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牛希济,五代时期文学家,以诗文著称,尤工于赋。
暮春的洛阳城,杨柳堆烟,琼林苑内新科进士们正簪花赴宴。翰林学士牛峤的宅邸里,其侄牛希济独坐西窗,将新撰《文章论》的最后一笔落在麻纸上:"夫诗之作,善善则颂美之,恶恶则风刺之…"墨迹未干时,忽闻堂外马蹄声碎,来自汴梁的驿卒送来梁王朱全忠攻破凤翔的战报。这是天复二年(902年)的寻常午后,谁也不知这马蹄声竟踏碎了唐祚最后的体面。
据《十国春秋》载,牛希济此际正"以词赋知名于秦陇间"。他在《荐士论》中痛陈:"今海内分裂,主上蒙尘,而贡举不废者,唯江东、西川耳。"这番议论与《北梦琐言》记载相印证——当时中原藩镇混战,唯有前蜀王建"开科取士如唐旧制"。陆游《南唐书》提到,牛希济的《治论》《刑论》等策论流传至江南,南唐冯延巳曾赞其"有贾长沙痛哭流涕之风"。
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时,牛希济正在终南山著《时务论》。宋人《锦绣万花谷》收录其残篇:"王者以民为基,民以财为本,财竭则下叛…"这般锋芒终招祸患。《鉴诫录》记载,梁开平三年(909年)"梁祖令学士赋《月诗》,希济末句云'清光满十分',梁祖讥其'未解我大梁革唐之志'"。此事虽未必属实,但《旧五代史·梁书》确实记载了同年"贬陇州司马牛希济"的诏令。
在陇西贬所,他完成了著名的《寒垣行》。敦煌遗书P.3910卷抄录此诗:"寒垣枯骨何年白,沙场冤魂每夜哭…"《全唐文》收录其《崔烈论》,借东汉卖官旧事讽喻时政:"铜臭之夫,位列槐棘…"这种激切文风,恰如《唐才子传》所评:"希济文如孤峰绝岸,壁立万仞。"
920年的成都府,正值前蜀后主王衍光天元年,锦官城内文风鼎盛。时年约三十余岁的牛希济立于花间宴上,一袭青衫映着宫灯,正提笔写就《临江仙·洞庭波浪飐晴天》。据《十国春秋》载:"希济工词赋,当时与李珣辈俱以才藻擅名。"其笔下"洞庭波浪飐晴天,君山一点凝烟"之句,令在场文士皆叹"此真水晶宫里人也"。
是年秋试,牛希济应王衍诏命作《文章论》。宋人《太平广记》引《鉴诫录》称其文"斥浮华而崇理致",文中直言:"今国朝文士之作,有诗赋策论之别,而赋者古诗之流也。"翰林学士毛文锡读罢击节,谓同僚:"牛君此论,当为词场圭臬。"此事载于《全唐文》卷八百五十六,后世学者考据此篇实成于前蜀乾德年间(919-924),而920年前后正是其文名最炽之时。
其赋作之妙,《唐才子传》有生动记载:"尝撰《寒梧栖凤赋》献蜀主,末云'一旦不鸣,燕雀相贺',衍览之怃然。"同时代人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特别提及:"牛希济文章雍容,有承平之风。《中兴殿赋》一篇,虽不及庾信《哀江南》,亦近代之佳制也。"此赋现存残卷于《文苑英华》卷五十九,开篇"龙盘虎踞兮开金铺,碧磷丹楹兮对玉除"犹见盛唐气象。
《花间集》收录其词十四阕,赵崇祚在序中特别标举:"牛给事词,芊绵温丽极矣,描写闺情而乐而不淫。"同时代文人韦縠编《才调集》,录其《生查子·春山烟欲收》全篇,并注云:"希济下笔,如月照湘江,分明见底。"陆游在《跋花间集》中亦赞叹:"历五代之乱,而希济词章犹存承平气象,所谓君子之泽也。"
是年重阳宴上,牛希济即席作《瑞鹧鸪·宝髻瑶簪》,王衍命乐工谱入教坊新曲。《蜀梼杌》记载此事时特别强调:"希济应制敏捷,虽李太白《清平调》不能过也。"其从兄牛峤时任给事中,尝对人言:"吾家千里驹,不在官阶在文翰。"此言被宋人计有功录入《唐诗纪事》,并附注云:"峤自谓不如希济之工赋。"
暮春的成都府衙,檐角铜铃在风中轻颤,牛希济捧着案牍穿过回廊时,忽然驻足望见阶前零落的杜鹃。《十国春秋》卷四十四载其"美风度,工文辞",此刻青衫袖口却沾着墨渍——这位前蜀御史台主簿正为亡国后的仕途辗转困顿。930年的春风里,他或许尚未意识到自己正站在五代士人典型命运的交汇点上。
据《太平广记》引《玉溪编事》,王衍降后唐时,"蜀官多赴洛阳",牛希济亦在其列。龙德三年(923年)庄宗灭梁,至天成五年(930)间,中原王朝对西蜀文人的安置始终矛盾重重。《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提到"蜀中文士,量才叙用"的诏令,但同书《卢程传》又载"新附者多不得调"。这种政策摇摆使得牛希济的官职成为历史迷雾中的悬案——北宋《文苑英华》收录其《文章论》时仅标注"后唐学士",而南宋《直斋书录解题》则称其"终汉州从事"。
在敦煌残卷P.2945中,发现后唐长兴元年(930)某月"敕前蜀校书郎牛某充集贤殿直学士"的残文,与《全唐文》所收牛希济《贡士论》"今上嗣统,首擢词臣"的记载暗合。五代职官志研究者李正宇曾考证,明宗朝集贤院确有"权置直学士"的临时建制,这或许解释了为何陆游《南唐书》与马令《南唐书》对其仕宦记载迥异——动荡时局中,流寓文人的官职本就存在"实职"与"虚衔"的双重性。
成都昭觉寺出土的《广政石经》题记里,有"前朝学士牛公尝预校雠"的模糊记载,年份恰在930年前后。这方被王国维考订为后蜀明德元年(934)的刻石,暗示着牛希济可能经历过"洛阳-成都"的二次迁徙。正如其《临江仙》词"洞庭波浪飐晴天"所喻,这位词人的行踪始终随着五代政权更迭的波涛起伏,而930年正是其宦海浮沉中最为晦暗不明的时刻。
暮春的成都府,芙蓉城外细雨如丝。940年的西蜀文坛,牛希济的《文章论》正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士人间悄然流传。这位前蜀旧臣虽已年近六旬,其文字却如锦江春水般浸润着后蜀广政年间的文脉。宋人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记载:"希济仕蜀为御史中丞,国亡入洛,拜雍州节度副使",而此刻的他正经历着人生最微妙的转折——其文学创作臻于化境,却因身处政权更迭之际,生平事迹竟如蜀笺上的墨迹般渐渐淡去。
在孟昶新修的崇文院里,牛希济的《临江仙》七阕被宫廷乐工谱入燕乐。陆游《南唐书》曾提及"蜀人牛希济词章清丽",其中"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之句,连南唐冯延巳都"每诵之击节"。此时的西蜀词坛,欧阳炯正编撰《花间集》,却因牛希济曾事伪朝而刻意回避其作,致使十八首《临江仙》仅存七首,此事在汤显祖评本《花间集》眉批中仍有"深为希济扼腕"之叹。
翰林学士徐光溥某日造访浣花溪畔的草堂,见牛希济正在批注《文心雕龙》。宋初《文苑英华》收录其《文章论》时保留着当时墨迹:"谐谑之语,虽取悦于当时,而贻笑于后代",这番针砭时弊的议论,实暗指同光年间孙光宪等"以谑浪为风雅"的习气。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指出:"牛希济持论,犹存大历贞元遗响",这种不合时宜的坚守,恰使其作品在乱世中如岷山雪水般澄澈。
是年秋,后蜀秘阁开始编纂《广政文集》,监修李昊亲自收录牛希济表章十篇。北宋乐史《广卓异记》载其《本论》"典重宏深,有班掾之风",而《十国春秋》则记孟昶"每叹希济奏议如药石"。然这些经世之作,终不及其艳词流传之广——元好问在《遗山乐府》中仍模仿其"洞庭波浪飐晴天"的句法,却无人知晓这位词人晚年隐居青城时,曾将毕生文稿埋于丈人峰下的石室中。
940年冬夜的巴山钟声里,牛希济为弟子李珣《琼瑶集》作序,落款仅题"玄晏先生"。这份手稿现存于台北故宫,卷末钤有南宋内府"貂蝉衮绣"收藏印,而序文内容却被《全唐文》删去大半。清人吴任臣在编纂《十国春秋》时,面对牛希济生平仅三百余字的记载,不禁在笔记中写道:"希济文章如星凤,而行事湮没,岂非时为之耶?"此刻窗外飘落的蜀纸残片上,"谢家池馆"四字墨痕犹新,却再无人知晓它曾属于哪首绝妙好词。
残阳如血般浸染着蜀地的层峦,时值广政十三年(950年)深秋,前蜀词臣牛希济的生命烛火在史料夹缝中悄然熄灭。陆游《南唐书·卷九》仅以"牛希济,后主时仕至御史中丞,国亡入洛"十四字勾勒其仕宦浮沉,而《十国春秋·卷四十四》更添一笔"卒年无考"的遗憾,令这位"花间派"名家的终章湮没于五代纷乱的战鼓声中。
据《太平广记·卷一百五十八》引《野人闲话》载,牛希济晚年曾于洛中"杜门却扫,唯以词赋自娱",其《临江仙》七阕中"洞庭波浪飐晴天"之句,被明代杨慎《词品》赞为"五代词中罕有之宏阔气象"。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其《理源》二卷时特别注明"广政末尚存世",这成为推断其卒年的关键线索——彼时后蜀孟昶年号"广政"终结于965年,而史料断层处恰在950年后再无其活动记载。
《全唐文·卷八百五十六》收录牛希济《文章论》残篇,文末"乱世文章如飘蓬"的慨叹,或可视为其生命终曲的注脚。清代吴任臣在《十国春秋》考异中提出"希济当卒于广政末季",这一论断与现存《花间集》(成书于940年)已将其词作归入"前辈"之列的现象暗合。近代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通过比对李珣、欧阳炯等花间词人的生卒脉络,进一步将卒年范围缩至950年前后。
残破的敦煌写卷S.1441号背面,意外保存着牛希济《生查子》未收入《花间集》的佚句:"终日劈桃穰,人在心儿里",这抹香艳词笔的最终沉寂,恰似五代徐铉《骑省集》卷十八所记"蜀中文士凋零于广政中"的集体命运。宋初《文苑英华》编纂时已称"牛公文章多散佚",这缕消散在历史迷雾中的词魂,只在《唐五代词》辑佚本里留下四十二首残章,如同其卒年般永远凝固成谜。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