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渐软时,王勃正漂泊在巴蜀的烟水之间。这位初唐四杰之首的才子,在总章二年(669年)遭沛王府放逐后,以二十岁的少年意气踏上了剑南山水之路。
春潮拍岸的清晨,诗人在嘉陵江畔驻足。昨夜新雨洗过的山峦在晨光中舒展,江面碎银般的浪沫与远岫青黛,恰似吴道子未干的墨痕。这幕山水让他想起长安曲江的柳色——彼时在九重宫阙下赋诗,如今却在边亭独对花柳。唐代的驿站边亭总栽杨柳,所谓"官柳动春条",可抚慰行役之人的离思。
诗人取出行囊中的薛涛笺。这蜀地特产的桃红色小纸,正合记录他此刻的"临睨"——语出《楚辞·九歌》"忽临睨夫旧乡",一个眺望的动作里,折叠着多少逐客的苍茫。巴山楚水在唐代是贬谪的代名词,刘禹锡后来在此"二十三年弃置身",而早他六十年的王勃,已用青白二色为唐诗的羁旅主题定下调性。
那支曾写《滕王阁序》的笔,此刻勾勒的不再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壮丽,而是春潮与远岫构成的永恒寂寥。边亭的柳条或许拂过他的幞头,正如后世张祜所言"人生只合扬州死",但年轻的诗人不知道,他生命的刻度,将永远停在南海的惊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