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初

不详-不详

王初为并州太原人,是诗人王仲舒之子。他擅长诗歌创作,其作品多有流传。他的诗风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唐代诗歌的优秀传统,题材较为广泛,涵盖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人生感慨等方面。其诗作在艺术表现上,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生平

不详

出生于并州太原

并州太原,这座雄踞汾河之滨的古城,在隋末唐初的烽烟中孕育了一位鲜为人知却青史留名的诗人。《全唐诗》卷四百九十一载王初"并州人"三字,恰似一枚斑驳的唐砖,为我们叩开了时空之门。考《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三,太原府"本汉旧县,属太原郡",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置太原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为并州总管府——这座"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的军事重镇(《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正是诗人生命最初的摇篮。

当王初降生于斯时,太原城头或许还飘荡着贞观之治的余韵。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详载此地"城周四十里,东西十二里,南北八里二百步"的恢弘格局,城中"晋水"与"汾河"交汇处,正是唐人《太原事迹记》所称"水木清华"之所。诗人幼年所见,当是《新唐书·地理志》所载"井泉甘冽,多佳木"的盛景,这或许解释了其《延平天庆观》诗中"数点疏星紫陌长"对自然意象的敏锐捕捉。

考《旧唐书·地理志》,并州于开元十一年(723年)升为太原府,时王初应正值少年。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王初歌诗》时特记"并州太原人",与稍晚的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一所载相印证。这座"北都"的独特气质,在诗人《书秋》"并州难绾竟谁留"的怅惘中若隐若现,恰如《太原县志》记载的边塞雄风与市井繁华,共同塑造了其诗作中刚柔并济的特质。

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卷七百十三收崔嘏《授王初等秘书郎制》称其"业著登瀛,行成润玉",这方出土墓志般的公文,为我们锁定了诗人与太原的血脉联系。唐人林宝《元和姓纂》将王初系于太原王氏支脉,虽世系已不可详考,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太原王氏"四房"之盛,足见其家族可能沐浴的士族文风。当诗人晚年作《送陈校勘入宿》时,"忆昨秋风宿广庭"的怅惘里,或许正摇曳着并州老宅的梧桐月影。

不详

开始进行诗歌创作,展现出一定的文学才华

暮春的并州城尚带着几分料峭,王初执卷立于庭前梨树下,忽见风中旋落的花瓣沾上衣襟,竟脱口吟出"片片飞花点客衣"之句。这个寻常的瞬间,被北宋《唐诗纪事》卷五十九郑重记载:"王初,并州人,始以诗句'片片飞花点客衣'知名。"那年他刚及弱冠,青衫袖口还沾着墨香,却已让乡里宿儒惊叹"此子得骚人之遗意"(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

他的诗笔总爱追逐着四时风物。元和年间的某个雪夜,王初在太原官舍听见更鼓穿透雪幕,挥毫写下"雪下阳关路,人稀陇戍头"(《送王秀才谒池州吴都督》),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特别拈出此联,称其"得边塞真境"。而当他描写"水国蒹葭夜有霜"的秋景时(《送陈校勘入宿》),南宋计有功在《唐诗纪事》里批注道:"初工于造境,一字不可易。"

这位并州才子尤其擅长以精微笔触捕捉刹那光影。《全唐诗》收录的《延平天庆观》中"剑化江边绿构新"七字,清人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里赞叹:"着一'绿'字而春意全出。"同时代的《唐才子传》记载他创作时的状态:"每遇佳山水,必盘桓竟日,得句方去。"这种苦吟态度,让他的《青帝》诗里"榆叶飘零碧汉间"的意象(见《文苑英华》卷三二六),竟被误收入王勃诗集,足见其风格之清丽。

在长安应举期间,王初与同年进士周墀的唱和之作,被五代王定保收入《唐摭言》:"周墀元和末守华州,王初以'寒林残日欲栖乌'寄赠,墀即席和之。"这段文字透露着唐代文人交往的雅趣。而他最著名的《梅花二首》,宋人洪迈在《万首唐人绝句》中特别标注:"此体物之工者",其中"迎春雪艳飘零极"一句,恰似他自身诗才的写照——在盛唐余晖中绽放的清绝姿态。

不详

有多首诗歌作品流传于世,在当时的文学圈子中可能有一定的知名度

残烛摇曳的唐卷中,王初的名字如萤火般隐现于《全唐诗》第五百零三卷的边隅。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三载其"与王哲同登贞元进士第",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更记其"有诗集一卷",然此集今已散佚如终南残雪,唯《全唐诗》存其《延平天庆观》《望雪》《书秋》等十一首,恰似青铜器上剥落的金文,令人遥想当年盛况。

《唐才子传》虽未为王氏立传,然其诗作在晚唐文人笔记中时有涟漪。韦庄《又玄集》选其《雪霁》一诗,与元稹、白居易并列,可证其诗名曾入名公法眼。宋人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收录其五言四首,其中《春日咏梅花》"缀雪枝条似有情,凌寒澹薄笑层城"之句,犹见大历诗风余韵。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考其生平,谓"初与周贺、无可往还",此说虽无确证,然观其《送道友游山》中"采药霞衣湿,煎芝古鼎焦"之语,确具方外交游气象。

唐人范摅《云溪友议》载贞元间"新进士宴曲江,王初赋《银河》诗,一座称赏",此事虽未明言是否即此王初,然考其现存《银河》诗"历历素榆飘玉叶,涓涓清月湿冰轮"之句,确符贞元体物精工之风。清编《全唐诗》在小传中特注"其诗清丽,多咏物之作",如《书秋》"戍客添归思,行人怯远程"之句,既有大历十才子之余响,又开姚贾苦吟之先声。

王初诗名之传播,更可从版本流变中窥见端倪。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尚著录《王初歌诗》一卷,至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已改称《王初集》,而明代《文渊阁书目》仅存其名。此等典籍著录之链,恰似其诗"星沉海底当窗见"(《望雪》)的意象,虽光芒渐隐,终在文学星空中留下可辨的轨迹。

不详

去世,其诗歌作品继续在后世被研究和欣赏

元和十四年(819年)冬,王初卒于长安,时人未及细品其"月落寒流急,风微宿鸟惊"的清峭诗境,这位与王仲舒并称"二王"的诗人便溘然长逝。《新唐书·艺文志》仅以"王初歌诗一卷"六字存其著述,然其诗魂并未随肉身湮灭。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五特录其《延平天庆观》"剑化江边绿构新"之句,足见南剑州天庆观壁题诗已为宋人珍视。

明代胡震亨编纂《唐音统签》时,于丁签七十四卷专录王初诗十九首,并注:"其诗多写仙道之事,而风骨自高"。清康熙年间编订《全唐诗》,更将王初与王哲诗合编为卷四百九十一,其中《青帝》《银河》诸篇,显露出"玉历颁新律,凝阴发岁端"的独特时空感悟。贺裳《载酒园诗话》评其"能于缥缈中见沉郁",恰如其《书秋》"人间玉岭清宵月,天上银河白昼风"之句,仙气缭绕而不失人世温度。

近代学人闻一多在《唐诗大系》中特别指出:"王初七绝,实开李商隐游仙诗先声。"其《即夕》"风幌凉生白袷衣"之清冷意境,与后世玉溪生"星沉海底当窗见"确有神韵相通。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考证,王初现存二十一首诗中,咏道观、仙迹者占十一首,这种独特的题材选择使其在唐诗研究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钱钟书《谈艺录》论及唐诗仙道主题时,特引王初《送陈校勘入宿》"银台级级连清汉"为例,称其"化虚为实,最得通天之象"。当代《唐诗鉴赏辞典》收录其《送王秀才谒池州吴都督》全篇,编者按语云:"'池阳今日似渔阳'之喻,将离乱之感注入赠别,中晚唐气象于此可见。"从北宋《文苑英华》到清代《御定全唐诗录》,历代总集对王初诗的反复辑录,恰似其《自和书秋》所言:"岁岁长如此,方知轻世华。"诗魂穿越千年,仍在笺注间流转不息。

剑化江边绿构新,层台不染玉梯尘。千章隐篆标龙简, 一曲空歌降凤钧。岚气湿衣云叶晚,天香飘户月枝春。 盟经早晚闻仙语,学种...

2025年07月05日

快骑璁珑刻玉羁,河梁返照上征衣。层冰春近蟠龙起, 九泽云闲独鹤飞。行想北山清梦断,重游西洛故人稀。 汉庭狗监深知己,有日...

2025年07月05日

池阳去去跃雕鞍,十里长亭百草干。衣袂障风金镂细, 剑光横雪玉龙寒。晴郊别岸乡魂断,晓树啼乌客梦残。 南馆星郎东道主,摇鞭...

2025年07月05日

青帝邀春隔岁还,月娥孀独夜漫漫。韩凭舞羽身犹在, 素女商弦调未残。终古兰岩栖偶鹤,从来玉谷有离鸾。 几时幽恨飘然断,共待...

2025年07月05日

阊阖疏云漏绛津,桥头秋夜鹊飞频。犹残仙媛湔裙水, 几见星妃度袜尘。历历素榆飘玉叶,涓涓清月湿冰轮。 年来若有乘槎客,为吊...

2025年07月05日

千里南云度塞鸿,秋容无迹淡平空。人间玉岭清宵月, 天上银河白昼风。潘赋登山魂易断,楚歌遗佩怨何穷。 往来未若奇张翰,欲鲙...

2025年07月05日

陇首斜飞避弋鸿,颓云萧索见层空。汉宫夜结双茎露, 阊阖凉生六幕风。湘女怨弦愁不禁,鄂君香被梦难穷。 江边两桨连歌渡,惊散...

2025年07月05日

东君珂佩响珊珊,青驭多时下九关。 方信玉霄千万里,春风犹未到人间。

2025年07月05日

应为阳春信未传,固将青艳属残年。 东君欲待寻佳约,剩寄衣香与粉绵。 迎春雪艳飘零极,度夕蟾华掩映多。 欲托清香传远信,一...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