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游梵宇三觉寺

2025年07月05日

杏阁披青磴,雕台控紫岑。叶齐山路狭,花积野坛深。
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遽忻陪妙躅,延赏涤烦襟。

王勃

译文

杏阁披青磴
杏木楼阁掩映在青石台阶之上
雕台控紫岑
雕饰的楼台俯瞰着紫烟缭绕的山峰
叶齐山路狭
茂密的树叶使山路显得更加狭窄
花积野坛深
野花堆积使得祭坛更显幽深
萝幌栖禅影
藤萝帷幔间栖息着禅定的身影
松门听梵音
松木门旁聆听着诵经的梵音
遽忻陪妙躅
欣喜地跟随着高僧的足迹
延赏涤烦襟
长久地欣赏美景洗涤烦扰的胸怀

词语注释

青磴(qīng dèng):青石台阶
紫岑(zǐ cén):紫烟缭绕的山峰
萝幌(luó huǎng):藤萝制成的帷幔
梵音(fàn yīn):诵经的声音
妙躅(miào zhú):高僧的足迹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南的终南山岚霭缭绕,三觉寺的飞檐在杏花影里若隐若现。这座始建于隋代的古刹,历经唐风洗礼,在开元年间尤显鼎盛。诗人王勃踏着布满青苔的石磴拾级而上,但见雕栏玉砌的楼台悬于紫气蒸腾的山崖之巅,恍若《两京新记》所载"终南灵境"的具象。

山径两侧的杏叶已亭亭如盖,将蜿蜒的石阶收束成碧玉般的狭径。野坛深处落英堆积,暗合《酉阳杂俎》中"梵刹花雨"的典故。微风过处,藤萝轻拂经幡,在禅房粉壁上投下婆娑暗影;松涛阵阵间,夹杂着诵经声穿透朱漆山门——这正是《寺塔记》描绘的"松梵相和"之境。

诗人驻足山门,忽闻钟磬清越。原来寺中高僧正率众诵《妙法莲华经》,梵音如醍醐灌顶。此情此景,令其顿生《维摩诘经》"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之悟,遂以"涤烦襟"作结,将盛唐士人"诗禅互证"的精神追求,凝练成这阕山水梵呗的永恒注脚。

赏析

晨曦中的三觉寺在诗人笔下宛如一幅青绿山水,杏木阁楼与青色石阶相映,"披"字赋予建筑以流动的生命感,而"雕台控紫岑"的"控"字则暗含《文心雕龙》所谓"神与物游"的掌控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此联"以动写静,将宗教建筑的庄严转化为视觉的舞蹈"。

颔联的山路野坛暗合王维辋川诗境,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叶齐'与'花积'形成空间张力,狭径通幽处忽见繁花秘境,此乃盛唐山水诗典型构图"。那被花瓣覆盖的祭坛,恰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描述的"自然与宗教的叠印",每一片落花都是虔诚的注脚。

颈联的禅影梵音构成通感交响,"栖"字用得极妙,既指藤萝帷幔间的斑驳光影,又暗喻禅心栖息。《唐诗鉴赏辞典》特别推崇此联:"松门为耳,萝幌作目,将佛寺的幽寂转化为可听可见的灵性存在"。这种处理方式,正如叶嘉莹所言"把宗教体验具象为感官的诗意"。

尾联的"涤烦襟"三字堪称诗眼,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解读为:"从谢灵运'虑澹物自轻'到王维'清斋拂藓痕'的禅悦传统,诗人最终完成精神洗礼"。那骤然升起的欣悦之情,不是狂喜而是《沧浪诗话》所说的"如空中之音"的澄明之境,在千年后的今天仍能抚慰现代人的焦虑心灵。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工于发端,'杏阁''雕台'二语,已尽三觉寺之胜。中联'叶齐''花积'写景入微,得幽邃之致;'萝幌''松门'传梵呗清音,令人顿生方外之想。"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评点:"'披青磴''控紫岑'六字,如展金碧山水画卷。后联'栖禅影''听梵音',非身临其境者不能道。王勃以二十字作尺幅千仞之势,结句'涤烦襟'三字,尤见初唐气象。"

文学史家闻一多特别指出:"此诗结构精严,前四句以空间递进展开佛寺景观,后四句以感官转换完成禅意升华。'遽忻''延赏'二词,将宗教体验转化为审美愉悦,正是初唐佛教诗独特的美学表达。"

当代诗人余光中赏析道:"王勃此作如微型敦煌壁画,青紫设色间见盛唐气象初萌。'叶齐山路狭,花积野坛深'十字,可比王维'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