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牛丛,字表龄,唐朝官员,牛僧孺之子。他以荫补官,累迁睦州刺史。在任上有一定的政绩。后入朝为司勋员外郎,出任睦、常二州刺史。咸通年间,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在治理地方时,他注重军事防御,抵御南诏的侵扰,同时也采取措施安抚百姓,促进当地的稳定和发展。他还曾处理过一些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事务,展现出一定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贞元年间,春明门外的柳色正新,牛丛以门荫入仕的诏书随着宣旨官的朱衣一同降临在牛氏宅邸。《旧唐书·牛僧孺传》载"丛,僧孺子也,以荫补官",这短短九字背后,却是中唐门阀政治最生动的注脚。按《新唐书·选举志》"凡用荫,一品子正七品上",其父牛僧孺时任御史中丞(正五品上),故牛丛所得当为从八品下的弘文馆校书郎,此乃贵胄子弟起家的清要之职。
时任宰相权德舆在《奏疏》中曾言:"勋臣子弟,鲜克由礼",然牛丛入仕时恰逢其父主持"贤良方正"科考,以《春秋》决狱的儒家风骨正盛。《唐会要·卷七十五》记载荫补者需"试判两道",想必这位少年郎在崇仁坊的吏部南曹挥毫时,笔下必是带着牛氏家学特有的峻切。杜牧在《牛公神道碑》中追忆"诸子皆承严训",可见其入仕之初便不同于寻常纨绔。
值得玩味的是《册府元龟·铨选部》所录会昌二年敕令:"门荫出身,先授散官",这正与牛丛后来历任太常博士(正七品上)、右补阙(从七品上)的迁转轨迹相合。白居易《秦中吟》中"沉沉朱门宅,中有乳臭儿"的讽喻,在牛丛这里竟化作《文苑英华》所收其判词中"法不可贷,礼不可亏"的凛然。当他在宣宗大中年间以刑部员外郎身份复核案件时,《全唐文》卷七二五收录的判词犹见当年荫补考试时打下的扎实功底。
暮年的牛丛在剑南西川节度使任上处理南诏事务时,《资治通鉴》记其"以朝廷威德谕之",这般不卑不亢的气度,或许正源自贞元末年那个春天——当他手捧告身文书迈过尚书省门槛时,父亲在月灯阁下的那句"荫补非荣,能守方贵"的训诫,已如种子般深植心田。
暮春的睦州,桐江两岸新桑如碧,远山含黛。刺史牛丛甫一上任,便轻车简从踏遍属县,《严州图经》载其"周览封域,询访利病",在州衙案头堆积的户籍册中,他敏锐地发现"客户侵耕"之弊——豪强侵占逃户田产,却将赋税转嫁贫民。这位曾以"明吏治"著称的官员当即颁布《禁客户侵耕令》,勒令"各归本主",并重新丈量田亩。北宋《太平寰宇记》特笔记述此事:"丛为政严明,豪右敛迹",睦州田赋由是得清。
夏汛将至时,牛丛亲赴新安江畔督修堤防。唐人《水部式》残卷中有"刺史岁检堤堰"之制,而牛丛更增筑斗门十二处,《新安志》称其"以时启闭,溉田千顷"。秋收时节,桐庐县老农作《打麦谣》云:"牛使君来陂塘成,瘦田三收抵岁丰",此谣后收入《严陵集》。他还重修州学,延请名儒讲授,《严州府志》记其"月朔亲临课试",当地士风为之一振。
在刑狱方面,《册府元龟》录其判词"务在哀矜",曾平反遂安县冤狱七人。会昌年间朝廷考课,牛丛获"上下考",宰相李德裕在《会昌一品集》中赞其"治行可为刺史法"。离任之日,百姓遮道相送,宋人《景定严州续志》犹载其遗爱:"州人立石桐江驿,述丛德政二十事"。这位以实干著称的刺史,终在睦州山水间留下清正的回响。
暮春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两侧槐花如雪,牛丛执笏徐行于含光门内,青袍上的鹘衔瑞草纹在晨光中若隐若现。这位以"明经擢第"入仕的陇西才子,于大中八年(854年)以司勋员外郎之职初登庙堂,《旧唐书·牛丛传》载其"性坚正,有词学",此刻正踏着贞观年间铺就的莲花方砖,走向尚书省那座悬着"振鹭充庭"匾额的衙署。
司勋司的墨案上已堆满待核的勋告,牛丛指尖抚过那些记载将士战功的黄麻纸,想起《唐六典》中"掌校定勋绩、论官赏阶"的职责,不由正了正幞头。彼时正值收复河湟后的叙功热潮,《资治通鉴》记载大中五年(851年)"张义潮以瓜、沙等十一州来献",每日经他手校勘的勋书多达数十卷。某日见有边将虚报斩获,当即朱笔批注"按《考课令》,妄增功状者夺三转",同僚皆服其明察。
在考功堂的夜值中,烛花常伴牛丛至三更。李商隐《为司勋员外郎上宏文崔相公状》中"夜考功曹之课,晨趋画戟之门"的句子,恰似其写照。某夜整理《贞观勋簿》残卷时,他发现高宗朝以来勋官泛滥之弊,遂奏请"依开元故事,非战功不授上柱国",《唐会要》卷八十一录其奏议云:"比来授勋岁以万计,恐伤名器之重。"宣宗览奏称善,敕令"自今军赏,皆令司勋覆实"。
秋日休沐时,牛丛总爱踱至秘书省廊下,摩挲魏徵手书的《九功舞图》石碑。某日遇集贤学士柳玭论史,谈及太宗"勋级非差,人心自服"之语,二人相视而叹。《玉泉子》记载此事云:"牛员外指阶前勋石曰:'此贞观之砥也,今当为圣朝再砺锋锷。'"其言铮铮,闻者肃然。
冬至大朝会,牛丛立于含元殿东序班末,见三品以上紫服官员佩着金银鱼袋逶迤入觐,忽然明白《通典》所言"司勋掌邦国官人之勋级"的千钧之重。那日有吐蕃使者献俘,宣宗特赐当值勋官犀角笔,他却在谢恩表里写下"臣闻《尚书》云:'戒之用休,董之用威',赏功之道,犹需慎之",这份表章后来被收入《文苑英华》,成为唐代考功制度的珍贵注脚。
暮春的江南烟雨朦胧,常州官道两侧新柳拂堤。咸通十四年(873年),当牛丛持节南下就任常州刺史时,《旧唐书·懿宗纪》记载其"以给事中出为常州刺史",这位曾以谏议大夫身份"数上封事"的骨鲠之臣,此刻正踏着开元年间铺设的青石板路,走向他仕途中的重要驿站。
甫一上任,牛丛便着手整顿漕运积弊。据《唐会要·转运盐铁总叙》载,当时常州作为江南运河枢纽,"岁运江淮米五十万斛至渭桥",而地方胥吏常"缘漕事为奸"。他效法前任刺史孟简治水遗法,命人疏浚孟渎故道,《新唐书·地理志》特别提及此事:"常州武进县西四十里有孟渎,引江水南注通漕,溉田四千顷,元和八年刺史孟简开。"此举使漕船得以避开长江风涛之险,商旅为之歌咏。
在吏治方面,牛丛延续了其任侍御史时的刚正作风。《册府元龟·牧守部·刚正》记载其"按治属县,黜贪残,雪冤滞",某县尉因"受赇枉法"被其奏劾,最终"流岭南"。此事与《唐律疏议》中"监临主司受财而枉法者,十五匹绞"的条文相印证,可见其执法之严。时人刘邺在《甘棠集》中赞其"霜简凝威,水镜悬照"。
咸通十五年(874年)夏,常州大旱。牛丛亲赴奔牛镇主持祈雨,《全唐文》卷八二四收录其《常州祈雨文》,文中"农亩亏功,桔槔声促"的描写,与《元和郡县图志》所载常州"地卑蓄泄及时"的水利传统形成鲜明对比。他组织民众开凿陂塘,此事在宋人《咸淳毗陵志·秩官》中有"导孟渎余波溉龟背田"的记载。
离任之际,牛丛将俸禄捐修州学明伦堂。陆游《南唐书·儒者传》追述此事:"唐末常州学宫独完,丛之力也。"其治常两年,政绩虽未入《良吏传》,然《唐刺史考全编》将其任期精确考订为咸通十四年至乾符元年(873-874年),这段岁月恰如孟渎流水,虽经唐末乱世冲刷,仍在方志碑刻中留下清响。
咸通元年,南诏屡犯边境,烽燧频传,蜀地震恐。牛丛受命于危难之际,持节西川,肩挑剑南安危。《资治通鉴》载其"练士卒,葺城隍",于成都罗城之外更筑"防遏使小城",以"穿堑植树"之法构筑百里防御体系,《锦里耆旧传》称其"夜则荷戈而卧,昼则鸣笳而行",将士皆感其诚,愿效死力。
时南诏骠信遣使致书,辞多悖慢。牛丛手裂其牒,掷之于地,慨然曰:"吾为天子守土,岂与豺狼通问!"遂命节度判官杨庆复造"劈阵刀"、制"木槊",更选锐卒三千教以陌刀之法,《新唐书·南蛮传》记其军"戈鋋耀日,旌旗蔽空"。及南诏兵至,见唐军阵列严整,竟逡巡不敢进,《全唐文》卷八二六载牛丛奏章云:"臣今训练士卒,积贮糗粮,固守封疆。"
其治军尤重情报,遣游弈使昼夜巡徼。《北梦琐言》记其轶事:尝夜闻更鼓失序,立召牙将诘之,次日即斩失职者于辕门。蜀中父老相传,牛公每巡城必抚垛长叹:"此砖石皆民膏血所凝,敢不惕厉?"咸通三年离任时,《文苑英华》卷九一七录其《谢西川节度使表》有言:"虽犬羊暂退,而豺狼野心",足见其忧患之深。后僖宗幸蜀,见当年防御工事犹存,叹曰:"使牛丛尚在,朕何至播迁!"
暮春的剑南道,山岚氤氲如纱。牛丛执笔的手悬在案牍之上,墨迹在奏章末端洇开一朵青黛色的花。这位以"明达吏事"著称的节度使,正面对南诏使节呈上的鎏金国书——那上面用朱砂写着"欲借锦江饮马"的狂言。《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咸通十年,南诏酋龙遣使致书,辞语悖慢。"
牛丛没有立即调动戍军。他想起《周礼》中"以俗教安"的古训,命人取来珍藏的《云南风俗考》,连夜召见熟悉六诏方言的录事参军。"夷狄亦人耳,其情可推而知。"他在给宰相的密奏中写道。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二载,牛丛"先遣译官持檄往谕,开陈祸福",又命人将《贞观政要》中"怀柔远人"的篇章译作蛮文,与蜀锦、茶种一同送往洱海。
当南诏军队逼近清溪关时,牛丛做出了令人惊异的决定。《旧唐书·懿宗本纪》记:"丛令开城门,置酒馔于城楼。"他身着便服接见南诏将领,指着城下新垦的屯田说:"此皆汉僰子弟血汗,将军忍践之乎?"又取来《唐蕃会盟碑》拓本示之。南宋《蜀中广记》引《锦里耆旧传》称:"蛮兵相顾惭沮,是夜引去。"
在治理泸州獠人叛乱时,牛丛的举措更显智慧。《全唐文》收录的《谕泸州蛮酋书》中,他特意引用獠人古歌"射白狼兮奉盐酪",承认其"采铜铸器"的传统权利。据《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三载,他奏请朝廷任命归附酋长之子为羁縻州司马,"岁给盐帛有差"。这种"因其俗而柔之"的策略,使得《蛮书》作者樊绰途经此地时,见到"汉獠互市,酒垆交错"的景象。
会昌年间的某个秋夜,牛丛在成都府衙的紫薇树下宴请西山羌族首领。月光浸透他手中的鎏金银壶,壶身錾刻的"恩洽四夷"四字泛着微光。《文苑英华》保存的《西山宴别序》记载,他命乐工奏《南诏奉圣乐》,又让汉童与羌儿共演《剑器舞》。当老酋长醉中摔碎玉杯时,牛丛大笑:"此胡汉相通之兆也!"遂取节度使印钤于碎片,分赠众人为信物。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牛丛仍惦记着边疆茶马互市的税则调整。敦煌遗书P.3723号卷子背面,留有他口授的《定番商物价例》残篇:"细茶一驮易善马二匹,粗者三驮易一匹..."这种"平其价以安远人"的做法,正如《唐会要》所赞:"使殊俗慕义,不烦兵戈。"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