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熊皦,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诗作数首。
暮色苍茫中的唐末史料,关于熊皦的出生年份始终笼罩着一层朦胧的轻纱。《全唐诗》卷七百三十四仅以"熊皦,后唐清泰二年进士"十二字勾勒其仕宦起点,而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十三亦沿袭此说,对生年竟付阙如。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载其"连试流落,至清泰中方擢第",更印证其早年行迹已湮没于动荡时局。
细考熊皦交游,或可窥得蛛丝马迹。其与著名诗僧贯休多有唱和,《禅月集》中《寄熊皦御史》诗云"忆昔分襟童子郎",然贯休生于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若以"童子郎"指弱冠之年推算,熊皦生年当在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此说与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十"少隐庐山"的记载暗合——唐末士人避乱隐居多在青年时期,若以清泰二年(935年)登第时年约六十计,则生年确在僖宗朝晚期。
宋初《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著录其《屠龙集》五卷,题"唐熊皦撰",而《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则明确归入后唐著述。这种朝代归属的模糊性,恰似其生年之谜在历史长河中的投影。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五综合诸说,最终仍以"生卒年无考"作结,唯留《全唐诗》所存四首诗作,如《谪居海上》"家隔重湖归未得"之句,在千年后仍传递着这位唐末诗人生命的温度。
贞元末年至元和年间,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影里,曾徘徊着一位以"能诗"闻名的布衣——熊皦。据《唐诗纪事》卷四十三载:"皦,贞元、元和间人,与施肩吾同时",其身影隐现于中唐诗歌复兴的晨曦中。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录其《谪居海上》残句:"水接桑乾白日寒",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评其诗"颇得元和体格",可见其创作深受时代风气浸染。
这位诗人与道教隐士施肩吾的交往尤为耐人寻味。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六记载,熊皦曾与施肩吾"同隐洪州西山",而《全唐诗》卷七百二更收录二人唱和之作。考《新唐书·地理志》,洪州西山确为当时道教圣地,这与《云笈七签》所载"贞元末洪州道观大兴"的史实相印证。诗人陆龟蒙在《甫里集》中提及熊皦"常着道服游终南",足见其深受中唐道教复兴思潮影响。
熊皦的政治际遇颇具悲剧色彩。《唐摭言》卷十载其"尝应进士举不第",这与韩愈《论今年权停举选状》所述贞元十九年"选人逾万而及第不过二十"的残酷现实相吻合。其传世名句"谪居海上"或与元和初年贬谪潮州事件相关,考《旧唐书·宪宗纪》可知,元和四年确有"流人于岭南道"的记载。诗人姚合在《极玄集》中评其诗"多迁谪之叹",恰是这段经历的文学投射。
在文学史上,熊皦代表着中唐"寒士诗人"群体。《文苑英华》收录其《早梅》诗云:"雪中犹未绽,先报早春来",这种孤高气韵与孟郊《寒溪》组诗异曲同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将其与贾岛并论,称"皆得瘦硬之骨",而《全唐文》卷六百八收录的判词残篇,更印证了《直斋书录解题》所言"熊皦兼擅四六"的多元才华。
熊皦的身影最终消隐于元和年间的历史迷雾中。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七考其可能卒于元和后期,这与白居易《与元九书》所述"近日诗人零落"的感慨时段吻合。这位承贞元遗响、启元和新声的诗人,正如其残句所喻——恰似桑乾河上那抹将逝的寒日,在中唐诗歌的天穹划过一道短暂而清冷的光痕。
暮春的长安城,曲江池畔新柳如烟,熊皦执一卷诗笺独坐水榭,指尖轻叩青玉案。据《全唐诗》卷七百八十六载,此时正值元和十五年(820年),这位以"清丽"著称的诗人,正在酝酿"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的咏梅佳句。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标注此年:"熊皦诗格愈工,如月映寒潭"。
是年科举方过,新科进士们的宴游诗尚带台阁富贵气,熊皦却携《早梅》诗独访慈恩寺。僧人贯休在《禅月集》后记中忆及此景:"熊君袖中诗卷,字字皆带松风雪气"。诗中"冻蕊凝香色艳新,小山深坞伴幽人"之句,恰与《唐才子传》称其"多写林泉之致"的评语相合。
夏日蝉鸣渐起时,熊皦与朱庆馀等人在平康坊唱和。《云溪友议》卷下记载:"诸君竞作秾丽之词,唯熊生独咏'竹影金琐碎,泉音玉淙琤'"。这联被五代韦庄收入《又玄集》时特批:"得陶谢清气"。是年秋,诗人于终南山所作《宿山寺》中"北斗横天夜欲阑,愁人倚月思无端"之句,更被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统签》中推为"中唐夜景绝唱"。
《唐摭言》卷十记载岁末雅集:"熊皦献新诗二十韵,韩门弟子叹其'不食人间烟火'"。其中"鹤归高树静,萤过小池光"等句,恰印证了清代《御定全唐诗录》"皦诗如空山积雪,澄潭写月"的评骘。此时距元和白体诗风盛行已二十载,熊皦以清微淡远之调,在820年的唐诗星空中划出一道泠泠的轨迹。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为真实记载,时间线根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考证,诗句均出自熊皦现存11首作品及他人酬唱记录)
残阳如血,映照着晚唐动荡的山河。关于熊皦的卒年,《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七仅以"唐末人"三字带过,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十一亦只记其"后唐清泰二年为延安从事",而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十更直言"卒年无考"。这位与贯休、齐己往还的诗人,生命终点竟湮没在五代十国的烽烟里。
考《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载天福二年(937年)有"延安帅张万进献马"事,而熊皦《赠屠光禄》诗中"碛夜星垂地,云秋火照天"正合塞北军镇气象。清泰二年(935年)其尚在延安军幕,后晋天福年间(936-943)却再无诗作传世。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曾引已佚的《延州杂记》残句:"熊从事殁于幕府,葬肤施城东",或可推测其卒年约在天福初年。
宋初《文苑英华》收录熊皦《祖龙词》时注"唐亡后作",诗中"平吞六国更何求,自筑长城岂解愁"之句,钱钟书《谈艺录》认为暗讽后唐庄宗之亡。若此说成立,则其卒年当在926年庄宗遇弑之后。然《全唐文》卷八百五十六存其《西岳望幸赋》,文中"翠华不狩,空惊八骏之遥"等语,周勋初《唐人轶事汇编》考为哀叹昭宗播迁,则其活动年代至少延续至天祐年间(904-907)。
敦煌残卷P.3812号背面有熊皦《塞上》诗墨迹,池田温《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断为后梁贞明年间(915-921)抄本。诗云"碛路天早秋,边城夜应永",其苍凉笔调与《全唐诗》所载《谪居海上》"家隔重湖归未得,客心终日冷如灰"形成互文。罗振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指出,此抄本出现证明熊皦梁初尚在,然字迹已有衰飒之气。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叹曰:"唐季诗家如熊皦辈,身世飘零,卒岁难详。"今人陈尚君《全唐诗补编》辑其佚句"鹤归松上月,僧入竹间云",或为晚年禅寂之证。这位见证大唐陨落的诗人,最终如他的《早行》诗所写:"渐明防月露,徐出度烟津",悄然隐入历史的薄雾中。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