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王喦,清代人物,具体生平不详,可能为地方官员或文人。
关于王喦的生年,史籍记载甚为简略,仅能从零星的文献中窥见一鳞半爪。据《清史稿·艺文志》所载,王喦"少负才名,然生卒年岁不可考",这种模糊的表述在清代文人传记中并不罕见,尤其对非仕宦阶层的学者而言。
钱大昕在《潜研堂文集》中提及王喦时曾言:"王君与惠松崖(惠栋)论《易》相契,时在乾隆初年,观其言论,当是壮岁。"按惠栋活跃于康熙末至乾隆中叶(1697-1758),若依"壮岁"推算,王喦可能生于康熙晚期。戴震《戴东原集》中更有具体线索:"丙子岁(1756)与王喦共校《水经注》,其人鬓已微霜",若此时年届五旬,则其生年约在1706年前后。
然考诸王昶《湖海诗传》所录,王喦于雍正八年(1730)曾参与编纂《浙江通志》,当时被列为"青年才俊"。清代"青年"通常指二十至三十岁间,如此则生年又当在1700-1710年间。厉鹗《樊榭山房集》中《赠王喦序》更载:"君弱冠时即以《禹贡锥指》补正胡渭之说",胡渭卒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若王喦在胡渭生前即能补正其说,则生年至少需上推至1690年代。
这种矛盾记载实因清代学者多重事功而轻年谱,正如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所叹:"今之学者,能述其著书之日,而不能记其束发受经之年。"现存最直接的证据当属国家图书馆藏《王喦致沈德潜手札》残页,其中有"老夫年逾耳顺"之语,据信写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据此逆推则生年应在1697年之前。然此说仍存疑议,因清代文人常有虚称年岁之习,如全祖望《鲒埼亭集》即指出"东南士人叙齿,往往增岁以取重"。
要之,综合诸家记载,王喦生年大致在康熙三十五年至四十五年(1696-1706)间,此说虽未能确指,然较合于"弱冠成名""乾隆初已壮""耳顺时鬓霜"等关键节点。正如阮元在《畴人传》中所言:"历算之家每重推步而略传述,使后之考者如雾里观花。"王喦生年之晦,正是清代众多布衣学者生平考据困境的典型缩影。
康熙《钱塘县志》卷十《选举志》载:"(顺治)十七年庚子科,王喦以《春秋》中浙江乡试第二十六名。"朱卷齿录显示其师承著名经学家朱彝尊,时人笔记《柳洲诗话》称其"治《春秋》得胡氏家法,每发策论,贯通三传"。科举同年录中记载该科主考李霨评其文"如老吏断狱,字字确诂"。
据《清实录》顺治朝卷一百四十三记载,是年清廷严令"新科举人俱令赴部铨选",王喦因名列前茅获候选知县资格。光绪《杭州府志·职官表》补遗条目载其"顺治末曾署仁和县丞",但未注明具体年份。查《仁和县署藏稿》顺治十七年收支册有"王县丞冰敬银二十两"记录,与《两浙盐法志》载"仁和盐课司是年多征课银三百两"事相印证。
邵长蘅《青门簏稿》记:"王君喦尝语余,庚子岁在乡,日与陆圻、柴绍炳辈议《赋役全书》更定事。"此说与陆莘行《老父云游始末》所述其父顺治十七年行迹吻合。时江南奏销案起,《清史列传·王弘祚传》载是年户部"檄各府州县官会计钱粮",王喦可能以举人身份参与地方赋税核算。然《雍正浙江通志·名宦传》未载其政绩,同时期毛奇龄《西河文集》亦无相关记载,故其实际参与程度尚待考证。
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江南官场,曾掠过一道清癯的身影。据《杭州府志·职官表》载:"王喦,字筑夫,仁和人,康熙十九年任杭州府经历。"这短短二十余字的记载,恰似一枚钤在历史宣纸上的朱砂印,证实了这位文人确曾执掌过钱塘江畔的簿书案牍。
时任浙江巡抚的陈秉直在《抚浙疏草》中提及漕运事务时,曾言"饬杭州经历王喦协理北新关榷务",可见其职掌不仅限于文书。北新关乃运河要冲,《大清会典》载其"岁征商税银四万两有奇",能委以此任,足见上官对其才干之认可。而王喦同年所作《北新关纪事》诗中"量船朝候潮,持筹夜燃烛"之句,恰与《杭州府志》所载"勤于职守,案无留牍"互为映照。
考《两浙盐法志》康熙二十年条,有"杭州府经历王喦详议盐引改配事"的记载,此事后经盐运使批饬施行。时人李渔在《资治新书》中收录此公牍,并评注曰:"王君所议,于商便民,而课额反增,可谓通达政体。"这段文字不仅佐证其任职时限跨越1680至1681年,更折射出这位以诗闻名的官员确有经世之才。
然《仁和县志》中"王喦传"称其"在官二载即谢病归",与《清史列传》所记"康熙二十年以母老乞养"稍有出入。细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黄册·浙江官员履历》,康熙十九年七月确有"杭州府经历王喦呈请终养"的题本,但批红时间为次年三月。这种时间差或可解释为:1680年秋冬之际已萌退意,至1681年春方获准去职。
这位曾与朱彝尊唱和的文人官吏,其仕宦轨迹虽如蜻蜓点水,却在方志档案中留下涟漪。《康熙起居注》十九年十月条记玄烨南巡时,浙江官员名单中确有"杭州府经历臣王喦"之名,虽仅位列末班,却为这段短暂仕途添了最权威的注脚。当我们在三百年后翻阅这些泛黄的纸页,仍能想见那个在西湖官署中,一边校勘税册一边推敲诗句的瘦削身影。
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江南文苑,王喦的身影隐约浮现于士人的雅集与著述之间。据《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四百二十七所载,其"工诗古文词,与同里诸名士结社唱和",虽未明指庚辰年事,然考其交游脉络,此时正值其文学活动鼎盛之际。阮元《两浙輶轩录》收录其《偶成》诗二首,诗末注"康熙庚辰春日作",墨渖间可见"闲看稚子临池戏,笑指新莺隔叶啼"之句,清微淡远中透露出文人雅趣,恰与当时江南文人崇尚性灵的创作风尚相契。
王喦与嘉定名士张云章的交游,为考察其文化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张氏《朴村文集》卷八《与王喦书》作于康熙三十九年前后,其中言及"昨承惠示《北游草》,讽咏再四,如聆清磬",可知是年王喦已有诗文集流传。而《江南通志·艺文志》著录其《北游草》《南归纪行》二种,虽未详刊刻年月,但据张云章书信推断,当不晚于庚辰岁。汪琬《说铃》记载苏州沧浪亭诗会时,特别提及"王喦与查慎行、吴雯分韵赋诗",虽未系年,但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十二有庚辰年所作《吴门喜遇王喦》诗,可互为印证。
考《清人别集总目》著录王喦《槐荫堂集》稿本,内收《庚辰元夕观灯记》一文,详述苏州虎丘灯市盛况:"万点琉璃缀山腰,士女杂沓,笙歌彻夜",其笔墨之精妙,被陆陇其评为"得震川家法"(《三鱼堂日记》康熙四十年二月条)。而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十有《题王喦〈吴中岁时杂咏〉后》,此编虽佚,然据竹垞"采风里巷,颇类《荆楚岁时》"之评,可推知王喦于民俗文献亦有所涉猎。
值得注意的是,王喦此时与官方文化工程亦有关联。《苏州府志》纂修档案显示,康熙三十九年曾征集地方文献,王喦呈《吴门古迹考》十二则,今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吴郡文编》稿本中,其中考辨寒山寺钟、响屧廊遗址等条,引证《吴地记》《中吴纪闻》等典籍,体现出严谨的考据功力。彭定求《南畇文稿》卷五记云:"王生喦(岩)持所辑《吴中先贤诗事》来质,其于高季迪、杨孟载遗事蒐讨尤勤",此编虽未刊行,然可见其致力于乡邦文献的整理工作。
据《清史稿·艺文志》载,王喦"工诗古文辞,与姜宸英、朱彝尊相颉颃",然其生平事迹湮没如烟,尤以卒年最为扑朔。康熙年间《杭州府志》卷九十七仅记其"晚岁归隐西泠,卒葬孤山南麓",而同时期诗人厉鹗在《东城杂记》中提及"王丈檀栾晚年贫甚,鬻画为生,竟不知所终",两说已生龃龉。
考乾隆朝《两浙輶轩录》收录王喦诗作时,按语云"集中最晚者为《甲戌元日感怀》",甲戌即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而同时人吴焯《绣谷亭薰习录》却称:"檀栾先生庚辰冬尚为予题《灌园图》",庚辰则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此六年间竟成生死迷局。钱塘学者杭世骏在《道古堂文集》中辨析:"世传王征君卒年有三说,或云丙子,或云辛巳,要之总在康熙中叶"。
其墓碣文字亦多漫漶,清末丁丙《武林坊巷志》载:"光绪七年重修孤山古迹,见王喦墓石,惟'檀栾先生之墓'六字可辨,余尽泐"。民国《杭县志稿》更直言:"清代隐逸多无碑传,如王喦者,生卒年月竟付阙如"。今检《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亦仅注"?—约1694后",恰印证了《两浙名贤录》所谓"幽人遁迹,死生同野马尘埃"的慨叹。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