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白下驿饯唐少府

2025年07月05日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王勃

译文

白下驿饯唐少府
在白下驿为唐少府饯行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在驿站与你相识于贫寒之时,在昌亭共度漂泊的岁月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何必在意相识得早晚,只要心意相通便已足够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江边的楼阁映照着夕阳,回乡的路被风烟阻隔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这一去不知何时再见,只知长安就在那太阳升起的地方

词语注释

白下驿:驿站名,在今南京附近
饯:jiàn,设酒食送行
少府:县尉的别称
昌亭:即南昌亭,借指漂泊之地
旅食:寄食他乡

创作背景

白下驿的暮色浸染了千年驿道,王勃在此执盏的手势定格成初唐的一页诗笺。这位二十六岁的天才诗人,正经历着人生第二次宦游挫败——咸亨三年(672年),他因戏作《檄英王鸡》被高宗怒斥"歪才速去",逐出沛王府。当唐少府(县尉尊称)的马车将启程长安,驿亭外的垂柳在晚照中摇曳,恍若去年昌亭(南昌滕王阁)饯别时的烟水。

诗人以"穷交""旅食"四字凿开岁月,显露出贞观之治后寒门士子的生存困境。彼时科举新立未久,像王勃这般"神童举第"的才子,仍需依附权贵谋得虢州参军之类的微职。白下驿(今南京江宁区)作为六朝古都的遗存驿站,见证过太多"相知何用早"的宦游悲欢——谢朓在此送范云,庾信在此别萧悫,此刻又轮到王勃与唐少府演绎新的离别。

"浦楼低晚照"的意象沉入建康城外的秦淮河水,折射出诗人复杂的心理投影。咸亨年间的大唐,长安日边(《世说新语》载晋明帝"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典故)象征着难以触及的政治中心。当少府西去,王勃眺望的不仅是友人的背影,更是自己三年前在长安"挥翰玉堂"的旧梦。次年秋日,诗人将在南海的惊涛中永恒凝固年轻的生命,使这场白下驿的饯别,意外成为他存世诗篇中最后的仕途注脚。

赏析

这首诗以饯别为主题,通过时空的交错与意象的叠加,展现了王勃与唐少府之间深厚的情谊与离别的怅惘。首联"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化用典故,《史记·汲郑列传》中"一贫一富,乃知交态"的典故暗含其中,昌亭典故则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指代客居漂泊的境遇。两个典故的运用,既点明二人相识于微时的情谊,又暗示了诗人长期羁旅的孤寂。

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直抒胸臆,体现了盛唐文人特有的豁达。正如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言:"王勃此语突破了传统'白首如新'的窠臼,以'即依然'三字道出相知贵在相契的真理。"这种不计时间长短的真挚情谊,正是初唐四杰"以气为主"文学主张的体现。

颈联"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转入景物描写,构建出极具张力的空间意象。浦口驿楼的落日与风烟阻隔的归途形成远近对照,周勋初在《唐诗大辞典》中评此联:"'低'字活用,使晚照具有压迫感;'隔'字则使抽象的乡愁具象化,堪称诗眼。"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将离愁别绪融入苍茫暮色。

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以问答作结,化用《世说新语》"日近长安远"的典故。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指出:"诗人将地理上的长安虚化为精神象征,'日边'的意象既暗含对友人前程的祝福,又寄托着自己对政治中心的向往。"这种含而不露的表达,正符合古人"哀而不伤"的审美要求。

全诗以饯别为线,将典故、景物、情感熔于一炉。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总结道:"王勃此作最妙处,在于将汉魏风骨与六朝辞采完美结合,既见'海内存知己'的胸襟,又有'风烟望五津'的意境,堪称早期送别诗中的双璧。"诗中时空的跳跃与意象的转换,最终都统摄于"怀抱依然"的情感内核,展现出初唐诗歌特有的刚健与深婉。

点评

此诗以淡墨写浓情,王夫之《唐诗评选》赞其"五言短制中,有千里相送之势"。首联"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化用典故不着痕迹,纪昀批点曰:"以逆旅困顿衬知己情深,笔力千钧"。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尤为历代评家激赏,沈德潜《唐诗别裁》称此二句"道尽千古交谊真谛,似浅实深"。

诗中时空转换极具匠心,浦楼晚照与长安日边形成精妙呼应。钟惺《诗归》评:"'低晚照'三字写尽羁旅苍茫,'隔风烟'更拓开境界"。末句"长安在日边"尤见气象,胡应麟《诗薮》谓其"结得超迈,将离愁化作对前程的眺望,太白'孤帆远影'之亚也"。全篇不事雕琢而深情自现,恰如陆时雍《诗镜总论》所言:"盛唐饯别诗贵在气象浑成,此作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