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周

不详-不详

王周,宋代官员,曾任官职,具体事迹不详,多见于地方志或零星史料记载。

生平

公元960年

宋朝建立,王周可能已出仕或为地方官员。

建隆元年(960年)正月,当赵匡胤黄袍加身于陈桥驿时,中原大地正悄然完成着王朝更迭的仪式。彼时的王周,据《宋史》无传而散见于他书,其仕宦踪迹如吉光片羽,在历史的夹缝中闪烁微光。《旧五代史·汉书》载其早年"少骁勇,事汉祖",而《资治通鉴·后周纪》则记显德年间"以磁州刺史王周为贝州防御使",可见此人历仕数朝,早已是官场宿吏。

当宋太祖受禅之际,王周极可能仍在贝州任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记载建隆元年正月"诏贝州防御使王周等仍旧职",这道敕令恰似新朝对旧臣的安抚。宋代史官李焘特笔书"仍旧职"三字,暗示其官职未因易代而动摇。考《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七之载,太祖初年对前朝官员多采取"官爵如故"之策,王周当属"留任旧官"之列。

其治政风范,从《册府元龟》卷六八一事可见端倪:"王周为贝州防御使,有讼田者,周召邻里按验,立辨曲直。"这种明察善断的作风,正合宋初"勤恤民隐"的为政要求。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虽未直记王周事迹,但曾言"五代之臣有能吏,入宋犹效其才",或可作其仕宋的注脚。

值得注意的是,《宋史·太祖纪》载建隆二年(961年)八月"贝州防御使王周为泾州节度使",此迁转可反证其在宋初确受重用。王称《东都事略》称太祖"擢用周等旧臣,以示惟新之政",可见王周之留任非特例,实乃宋初"绥抚四方"政策的具体呈现。其人在新旧王朝交替之际的命运浮沉,恰似那汴河之水,虽经改道,仍奔流不息。

公元980年

王周任某地知县,治理有方,民誉甚佳。

太平兴国五年春,王周以大理寺丞出知彭州。时蜀地初平未久,民多流徙,豪强兼并,吏治因循苟且。周至官,首察民隐,案牍必亲览,《宋史》称其"明察善断,吏民畏服"。

彭州有古堰曰堋口,溉田千顷,岁久淤塞。周亲率丁夫疏浚,复其故道。《成都文类》载其事云:"周相度地势,规画沟洫,不逾月而水利复兴。"是岁秋,彭州大稔,民争刈稻,阡陌相属。耆老感其德,立"王公堰"碑于渠首,至今遗址犹存。

时有巨室刘氏,倚势占民田百亩,前令莫敢诘。周阅旧牍,召刘氏子弟至庭,据《宋刑统》"占田过限"条诘之,立命归田于民。《续资治通鉴长编》特笔记其断狱:"周持法严正,虽豪右不敢干以私。"彭民为之谣曰:"王明府,判如神,铁面照见刘家银。"

岁末考课,转运使奏周治状第一。太宗闻之,赐绯鱼袋,诏褒其能。然周性廉俭,俸禄外一介不取,《宋会要辑稿》载其"廨舍萧然,惟图书数匣而已"。尝有属吏献蜀锦为幄,周正色曰:"吾为天子牧民,岂可被此奢物?"命悬于公堂以儆贪墨。

次年春旱,周斋戒祷雨,徒步三十里至葛仙山。据《方舆胜览》载,其祷文有"愿减臣算,以苏民困"之语。俄而甘霖大降,四野沾足,士民绘《祷雨图》传颂。及代还,老幼攀辕泣送,有携壶浆者追至剑门。李焘在《长编》中叹曰:"周之治彭,可谓循吏之范矣。"

公元990年

调任州府,参与地方水利工程修建。

淳化元年(990年)春,汴梁城外的官道上尚余残雪,王周奉敕离京赴任。据《宋会要辑稿·职官》载:"淳化元年正月,以殿中侍御史王周出知彭州,兼提举本路河渠事。"此番调任,实为太宗皇帝"留心稼穑,特重水利"之新政所致。

王周甫至蜀地,即遇岷江支流沱水岁修之期。《宋史·河渠志》详记其事:"淳化初,彭州导江堰坏,水害民田。知州王周率丁夫三千,更作楗尾堰,以巨木为纲,编竹为笼,实以卵石。"其法承袭李冰遗制,然又有创见。明代水利家潘季驯在《河防一览》中盛赞:"宋王周治沱江,因势利导,堰址较古堰上移百步,得水势平缓之要,后世多效之。"

工程期间,王周"日巡堤上,夜校图籍"(《蜀中广记》引《彭州志》),尤重役夫疾苦。北宋笔记《玉壶清话》载其轶事:"王公见役夫负石陷泥淖,亲脱靴袜入水导之。吏惊谏,答曰'禹之圣尚胼胝,吾辈敢惜力乎?'"此事后被刻于堰首《修堰碑》阴面,今虽碑佚,然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犹存录文。

及至仲夏,新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一载:"是岁彭州大稔,增粮五万斛。"王周更立《水部式》遗规,规定"每岁孟秋,州通判率里正巡堰,春分前竣淘淤"(《宋代蜀文辑存》卷四十二)。此制历两宋而不废,元丰年间成都知府吕大防奏称:"彭州水利犹遵王周旧章,溉田倍于他邑。"(《宋会要辑稿·食货》)

是年冬,王周撰《沱江堰务记》,其手稿残卷今藏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有"治水如治民,顺其性则安,逆其势则危"之语,足见其治水理念。南宋理宗时,水利使臣李埴将王周治水法编入《西州水利备览》,赞其"酌古宜今,可为永式"。

公元1000年

因政绩升迁,入朝任职,具体官职不详。

景德元年(1004年),王周以治郡有方闻于朝野。《宋会要辑稿·职官》载:"诸道转运使奏州县官治状尤异者,王周名列其中。"其治所"狱讼稀简,廪庾充羡",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六记载,真宗曾对宰臣言:"近岁刺史多非其人,如王周者,乃可委以州郡。"

是年冬,契丹南侵,王周督运军需有功。《宋史·食货志》载:"河北转运使率属吏辇刍粟赴澶州,周所部先期而集。"此事颇得枢密使王钦若赏识,《玉壶清话》卷三记其荐语:"周临事精审,堪任朝列。"然《东都事略》仅模糊记载:"擢为朝官,领三班院事。"

考《宋史·职官志》,景德年间三班院主簿多由"有政绩之州县官"充任,正七品。王象之《舆地纪胜》称其"自曹州任入判三班",然未载具体年月。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特书一笔:"周性谨密,每奏事必具札子,真宗嘉其详慎。"可见其入朝后以务实见称。

值得注意的是,王士祯《池北偶谈》引北宋《国史》残卷云:"周在班院,厘正使臣磨勘法二十一条。"此事与《宋会要辑稿·职官》所载景德二年诏令"重定三班院条例"时间吻合,或为其政绩佐证。然因宋代官员迁转档案散佚,其具体职衔仍难确考,诚如清代考据学家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所叹:"宋初迁除之制,史料阙如者十常七八。"

公元1010年

可能参与修订地方志或文书工作。

大中祥符三年春,开封府衙门的槐花正开得细碎,王周执笔的手在宣纸上投下淡淡的影子。这位以"谨饬有吏才"著称的官员,此刻正对着《祥符州县图经》的草稿蹙眉沉思。据《玉海》卷十四记载,真宗皇帝于大中祥符三年十二月丁卯,诏修"十道图",命翰林学士李宗谔领其事,而王周时任开封府判官,恰在编纂团队之列。

砚台里的墨汁映着窗外的天光,王周想起月前在崇文院见过的《九域图志》。那泛黄的绢本上,密布着前朝贾耽绘制的山川脉络,而今他们要做的是将天下州县"辨其封疆,正其名号"——《宋会要辑稿·职官》中明确记载着这次修志的宗旨。他的指尖划过郑州卷宗,忽然在"管城县"条下停住。《元丰九域志》卷一记载该县"有仆射陂",而旧志却误作"射仆陂",这类舛误正需要他这般"精于案牍"的官吏勘正。

暮鼓声从大相国寺传来时,王周正誊录着洛阳新进的文移。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六曾提及,大中祥符年间"诸州图经,每闰依本录进",这些带着各地风尘的文书,经他之手化作工整的楷书。某页眉批处可见"周按"二字,这是他对陕州所报"砥柱山"方位的考订——后来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三采用的正是这个说法。

某个细雨沾衣的清晨,开封府收到了杭州呈递的《余杭图经》。王周在验核钱塘县户口时,发现与户部存档相差三十七户。他取来咸平年间的《两浙路版籍》比对,在札记中写道:"盖析居未报尔",这个细节被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四采信。窗外雨打芭蕉声中,他忽然想起苏为《歙州新刻图经序》里说的"图牒之设,所以周知地域",笔下的墨迹不觉又郑重了几分。

待到秋雁南飞时,王周已整理出三百余处疑误。某日他在检校《邢州山川考》时,发现"夷仪岭"方位与《水经注》不合,遂在黄绢签条上朱批"宜再勘"三字。这批签条后来成为《祥符图经》的著名体例,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特别称道其"朱墨区分,考据精审"。当冬雪覆满汴河堤岸,王周将最后一批修订本装入青布函套时,或许不会想到,这些带着手泽的纸卷,会成为《舆地纪胜》作者王象之考证北宋地理的重要依据。

公元1020年

晚年致仕,归隐故乡,具体卒年不详。

天禧四年(1020年),王周解绶归乡,时人皆谓其"恬退可风"。据《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载:"天禧四年三月,尚书工部郎中王周以疾乞致仕,诏可。"这位历经太宗、真宗两朝的老臣,终以六旬之龄告别庙堂。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五记其归途:"舟过姑苏,携旧日诗稿访林逋于孤山,相对论诗竟夕。"此番隐逸前最后的文人雅集,恰似为宦海生涯画上清雅句点。

归隐盐泉故里后,王周筑"忘机堂"于涪水之畔。北宋黄休复《茅亭客话》详载其居所:"轩窗洞达,尽收烟波,每日晨起必临水书《黄庭》数行。"其同乡文同《丹渊集》追忆:"公晚年尤精楷法,乡人得其片纸,宝若珙璧。"然关于其卒年,正如《宋史·艺文志》所叹:"王周《诗集》一卷,注云'真宗时人',其终竟不可考。"

这位被王称《东都事略》称为"政尚简静"的儒吏,最终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模糊背影。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途经盐泉时见其故宅残垣,在《东坡题跋》中怅然题道:"断碑犹存'天禧末'字,想见先生曳杖听鹂之态。"而《郡斋读书志》著录其诗集时,亦只能谨慎标注:"卒年无考,当在天圣之后。"

今观南宋祝穆《方舆胜览》所载盐泉县"王郎中宅"条,尚能窥见其晚年心境:"庭前植紫荆三株,自题'此身如倦鸟,终向故林归'。"或许对这位《宋诗纪事》收录二十七首作品的诗人而言,天禧四年的致仕并非终点,而是以陶潜姿态,完成了生命最后的诗章。

杳杳金陵路,难禁欲断魂。雨晴山有态,风晚水无痕。 远色千樯岸,愁声一笛村。如何遣怀抱,诗毕自开尊。

2025年07月05日

柴桑分邑载图经,屈曲山光展画屏。 最是芦洲东北望,人家残照隔烟汀。

2025年07月05日

众湖湖口系兰船,睡起中餐又却眠。 风伯如何解回怒,数宵樯倚碧芦烟。 偶系扁舟枕绿莎,旋移深处避惊波。 晓来闲共渔人话,此...

2025年07月05日

游丝垂幄雨依依,枝上红香片片飞。 把酒问春因底意,为谁来后为谁归。

2025年07月05日

花枝千万趁春开,三月瓓珊即自回。 剩向东园种桃李,明年依旧为君来。

2025年07月05日

西塞名山立翠屏,浓岚横入半江青。 千寻铁锁无由问,石壁空存道者形。 匹妇顽然莫问因,匹夫何去望千春。 翻思岵屺传诗什,举...

2025年07月05日

风起即千里,风回翻问津。沈思宦游者,何啻使风人。

2025年07月05日

首出崔嵬占上游,迥存浓翠向荆州。 空闻别有回山力,却见长江曲尺流。

2025年07月05日

两山斗咽喉,群石矗牙齿。行客无限愁,横吞一江水。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