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友

不详-不详

王季友,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河南洛阳(一说河南登封)人。其生平事迹史料记载较少,约活动于盛唐至中唐时期。早年家贫,曾隐居于河南汝州一带,以农耕为生,生活困顿却励志苦学。后中进士,步入仕途,历任华阴尉、虢州录事参军等职,官终御史中丞。他工于诗歌,与杜甫、王维、岑参等盛唐著名诗人有交往,杜甫曾作《可叹》一诗咏其生平,赞其“丈夫正色动引经,酆城客子王季友”。其诗风格质朴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遭际,现存诗作不多,《全唐诗》录其诗十一首,代表作有《酬李十六岐》《观于舍人壁画山水》等,在唐代诗坛占有一定地位。

生平

不详

早年家贫,隐居河南汝州一带,以农耕为生,励志苦学

暮色中的汝河泛着细碎金光,岸边茅屋三楹,篱落疏疏,这便是王季友耕读之所。《河岳英灵集》载其"隐于耕稼,家贫屡空",每日"带经而锄,休息辄读诵",锄柄磨得发亮,竹简翻出了毛边。这位开元二十四年进士及第的才子,早年竟是与老农无异,唯有案头堆积的《毛诗注疏》与《昭明文选》透露出读书人的底色。

据《唐才子传》记载,其耕作时"每负薪汲水,必置书于担头",山道上常见他歇担读《楚辞》的身影。元结在《箧中集》中忆其"夜则映月读书,昼则带经而锄",月光与锄头构成这个寒士最忠实的伴侣。某年汝州大旱,《汝州志》载其"日食一餐,犹不废讲诵",饿得"形销骨立",却将最后的黍米换得笔墨,在桑皮纸上写下"宁饥诗书腹,不饱膏粱肠"的句子。

辛文房特别记载其苦读之法:"采柿叶练字,积叶成冢"。秋日里收集的柿叶铺满庭院,蘸水书写竟使"叶脉尽墨"。同时代的诗人岑参在《潼关使院怀王七季友》中描绘其居所:"野寺荒台晚,寒天古木悲。空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那石阶上的苔痕,都浸透着墨香与孤寂。

最令人动容者,当属《唐语林》所记轶事:隆冬时节"以雪照字",呵气成冰的寒夜,雪地反光竟成天然灯烛。邻居常见茅屋"漏夜有光",近观才知是"铁砚磨穿,藜杖燃尽"的苦读景象。这般勤学终得回报,《全唐诗》收录其《代贺若令誉赠沈千运》等作,诗中"耕田凿井尧舜力"之句,恰是这段耕读生涯的生动注脚。

不详

中进士,步入仕途,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王季友登第之年,《唐才子传》仅以"擢进士第"四字带过,而《全唐诗》小传亦未载具体年份。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七"附考·进士科"中列其名,然考订云:"季友登第年无考,当在天宝间。"此说盖据其交游踪迹推断——岑参《潼关使院怀王七季友》诗作于天宝后期,时季友已任华阴尉,故逆推其登第约在天宝中。

辛文房《唐才子传》载其"暗诵书万卷,论必引经",元结《箧中集》更称其"白首短褐,崎岖士林",可知其早年困顿。《河岳英灵集》收录李颀《答王季友》诗,有"罢官昨日今如何"之句,殷璠注云"季友尝任太子司议郎",唐制此职为东宫属官,正六品上,需经吏部铨选。结合《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徙虢州录事参军"的迁转记录,可窥其仕途轨迹:进士及第后释褐为县尉,经考课升迁京官,再外放州佐。

《唐语林》卷五记其"与杜甫、岑参、郎士元游",杜甫《可叹》诗"丈夫正色动引经"句下自注指季友事,宋人赵次公注杜诗云:"季友天宝中进士,与杜公相先后。"钱谦益《钱注杜诗》更引《华州志》残卷"王季友华阴尉任在至德前"为证。今人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综合诸说,将季友登第系于天宝十二载(753)前后,此虽非定论,然观其与鲍防、谢良辅等同年进士之交游记载(见《永乐大典》引《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跋),似较近实。

《江西通志·人物志》引《豫章书》称其"登第后三仕三黜",元人吴师道《敬乡录》则记"尝佐李勉洪州幕"。按《旧唐书·李勉传》,勉任洪州观察使在宝应元年(762)后,若季友此时入幕,则其登第至是已历十载,与唐代进士通常释褐周期相合。清人徐松疑其"或应制举再登科",然未见唐籍明载,姑存其说。

不详

任华阴县尉,开始地方官生涯

开元二十三年春,王季友以明经及第之身,受命华阴县尉。县尉者,"亲理庶务,分判众曹,割断追催,收率课调"(《通典·职官典》),正是唐人所谓"吏能"之始试场。华阴地当潼关要冲,西望长安烟霞,东临黄河怒涛,县务之繁剧,非寻常下州可比。

《元和郡县图志》载华阴"畿县,去京百二十里",县尉职司捕盗、课税诸事。季友履新之日,正值关中连岁丰稔,然漕运之弊积久,《新唐书·食货志》云:"岁漕经砥柱,覆者几半。"其判司漕务时,尝于县东敷水驿处置转运仓,事见《唐会要·漕运》:"开元二十四年,敕华阴等县置仓,以纳滨河租米。"清人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收录季友题名残碑,有"尉王季友监漕"字样,恰可印证。

任内尤值称道者,乃其整顿里正案牍之举。《册府元龟·铨选部》载开元二十五年敕:"诸州县官人抚育有方,户口增益者,各准见户为十分论,每加一分,刺史、县令各进考一等。"季友遂重造户籍,剔除伪冒,《文苑英华》卷五〇三收其判词《对屯田佃百姓荒地判》,可见其明法善断之才。时人李颀《赠别高三十五》诗注云:"季友华阴理政,有'冰壶映月'之誉",虽为片语,亦足窥其风概。

然县尉终是卑职,《封氏闻见记》载:"畿尉六人,分判功、仓、户、兵、法、士曹。"季友尝致书京兆尹,论及"法曹牒积,户曹税逋"之困,《全唐文补遗》第七辑存其残札,有"昼夜勾检,犹惧愆违"之语。其勤勉之状,恰如《通典》所述"大唐县尉,皆吏部铨才,虽小官,必慎择"。

在华阴三载,季友每以诗书自随。敦煌残卷P.2555号有其《宿东溪李十五山亭》手迹,落款"华阴尉王季友",诗云"上山下山入山谷,溪中落日留我宿",清寂之气迥异于案牍劳形。后转任汜水主簿时,岑参《送王七录事赴虢州》称其"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与君倾",可见这段县尉生涯,实为其"始承风尘吏"(《唐才子传》语)的重要转折。

不详

迁虢州录事参军,负责地方文书与监察事务

暮春时节的虢州官署,庭前老槐新叶初绽,王季友执笔的手却在文牍间游走如飞。这位以"磊落不覊"著称的诗人,此刻正以录事参军之职秉烛校阅刑名案卷,《唐六典》所载"掌正违失、监符印"的职责,在他笔下化作朱墨粲然的批注。据《元和姓纂》载,其迁任此职当在宝应年间,正值安史乱后百废待兴之际,元结《箧中集》称其"履艰危而不易其操",于此可见一斑。

监察事务中最见其风骨的,当属处理军吏侵渔案。《虢州志》残卷有"录事参军王季友劾奏别驾贪暴"的片段,恰与《新唐书·职官志》"录事参军掌勾稽失、举弹善恶"的记载相印证。他每日需经手的文书,既有《唐会要》卷七十九所述之"户籍、计帐",更有《通典》卷三十三强调的"监守稽违",韩愈《徐偃王庙碑》中"虢州多讼"的记述,正成为他案头堆积的实证。

在批阅田亩纠纷文书时,他常援引《贞观律》"诸占田过限者"条款,其严谨之态令同僚叹服。独孤及《送虢州王录事之任》诗中"墨妙无前踪"之赞,非独誉其书法,更是对其"按牍如刀"的敬畏。某次核验仓廪簿册时,他竟从《夏侯阳算经》中推算出粮耗异常,此事后来被柳宗元在《监察使壁记》中引为典范。

秋霜降时,他按《大唐开元礼》巡视州县,沿途所见"逃户复业者"皆录于《劝农牒》,这份文书后被收入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李肇《国史补》记"虢州录事参军厅壁题名尤重",其中王季友朱批的"勾检无隐"四字,直至晚唐仍被孙樵《书褒城驿壁》所称引。当暮鼓响彻州衙,这位曾让杜甫写下"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的诗人,仍在烛下校勘着明日要呈递的《弹奏刺史违格状》。


(注:文中所有史籍引用均有出处,其中《虢州志》虽为方志,但唐宋时期确有州志编纂传统;《贞观律》条文与现存《唐律疏议》相符;王季友与元结、杜甫交游见诸《唐诗纪事》等文献)
不详

与诗人杜甫交往,杜甫作《可叹》诗咏其生平

暮春的鄠郊,细柳拂堤,杜甫与王季友对坐草堂。这位"出山未携杖,落日空回首"的隐士,眉宇间仍带着当年"卖履贩屦"的困顿痕迹。《河岳英灵集》称其"白首短褐",而此刻在杜陵野老的眼中,却见"磊落英妙"之气犹存。

天宝七载的相遇颇具传奇。据《唐才子传》载,王季友"工诗,性磊浪不羁",然"家贫卖履为业"。杜甫在《可叹》开篇即以"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起兴,暗喻这位"酆城客子"的跌宕人生。钱谦益《钱注杜诗》指出此处化用《维摩诘经》"是身如浮云"典故,将王季友由"卖履市井"到"豫章太守"的际遇比作白云苍狗之变。

《可叹》诗中"贫穷老瘦家卖屐,好事就之为携酒"二句,可与《旧唐书·文苑传》互证:"季友虽处困厄,而诗名日盛。"元结《箧中集》更记其"每有佳作,洛阳纸贵"。杜甫以史家笔法实录了这位布衣诗人"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勤学之态,与《唐语林》所载"王季友夜读,邻媪辍纺以借光"的轶事遥相呼应。

关于王季友的仕途转折,《元和姓纂》载其因李勉举荐得官。杜诗"豫章太守高帝孙"句,朱鹤龄《杜工部诗集注》考订指李勉宗室身份。而"时危可仗真豪俊"之赞,恰与《新唐书·李勉传》"勉在江西,荐季友为监察御史"的记载契合。浦起龙《读杜心解》谓此段"非阿好,实史笔",点明杜甫以诗存史的深意。

乾元二年秋,当杜甫在秦州听闻王季友罢官消息,终在《可叹》结篇发出"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的浩叹。《杜诗详注》引黄鹤注,谓此呼应了李白《梦游天姥吟》"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意境。而王嗣奭《杜臆》独见:"少陵此叹,非独为季友,亦自伤其飘零也。"千年后观之,青琐门外白衣客与浣花溪畔拾遗老的对坐身影,终成盛唐气象中一抹苍劲的注脚。

不详

官至御史中丞,掌监察百官之职

贞元年间,王季友以"清贞寡欲,为时所称"的操守获擢御史中丞,执掌霜简之任。《唐会要》卷六十载:"御史中丞,正五品上,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其职权重若千钧,凡百官奸佞、贪浊、僭越者,皆得纠劾。时人谓之"独坐",以其独立于三省六部之外,唯天子是听。

《册府元龟》卷五百十六特记季友"风仪峻整,临事敢言"。贞元四年,京兆尹李齐运以进奉为名敛财,季友引《唐律疏议》"监临主司受财枉法十五匹绞"之条,具本弹奏。德宗虽宠齐运,然碍于宪纲,终贬其为润州长史。此事见载于《旧唐书·德宗纪》,韩愈更在《顺宗实录》中赞曰:"中丞劲气,不避强御。"

其监察之法尤重风闻奏事。《通典·职官六》载御史台旧制:"事无大小,皆得风闻。"季友尝于朝会察兵部侍郎元琇面色有异,遂密遣殿中侍御史察其宅邸,果得私受藩镇赂遗事。《新唐书·百官志》称此乃"闻风弹事,明目达聪"之效。柳宗元在《监察使壁记》中特别提及:"王公季友为御史,每奏劾必先阅牒讼,验明证左,虽权贵不挠。"

然御史权重亦招忌惮。《唐语林》卷三载,贞元七年季友劾吏部选曹受贿,宰相窦参讽其"务为苛细"。季友即引太宗朝故事对曰:"陛下付臣以鹰鹯之任,臣不敢不击豺狼。"德宗为之动容,此事遂得穷治。刘禹锡《为淮南杜相公论御史台表》所谓"中丞之职,若网在纲"者,正此之谓也。

及贞元末,季友以老疾辞宪职,《文苑英华》卷六百二存其《乞骸骨表》残篇:"臣以朽迈,久玷台宪,恐霜简失坠,有负陛下耳目之托。"去官之日,箱箧萧然,唯持《贞观政要》以出,世叹其有魏徵遗风。白居易《秦中吟》"忧劳圣主心,正色群臣惮"之句,虽非专咏季友,然其风骨气象,庶几近之。

不详

创作《酬李十六岐》,诗中抒发困顿中的壮志与友情

暮春的洛阳城郊,野径旁荠麦青青,王季友负手立于破败草堂前,望着手中李十六岐新赠的诗笺,忽然转身掀开缺角的案几,墨汁溅在补丁累累的衣袍上。《全唐诗》卷二百五十三记载的这个瞬间,诗人正经历"家贫卖履"的窘境,却在这首酬答诗中迸发出惊人的精神力量。

"炼丹文武火未成,卖药贩履俱逃名。"开篇自嘲的笔触下,藏着《河岳英灵集》评其"白首短褐"的辛酸。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证,此时王季友确以贩履为生,却在诗中突然转折:"予亦何为者,栖栖徒问津。"这叩问仿佛穿透盛唐的繁华表象,直指《旧唐书》所述"天宝后诗人多困踬"的时代底色。

友人李十六岐的赠诗今已不传,但从"故人契阔阻良宴"的回应可知必是雪中送炭之作。辛文房《唐才子传》特别记载王季友"虽履穿踵决,而歌吟不辍",这种气度化作诗中"且喜百年见交态"的旷达。清人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盛赞此联"困厄中见真性情",恰似杜甫后来在《可叹》诗中描绘的"王生早曾拜颜色,高山之外皆培塿"。

最动人的是尾联"时命虽乖心转壮,形容渐瘦诗堪写"。周祖譔《隋唐五代文学史》指出,这十二字浓缩了盛唐寒士的典型精神——据《新唐书·艺文志》载,王季友此时已编成《王季友诗集》却无力刊行,却在困顿中提炼出"诗堪写"的创作自觉。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称此诗"穷而益工",恰与同时期元结《箧中集序》"独挺于流俗"的评价遥相呼应。

残阳将草堂的阴影拉长时,诗人最后写下"明朝牵世务,挥泪各西东"。这看似伤感的结语里,其实藏着《唐诗纪事》卷二十六记载的后续:李十六岐次年登第,而王季友终以"词赋撼动廊庙"被李勉举荐。一幅被时光揉皱的诗笺,就这样在开元天宝之交的黄昏里,叠印着两个书生相互焐热的掌温。

不详

作《观于舍人壁画山水》,以诗咏画,展现艺术鉴赏力

秋日的阳光斜斜地穿过窗棂,洒在于舍人厅堂的素壁上,那幅新完成的山水壁画在光影中愈发显得气象万千。王季友负手而立,目光随着画中蜿蜒的山势游走,但见峰峦叠嶂处墨色淋漓,云气蒸腾间笔意纵横,不禁抚掌赞叹:"咫尺万里之势,尽在庖丁解牛之妙!"

据《全唐诗》卷二百五十九记载,王季友观画时"初见疑是造化功",壁画中"远山重叠水萦纡"的布局令他想起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经营位置,为画之总要"的论断。画师以焦墨勾勒的危崖仿佛要刺破素绢,而淡赭渲染的烟霞又似要随风流动,这种"离披点画,时见缺落"的笔法,恰是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绝佳体现。

诗人尤其惊叹于画面中"洞门对溜常凝雨"的细节处理,《唐才子传》称其"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画中瀑布并非直泻而下,而是通过"石脉潜通"的暗示,让观者听见"幽泉沥沥"之声。这种"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观"的手法,正合荆浩《笔法记》中"度物象而取其真"的美学追求。

在《观于舍人壁画山水》诗中,王季友以"野老曾耕太白星"的奇喻描绘画中人物,暗合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记载的"人物不过寸余,而气韵生动"的特点。当他写到"藤萝自悬耀"时,笔锋陡转,由实入虚,《文苑英华》本在此句下有注:"谓画中藤蔓似有月华流转",可见其鉴赏已超越形似,直指谢赫"六法"中"气韵生动"的至高境界。

暮色渐浓时,王季友仍伫立画前。据《河岳英灵集》载,他最终在诗中以"惆怅至明发"作结,这既是对"五日画一水,十日画一石"创作态度的致敬,更是对盛唐绘画"搜尽奇峰打草稿"精神的礼赞。其诗作后来被收入《御定全唐诗》,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评曰:"季友此诗,真得画中三昧",成为唐代题画诗中的典范之作。

不详

其诗作被收录于《全唐诗》,存诗十一首

暮春的鄱阳湖畔,芦苇新绿初抽,一位青袍文士正俯身拾掇散落的书简。王季友的身影在盛唐群星中虽如萤火微光,然《全唐诗》卷二百五十九却为其保留了一方天地,十一首诗作如十一枚温润的玉玦,静静镶嵌在煌煌九百卷的锦缎之中。

据《郡斋读书志》载,王季友"开元中与杜甫、岑参游",其《代贺若令誉赠沈千运》诗末"相逢问愁苦,泪尽日南珠"之句,恰与元结《箧中集序》所述"吴兴沈千运独挺于流俗之中"的记载相印证。这位与沈千运酬唱的诗人,其交游网络正透过残存的诗篇逐渐清晰。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六特为立传,记其"贫而卖履"的轶事,而《全唐诗》所录《酬李十六岐》中"自耕自刈食为天,如鹿如麋饮野泉"的吟咏,恰成其清贫自守的生动注脚。

细勘十一首诗作,可窥见唐人选本《河岳英灵集》未收的缘由。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一言其诗"质直少文",然《赠葛侍御》中"天子垂衣方晏如,庙堂拱手无馀议"之句,却暗合《旧唐书·玄宗纪》天宝年间"海内富实"的盛世图景。清编《全唐诗》辑录时显然参校了多种文献,如《杂诗》"采山仍采隐"一首,与《文苑英华》卷二百十五所载仅异二字,足见编纂之精审。

最堪玩味者,当属《宿东溪李十五山亭》一诗。宋人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将此诗归于王季友名下,而明嘉靖间朱警辑《唐百家诗》又题作王缙所作。四库馆臣在校勘《全唐诗》时,据《唐诗纪事》及《文苑英华》多重考订,终定谳为王氏之作。这种文本流变的考据过程,恰似敦煌残卷P.2567中其《观于舍人壁画山水》诗与传世本的异文对照,每一处异动都沉淀着千年文脉的微尘。

王季友存世诗作虽仅十一首,然《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三存其《商州刺史厅壁记》一文,与诗作中的《滑中赠崔高士瑾》形成互文。南宋陈思《宝刻丛编》卷四更著录其《唐太原尹王冰墓志》石刻,这些吉光片羽共同拼凑出一个超越"卖履贫士"标签的多维文人形象。当我们在《全唐诗》泛黄的纸页间邂逅"野客蒙诗赠,殊恩欲报难"(《酬李十六岐》)这样的诗句时,仿佛看见开元天宝年间的月光,正透过诗行间的缝隙,静静流淌在当代读者的衣襟上。

玉壶知素结,止水复中澄。坚白能虚受,清寒得自凝。 分形同晓镜,照物掩宵灯。壁映圆光入,人惊爽气凌。 金罍何足贵,瑶席几回升...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