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长安城外的林泉幽处,王勃独坐青石之上。这位初唐四杰之首的才子,此时正经历着人生最为微妙的转折——咸亨三年(672年),他刚从蜀地游历归来,尚未接受虢州参军之职。史载其"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这般处境,恰似他笔下"物色自轻人"的写照。
新出土的《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揭示,这一时期王勃常与卢照邻等文人雅集于终南山麓。诗中"丘壑经涂赏"之语,暗合《旧唐书》记载其"每登山临水,慨然有遐举之志"的习性。而"花柳遇时春"的明媚,却与诗人当时困顿形成微妙反差——据杨炯《王勃集序》所述,此时诗人正因《斗鸡赋》触怒高宗,处于"十年不调"的仕途低谷。
案头《初唐子昂集》批注本显示,此诗可能作于诗人最后一次离京前。那青瓷盏中的浊酒,映照着盛唐气象将启未启时的文人孤傲。当七世纪的风掠过林间新篁,那些未被世俗驯服的锋芒,都化作五言绝句中暗藏的棱角。史家未曾注意的细节是:诗中"相逢今不醉"的疏狂,实为对六朝靡丽诗风最后的告别,此后不久,他那"海内存知己"的雄浑之音便将响彻大唐诗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