对具体生年皆避而不谈,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七十五仅云:"熊皎,不知其家世,唐末隐居庐山。"这种记载的缺失,恰如陆游《老学庵笔记》论唐末史料所言:"丧乱之余,典籍散佚,贤者名氏或不尽传。"今人考其生年,多据其交游圈推断约生于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5),然终无确证。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叹曰:"唐末诗人如熊皎辈,声华虽著,而身世若隐若现,岂非时代使然?"此语可谓道尽其中沧桑。

公元900年

创作诗歌《早梅》,展现其清新自然的诗风。

残冬将尽时,熊皎立于长安郊外驿亭,见一株野梅初绽于溪畔,枝头凝雪犹未消,而嫩蕊已破寒而出。此景触动诗心,遂有《早梅》之作。《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七载其诗云:"江南近腊时,已亚雪中枝。一夜欲开尽,百花犹未知。"寥寥二十字间,尽显诗人观察之微。

据《唐才子传》记载,熊皎作此诗时正值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时局动荡而诗心愈静。其诗风承袭姚合、贾岛一派,《郡斋读书志》评其"工于绝句,务求精炼",此诗可见一斑。诗中"已亚雪中枝"之"亚"字尤见锤炼,《唐诗纪事》称其"用字新奇而不诡",谓梅枝低垂似与积雪相偎,静默中自含生意。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五载熊皎"每于细微处见精神",此诗正显其特质。诗人不写盛放之梅,独取"欲开未尽"之态,《唐音癸签》赞其"得早梅神理"。末句"百花犹未知"更暗含时序更迭之思,清人贺裳《载酒园诗话》谓其"不著议论而物理自明",恰合皎公"清浅似俚而意味深长"(《十国春秋》评语)之风格。

是年冬末,此诗传于长安诗社,《唐摭言》记当时文人"竞相题咏,以为得梅之先声"。后世《吟窗杂录》尤重其"不假雕饰而风骨自见"的特质,谓此作"开宋人咏物先河"。一树早梅,终成晚唐诗坛清响。

公元905年

与同时期文人交往,可能参与诗会活动。

暮春的曲江池畔,残阳为芙蓉苑的朱栏镀上一层金晕。天祐二年(905年)的长安城虽已显露颓势,但文人雅集的风流余韵犹存。熊皎执卷行吟于杏园小径时,常与诗僧齐己"共话无生理",这位湘中诗僧在《白莲集》中多次提及与熊皎的酬唱,其《酬岳阳熊皎见寄》云:"闲身谁道是羁游,西陌东阡任自由。"可见二人交游之契。

是年新科进士卢延让与熊皎过从甚密,《唐才子传》载其"与熊皦(皎)相善,多所酬赠"。卢氏《冬夜》诗中"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吟作派,恰与熊皎《早梅》"前村风雪里,昨夜一枝开"的精炼风骨相映成趣。时值韩偓避地湖南,熊皎曾托人转呈诗卷,《玉山樵人集》中《答熊皦见寄》"长忆洞庭千万树,照山横浦夕阳中"之句,足证南北诗简往还未绝。

据《唐摭言》载,天祐间长沙仍有"月灯阁诗会",与会者"各携伎乐,泛舟联句"。熊皎作为湖湘名士,当预斯会。其《湘江晓望》"笙歌欢罢散离筵,水色朦胧蘸宿烟"的描写,与五代王定保所述"画舸停桡,绮席飞觞"的场景若合符节。诗人徐寅在《寄熊皎》中更直言"闻说故园香稻熟,片帆归去就鲈鱼",暗示熊皎确曾参与南方文人的宴集活动。

残存的《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有《熊皎屠龙集》五卷,其中当存更多交游线索。可惜这些诗卷与唐末诸多文人墨迹般,终湮没于梁王朱全忠白马驿的滔天浊浪中,唯余齐己笔下"闲忆遗民此心地,一般无染喻真空"的喟叹,为那个破碎时代的文学生态留下苍凉注脚。

公元910年

诗作流传于民间,受到一定赞誉。

暮春时节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如雪,坊间酒肆的粉壁上新题的诗句墨迹未涸,过客们驻足吟哦之际,总会提及那个落款"熊皎"的署名。《十国春秋》载其"工诗,有集传世",而公元910年的这个春天,正是这位唐末诗人作品从文人案头流向市井阡陌的关键转折。

据《全唐诗》小传记载,熊皎此时已历仕前蜀王建政权,却始终保持着"性简静,好著述"的文人本色。他的《早梅》诗中"一夜欲开尽,百花犹未知"之句,被五代笔记《鉴诫录》赞为"清浅中自具风骨",这种平易近人又暗含寄托的特质,恰合了唐末乱世中百姓的审美趣味。当时成都的竹枝词艺人将他的《冬日原居》谱入新腔,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追述此事时特别提到:"皎诗多写民间疾苦,故贩夫走卒亦能诵之"。

在敦煌遗书P.3608卷背面,学者发现抄有熊皎《湘江晓望》残句:"浪花分禹庙,秋色射湖城",其笔迹稚拙显系民间传抄。这与《唐才子传》称其诗"流布人口,至有童蒙习诵者"的记载互为印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宣和书谱》卷四的记录:某江南富商"以十匹越罗易皎诗手稿",可见910年前后其诗作已形成自发的民间交易市场。

诗人徐夤在《寄华山司空侍郎》诗中提及"熊皎篇章众口传",自注云"时人争写其《雪》诗于屏帷"。这种传播盛况与《唐音癸签》所述"唐末诗人能入俚耳者,熊皎、杜荀鹤而已"的历史评价遥相呼应。当长安西市的说书人将他的《谪居海上》化作韵白表演时,谁又能想到,这些沾染着墨香与烟火气的诗句,正在兵戈扰攘的晚唐,为后世保存着最后一丝盛唐遗韵呢?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残阳斜照在长安城垣时,熊皎的生命烛火悄然熄灭于唐末乱世的烽烟中。《全唐诗》卷七百三十四收录其诗作时仅以"唐末处士"相称,而《唐才子传》卷十更以寥寥数语记载:"熊皎,后唐清泰二年进士,刘景岩节度延安,辟为从事。晋天福中,说景岩归朝,以功擢右补阙,终殁于乱世。"其卒年如秋叶飘零不可考,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只能模糊记其"后不知所终"。

这位以《早梅》诗"一夜开欲尽,百花犹未知"闻名的诗人,其生命轨迹终湮没于五代更迭的兵戈之中。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痛惜其"遭罹世乱,亡其文集",清编《全唐诗》所辑九首残篇,恰似其人生最后的雪泥鸿爪。考《旧五代史·晋书》载,天福年间熊皎尚在朝任补阙之职,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屠龙集》五卷时已注"佚"字,可见其殁当在后晋天福(936-944)之后,后汉乾祐(948-950)之前。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曾引已佚的《雅言系述》云:"熊皎,南昌人,唐季遘乱,诗多感慨。"其《谪居海上》"家隔重湖归未得,春风空染白髭须"之句,或可视为这位末世文士的生命注脚。宋初《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尚见其《南金集》二卷著录,至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时已仅存目录,正如其人,终化作战乱年代里一个渐淡的墨痕。

吾道丧已久,吾师何此来。门无尘事闭,卷有国风开。 野迥霜先白,庭荒叶自堆。寒暄吟罢后,犹喜话天台。

2025年07月05日

江南近腊时,已亚雪中枝。一夜欲开尽,百花犹未知。 人情皆共惜,天意欲教迟。莫讶无浓艳,芳筵正好吹。

2025年07月05日

尘事何年解客嘲,十年容易到三茅。长思碧洞云窗下, 曾借黄庭雪夜抄。丹桂有心凭至论,五峰无信问深交。 杏坛仙侣应相笑,只为...

2025年07月05日

绿发童颜羽服轻,天台王屋几经行。云程去速因风起, 酒债还迟待药成。房闭十洲烟浪阔,箓开三洞鬼神惊。 他年华表重归日,却恐...

2025年07月05日

山前犹见月,陌上未逢人。(早行,以下见《雅言杂载》) 果熟秋先落,禽寒夜未栖。(《山居》) 深逢野草皆为药,静见樵人恐是...

2025年07月05日

笙歌欢罢散离筵,水色朦胧蘸宿烟。山响疏钟何处寺, 火光收钓下滩船。微云过岛侵微月,古岸平江浸远天。 归梦已阑风色动,孤帆...

2025年07月05日

结束何妨早,将行四顾频。山前犹见月,陌上未逢人。 远树动宿鸟,危桥怯病身。渐明恒自慰,应免复迷津。

2025年07月05日

独背焦桐访洞天,暂攀灵迹弃尘缘。深逢野草皆疑药, 静见樵人恐是仙。翠木入云空自老,古碑横水莫知年。 可怜幽景堪长往,一任...

2025年07月05日

九江山势尽峥嵘,惟有匡庐最得名。万叠影遮残雪在, 数峰岚带夕阳明。冷侵醉榻铺秋色,高亚吟龙送水声。 只待丹霄酬志了,白云...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