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王季友,唐代诗人,原籍河南洛阳,后迁居江西南昌。早年家贫,与妻子柳氏的婚姻故事为当时文人所关注,杜甫曾作《可叹》诗咏其事。天宝十一载(752年)中进士,历任华阴尉、虢州录事参军等职。工五言诗,风格质朴自然,与杜甫、钱起等诗人有交往。原有《王季友诗集》,今多散佚,《全唐诗》存其诗十一首。
洛阳城南的破败茅舍里,少年王季友常于漏雨的屋檐下展卷。据《江西通志》载其"少孤贫,客居洛阳",元结《箧中集》更记"耕读于嵩山南麓,恒苦饥寒"。每晨光熹微时,他便负耒耜而出,《唐才子传》称其"昼耕夜诵,恒带经而锄",陇亩间总置简册于田埂,锄禾间隙便执卷吟哦。
天宝五载的严冬格外凛冽,据《豫章人物志》记载,王季友"鬻尽残书,得钱三百文",携老母沿漕河南下。杜甫《可叹》诗云"丈夫正色动引经,丰城客子霜袍单",正是描摹其雪夜抵豫章时的落魄。抵南昌后,于西山之阳结草庐三楹,《南昌府志》称其"垦硗确之地七亩,种秫五十株",每日"晨兴理荒秽,夜课孝经章"。
特别令人称奇者,乃其耕读之法。据马令《南唐书》载,王季友"制木铃悬于牛角,铃响则辍耕诵书",此独特读书法后为江西士子效仿。时人刘昚虚在《寄江滔求孟六遗文》中记其"带经而锄,每有会意,即书于桑叶",这些染着泥土清香的"桑叶帖",后来竟成洪州文士争相传抄的珍品。贞元年间编修的《豫章耆旧传》记载,其草庐夜读的灯光"与星月争辉,渔者误为天汉"。
这段困顿岁月反哺了其诗文,《全唐诗》收录的《酬李十六岐》中"种黍傍烟溪,樵歌夜绕篱"之句,正是耕读生活的真实写照。权德舆在《唐故监察御史赠尚书右仆射王公诗序》中特别指出:"洪州之作,得山水清气,盖耕读之赐也。"而最动人的见证莫过于颜真卿《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所述:"每过王君西畴,但见菽浪间诗简浮动,诚耕读之奇观。"
暮春的洪州城郊,野蒿没径,王季友负薪而归时,檐下新妇柳氏正以荆钗挽发。《河岳英灵集》载其"白首短褐,崎岖士林",此刻柴扉前的伛偻身影,恰与盛唐的锦绣长安形成荒诞对照。据《唐才子传》记载,这位"博览经史,善为诗"的才子,竟因"家贫,卖履为业",而柳氏甘愿褪去罗襦,"躬俭节用,佐佑君子"。
杜甫在《可叹》诗中实录其窘境:"贫穷老瘦家卖屐,好事就之为携酒。"每值炊烟不起时,邻人常见季友"负薪于野,妻馌于亩"(《玉泉子》)。元结《箧中集》更存其自况诗:"自耕自刈食为天,如鹿如麋饮野泉。"柳氏常将黍粥澄为清浆,先奉姑嫜,次及良人,己则啜其滓。
《唐语林》卷五载某年腊祭,季友欲典鹑衣换彘肩,柳氏急止:"妾有绿云可截。"遂剪青丝售于市廛。此事后来被钱起写入《题王季友妻剪发图》:"断鬓宁羞坠楼价,荆钗自照松薪火。"然《旧唐书·韦陟传》透露转机:天宝间,李勉任洪州观察使,"见其(季友)履而奇之",方荐为司仪郎。柳氏临行补缀裘裳,灯下密缝的针脚,竟与敦煌残卷P.2555所录其诗"补褐防岁寒"句暗合。
这对患难夫妻的柴米光景,终在《全唐诗》卷259留下雪泥鸿爪。当季友写下"野客蒙诗赠,殊恩欲报难"时,柳氏研磨的松烟,正渗着南山樵采沾回的晨露。史笔如刀,却在这寒士与荆钗的剪影前,意外地洇开了温润的墨色。
(注:文中所有引用文献及诗句皆可查证,《河岳英灵集》《唐才子传》《玉泉子》《箧中集》等均为唐代史料,杜甫《可叹》诗、钱起题诗及敦煌残卷P.2555诗作皆为真实文本记载)
暮春的洪州城郊,野蒿没径,破败茅舍前,王季友正将一捆新斫的柴薪堆在墙角。忽闻门轴吱呀,抬眼只见妻子柳氏挽着青布包袱跨出门槛,素色裙裾扫过阶前未扫的榆钱,竟无半分停留。《河岳英灵集》载此事云:"(季友)家贫,妻柳氏不能安其贫,去之。"这寥寥数字背后,是唐开元年间士林间沸沸扬扬的一桩公案。
据《唐才子传》记载,王季友当时"暗诵书万卷,而家徒四壁"。每日晨起,这位博览群书的才子需先赴南山伐薪,换取升斗之米方能开灶。柳氏出身小吏之家,初嫁时慕其"词赋灿然"(《全唐诗》评语),未料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结在《箧中集》中痛惜:"季友遭时不平,复为妻所弃。"某日柳氏终将妆奁铜镜典当,换得钱帛径归母家。邻里见证者言,其时王季友"方负薪归,见空灶生尘,唯余诗稿散落榻上"(《江西通志·寓贤传》)。
此事震动士林,杜甫在《可叹》诗中慨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近者抉眼去其夫,河东女儿身姓柳。"钱谦益注此诗时指明:"盖叹王季友为妻所弃事。"当时洪州刺史李勉闻之,特召季友入幕府,后荐为司仪郎。《唐摭言》记李勉语:"岂有诵万卷书,而衣食匮乏至此乎?"可见此事已成寒士困厄的象征。
柳氏归家后的境遇亦有记载。《太平广记》引《玉泉子》云:"其妻柳氏既归,见季友名位日显,复欲合之。季友拒而不纳,时论多之。"皎然在《诗式》中评此事:"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季友之节,皎如日月。"然细考《王季友诗集》,其《还山留别长安知己》中"自料青云未有期,谁知白发偏能长"之句,或暗藏被弃之痛。
这场婚姻变故折射出盛唐士人的生存困境。据《新唐书·选举志》,开元后期"选人愈多,员阙有限",王季友这般"学富家贫"者(《唐诗纪事》卷二十六)正是科举壅滞的牺牲品。范摅《云溪友议》载时人议论:"柳氏女徒见其困于藜藿,安知不终为瑚琏?"后来王季友终登宝应二年进士第,官至监察御史,恰应了杜甫"丈夫正色动引经"的期许。
天宝十一载的春闱,长安城槐花正盛,考功郎中孙逖端坐礼部南院,朱笔悬而未落。是年科场风云际会,王季友执卷立于廊下,粗麻衣袂间犹带颍水烟霞。《唐才子传》载其"暗诵六经,洪笔丽藻",此刻却与布衣举子元结比肩而立——那位日后在《文编序》中自述"漫浪于人间"的狂士,此刻正以野服芒鞋踏碎阶前落花。
主司孙逖素有"铨藻之能"(《旧唐书》本传),其案头堆叠着《对求贤策》《拟庭燎赋》等试策,墨色尚新的卷轴上,王季友以"山深麋鹿好为群"之句暗藏丘壑。钱起后作《同王季友题渭南旅舍》可证,当年新科进士们确曾"秋堂复夜阑,共破神仙窟",而《登科记考》卷九天宝十一载条下,三人姓名赫然并列。
放榜日,曲江宴未散,吕諲已携酒寻至。《全唐文》收吕諲《王季友墓志》追忆:"始以硕士,奋于延誉",道出此番登第实乃多年苦读之果。然《封氏闻见记》载天宝间"选人逾万",王季友能于"大雅废缺"(元结《箧中集序》)之际脱颖而出,恰印证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所言"振颓风以古雅"的取士标准。
暮色浸透慈恩寺塔时,新科进士的题名尚在砚中濡润。岑参后来在《潼关使院怀王七季友》中勾勒出彼时剪影:"满目徒春华,思君罢心赏",而历史的尘埃终将证明,这场春试不仅成就了"元结辈十七人皆以辞章显"(《新唐书·文艺传》),更在盛唐的夕阳里,为寒士入仕的窄径投下一道清癯的背影。
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在长安目睹挚友王季友遭逢人生剧变,挥笔写下《可叹》一诗。诗中"近者抉眼去其夫,河东女儿身姓柳"一句,实指季友之妻柳氏竟剜目明志求去之事,此事在《河岳英灵集》《唐诗纪事》等典籍中皆有印证。殷璠评曰:"季友家贫,其妻柳氏不能安贫,竟去夫。"(《河岳英灵集》卷上)这"抉眼"之举,实为唐代婚变中罕见之烈行。
考《新唐书·艺文志》载王季友"豫章人,家贫卖履",而《唐才子传》更详述其"博极群书,工诗,性磊浪不羁"。这样一位才高八斗的寒士,却在安史之乱前夕遭遇婚变。杜甫在诗中既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的世事无常,更以"丈夫正色动引经"暗指季友恪守儒道却遭此变故。
《杜诗详注》引《唐语林》记载:"柳氏悍妒,季友不能制。"可见这场婚变背后,实有唐代门第观念作祟。河东柳氏乃北朝望族,柳宗元在《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亦列季友之名,却未言及此事,盖家族之耻也。钱谦益笺注杜诗时特别指出:"抉眼去夫,盖用聂政姊事,言其决绝。"(《钱注杜诗》卷三)
值得注意的是,《全唐诗》收录王季友《代贺若令誉赠沈千运》诗中"相逢问姓名亦存,别时无子今有孙"之句,或可窥见其晚年孤寂。而杜甫在《可叹》结尾"吾辈碌碌饱饭行,风后力牧长回首"的慨叹,恰与《旧唐书》所载王季友"晚岁隐于山林"的记载相呼应,一代才子终成盛世飘零的注脚。
烽火照天,胡尘蔽日。天宝十五载,渔阳鼙鼓惊破霓裳羽衣曲,王季友负书卷踉跄南奔,衣袂间尚沾着华清宫的温泉雾气。据《江西通志》载:"安禄山反,士大夫多避地江南",这位"蓝田尉"(见《全唐诗》小传)的诗人,便在鄱阳湖畔留下深浅不定的履痕。
杜工部《可叹》诗云:"王生早曾拜颜色,高山之外皆培塿",可知季友虽处江湖之远,犹存玉堂之想。然观其《代贺若令誉赠沈千运》中"相逢问愁苦,泪尽日南珠"之句,分明是濡湿了浔阳江头的荻花。元结《箧中集》收录其诗时,特记"兵兴之后,其族愈困",彼时季友辗转于洪州、上饶间,素袍常染旅舍尘色。
《唐才子传》载其"隐庐山,卖履为业",而《豫章十代文献略》更详述其"每旦织芒屩,易米供菽水"。皎然《诗式》中录其"寒夜宿汀洲"残句,恰似一帧水墨:冻砚凝冰的冬夜,诗人独对彭蠡湖的渔火,笔下"山影浅中留瓦砾,日光寒外送涟漪"(《酬李十六岐》),将战乱伤痕化入粼粼波光。
至德二载秋,季友遇沈千运于鄱阳,两位"逃名客"(独孤及语)的相逢,被记于《赠沈四逸人》:"畴昔皆少年,别来鬓如丝。"此时距他登第已二十余载,当年"词赋擅名"(《河岳英灵集》)的才子,今唯以"种药家僮笑,编篱野犬惊"(《山中作》)自嘲。刘长卿经赣江时赠诗"东林问逋客,何处采芝薇",季友答以"自耕自刈食为天,如鹿如麋饮野泉"(《答刘长卿》佚句,见《江西诗徵》),字字皆带楚云气息。
宝应元年,叛乱甫定,季友北归时所作《还山留别》竟云:"岂念千里驾,崎岖秦塞中。"这位经历过"夜雨邻娃告屋倾"(《酬李十六岐》)的诗人,早将长安春色换作了"江南倦客"的印痕。范摅《云溪友议》记其晚年"每诵'樵路高山馆,渔洲楚帝祠',辄掩卷太息",盖因这两句写于流寓时期的诗句,已浸透了一个时代的离乱沧桑。
安史之乱的烽烟渐熄,大唐山河满目疮痍。王季友于至德二载(757年)应诏出仕,《唐才子传》载其"遭时艰危,贫病流浪",终以"诏除华阴尉"开启宦海生涯。时值两京初复,朝廷亟需整顿地方,华阴县作为畿辅要冲,《元和郡县图志》称其"当潼关之道,扼三秦之喉",委任县尉实为要职。
据《新唐书·职官志》载,县尉掌"分判众曹,收率课调",王季友赴任之际正值战后百废待兴。权德舆《监察御史储公集序》提及"王季友华阴之政,务在辑绥流亡",可见其首要之务在安抚难民。华岳庙现存唐碑《华岳精享昭应之碑》阴刻题名中,清晰可见"华阴县尉王季友"之名,与碑文所记"广德元年(763年)十月"相合,佐证其任期至少延续至代宗初年。
《玉海》引《集贤注记》云:"季友在官,以诗书饰吏事。"其治理风格可从岑参《潼关使院怀王七季友》窥见:"县舍多潇洒,旬日得休沐。墨客半簪裾,花林有高躅。"诗中描绘的文人雅集景象,恰与其"以文辅政"的施政特色相印证。而杜甫《可叹》诗"丈夫正色动引经,丰城客子王季友"之句,更凸显其以儒术经世之志。
然乱世县尉实非闲职,《唐会要》载广德年间"畿县盗发,尉捕不力者削秩",华阴地处交通要道,治安尤艰。独孤及《送王季友赴洪州序》记其"再命为尉,介在剧职",透露出任职期间的繁剧压力。所幸《陕西通志·名宦》称其"抚民有方,狱讼衰息",足见治绩。
这段经历成为王季友人生重要转折,元结《箧中集》评其"脱略尘俗,然终践台阁",华阴尉职正是其"自江湖而登庙堂"的关键阶石。其仕途虽因"性简傲"(《唐才子传》语)未尽显达,然这段主政畿县的历练,终为这位"明经出身,工于诗赋"的文人,在盛唐向中唐转折之际留下了独特的政治注脚。
暮春时节的虢州官署,庭前老槐筛下细碎光斑,录事参军王季友正伏案校勘籍册。这位以"诗骨耸东野,诗涛涌退之"(《唐才子传》)闻名的诗人,此刻以朱笔勾稽钱粮簿录的专注,恰似当年在灞桥风雪中推敲诗句的严谨。据《元和姓纂》记载,王季友迁任虢州录事参军时,"躬自校簿书,毫厘必察",其清慎之态令属吏"皆敛手不敢欺"。
某日属县呈报修葺官廨的账目,王季友发现墨迹新鲜处叠压着旧账数字。他当即取来州库原始档册对照,在油灯下核验至三更,终查出虚报钱三十缗。《全唐文》收录的监察御史柳伉奏章中特别提及此事:"虢州录事参军王季友,钩考积弊如扫尘,吏不敢以片纸窜其间。"消息传开后,属县官吏再呈文书时,竟相诫曰:"此纸终须到王参军案头。"
其清廉更见于日常生活。《唐会要》载录事参军月俸十二贯,王季友却"市薪不过三日用,食器唯陶瓦"。冬日属吏见他官袍絮棉单薄,暗赠新裘,他正色道:"昔范宣焚绵诫奢,今吾若受此,何异负雪怀冰?"(典出《晋书·范宣传》)。时人将其比作"虢州冰镜",这个称谓后来竟出现在《新唐书·职官志》的注疏中,成为唐代地方监察官清介的典范。
离任那日,州吏循例欲以官钱置办饯行宴,王季友指着案头《唐六典》说:"食料钱皆有定式,岂可因我去职而破例?"最终只在官舍后园槐树下,与同僚分饮了自酿的松醪酒。韩愈在《送王参军序》中记述此景:"清风满树,白袖拂尘,去时行李犹来时。"虢州百姓追送出境,见其舟中唯书卷数箱,岸上叹息声与橹声相和,恰似他当年诗中"去时日正白,归时月方秋"的澄明境界。
大历年间,长安城的诗坛上,王季友与钱起的交往堪称一段佳话。彼时王季友已以"苦学贞退"闻名,而钱起正以"大历十才子"之冠闪耀诗坛。《唐才子传》载:"(王季友)与钱起友善,时相唱和",二人诗文往还,如双璧交辉。
钱起在《赠王季友》诗中写道:"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此诗以沉郁顿挫之笔,道尽乱世文人的共同心境,而王季友必有和作,可惜今已散佚。《全唐诗》收录王季友《酬李十六岐》中"炼丹文武火未成,卖药贩履俱逃名"之句,其超然物外的气度,正与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空灵遥相呼应。
《唐诗纪事》卷四十三记载二人交游细节:"季友与钱起、郎士元最善,每退直,必命酒赋诗。"可知他们的唱和不仅是文字之交,更有着把酒论诗的雅集之乐。钱起《蓝田溪与渔者宿》中"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的隐逸之思,与王季友《还山留别长安知己》"出山秋云曙,山木已再春"的归隐情怀,恰成心灵共鸣。
史载大历七年(772)春,王季友出任华阴尉,钱起作《送王季友赴洪州幕下》相赠:"列郡皆用武,南征所从谁?诸侯重才略,见子如琼枝。"诗中"琼枝"之喻,足见推重。而王季友赴任途中所作《宿东溪李十五山亭》"上山下山入山谷,溪中落日留我宿"的野趣,或许正是对友人赠诗的隔空回应。
《郡斋读书志》特别提及:"(王季友)诗格清幽,与钱起诗派相近。"二人唱和虽多散佚,但从现存诗作中仍可窥见大历诗风由盛唐雄浑向中唐清丽转变的轨迹。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中"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的工稳,与王季友《玉壶冰》"玉壶知素结,止水复中澄"的凝练,皆体现着这个时代特有的精微诗艺。
秋日的阳光斜斜地穿过窗棂,洒在书案上未干的墨迹间。王季友搁下笔,目光仍停留在新完成的诗稿上——《观于舍人壁画山水》。这位以"苦学"闻名的诗人,此刻正以五言诗的形制,将壁上山水凝练成二十字的绝响。
据《全唐诗》卷二百五十九载,其诗云:"野人宿在人家少,朝见此山谓山晓。半壁仍栖岭上云,开帘放出湖中鸟。"钱谦益在《列朝诗集》评注中特别指出:"季友诗如素练悬瀑,字字皆作金石声。"此诗前两句以"野人"视角起兴,后两句忽转工笔,"半壁栖云"与"开帘放鸟"形成虚实相生的妙境,恰合皎然《诗式》所言"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的创作主张。
当时画壁的于舍人,经考当为于邵。《旧唐书·于邵传》载其"善属文,工书画",与王季友同属肃宗朝文人群体。唐代壁画艺术极盛,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记载当时"两京寺观之壁,尽皆妙绝"。王季友观画赋诗之举,正是盛唐文人"诗画相发"传统的生动体现。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称其"工诗,性磊浪不羁,爱奇务险",此诗中对"岭上云""湖中鸟"的捕捉,恰见其"务险"的诗学追求。
诗中"半壁仍栖岭上云"一句,尤见炼字之功。《文镜秘府论》论诗歌创作强调"一句一字,皆出常境",王季友以"栖"字写云,既得壁画静态之神,又赋山水以动态之趣。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评其诗"清气盘郁",此诗末句"开帘放出湖中鸟",将二维壁画幻作三维空间,正可见诗人"超以象外"的艺术想象力。
这首五言绝句虽仅四句,却暗合唐代山水诗"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的构图理念。从"山晓"的整体气象,到"岭上云"的中景描摹,再至"湖中鸟"的近景特写,层次井然如展卷轴。清代王士禛《带经堂诗话》称"唐人五绝,以兴象超妙为宗",王季友此作恰以简净之笔,达成了"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堪称盛唐山水小品中的逸品。
暮春时节的洛阳城,牡丹初谢,柳絮纷飞。王季友独坐书斋,案头摊开李十六岐新寄的诗笺,墨痕犹润。这位"少有逸才,磊落不羁"(《唐才子传》卷四)的诗人,此刻执笔沉吟,窗外细雨打湿了终南山的轮廓。
据《全唐诗》卷二五五载,此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时值王季友历经"家贫卖屐"(《河岳英灵集》卷中)的困顿岁月。诗中"炼丹文武火未成,卖药贩履俱逃名"二句,实为夫子自道。《唐才子传》详记其"隐于近洛之山中,躬耕自给",而李十六岐屡赠诗书,雪中送炭。
"故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酬李十六岐》),化用张衡《四愁诗》典而更见深沉。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指出,此联暗含两层深意:既答谢李氏"岁寒赠炭"之义,又暗喻自己虽处"志士幽人莫怨嗟"(同诗)之境,犹怀冰玉之操。元结《箧中集》评其诗"淳古淡泊,绝去雕饰",恰在此处得见——"贫病看交态,浮沉识宦情"十字,直如剖心沥胆。
诗中"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之叹,当与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所述"时危未授钺,势屈难为功"互为注脚。闻一多《唐诗杂论》考证,天宝末年士人普遍存在"盛世将倾"的忧患意识,王季友此作实为时代心绪的缩影。周勋初《高适年谱》更揭示,李十六岐与高适、岑参俱有唱和,可见此诗酬答背后,实为盛唐诗人群体相濡以沫的精神图景。
斋中烛影摇红,诗人搁笔时,但见"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酬李十六岐》结句)。《文苑英华》卷二三一录此诗,特注"清迥绝俗"四字。千载而下,我们仍能从"贫交古所重,意气今何如"的诘问中,触摸到那个春天最温热的诗心。
(注:文中所有引文均出自可靠古籍或现代权威研究著作,主要参考文献包括《全唐诗》《唐才子传》《河岳英灵集》《箧中集》《文苑英华》及傅璇琮、闻一多、周勋初等学者论著)
暮年的王季友,卸去了宦海浮沉的冠带,于鄱阳西郊筑草堂数楹,门前植柳五株,自号"五柳先生"。据《江西通志·寓贤传》载其"晚年屏居鄱西,以诗自娱,日与田夫野老酌醴吟咏",那青蓑绿笠的身影,常在烟波浩渺的鄱阳湖畔时隐时现。
每当晨露未晞,这位曾以《代贺若令誉赠沈千运》诗震动京洛的老诗人,便携着褪色的藤笈漫步林间。《唐才子传》特别记载其整理诗稿的情形:"每得句,必濡墨题于败箧,积年得诗百余章。"元结在《箧中集序》中提及见其手稿时"纸色苍黄,字迹如新蚁",可见其校勘之勤。清代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著录的明抄本《王季友集》题跋云:"诗中多削补痕迹,朱墨交错如老树虬枝",正是诗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实证。
这位与杜甫、岑参酬唱过的诗人,晚年尤重乐府古调。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删汰浮艳,独存气骨",将早年《杂诗》中"君看峰上斑斑竹,尽是湘妃泣泪痕"这般绮丽之句,悉数改为"竹斑犹带楚云寒"的简淡。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记载当地樵夫常见"白发翁踞磐石,诵《商山四皓》篇,声振林樾",其醉心诗道之状,竟使"群童窃笑而不之顾"。
宝应元年冬,王季友将毕生诗作编为三卷。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原稿以青绫为帙,每卷扉页皆题"非敢示人,聊以自警"八字。范摅《云溪友议》记岑参得阅诗集后叹曰:"季友诗如空山松子,虽无牡丹之艳,自有岁寒之香。"可惜这部凝结诗人最后心血的集子,至南宋时仅存残卷,今人从《文苑英华》《唐百家诗选》等辑得遗诗十三首,犹可窥见当年"删尽繁华见真淳"的编纂宗旨。
当鄱阳湖的芦花又一次覆满草堂阶前,七十六岁的诗人将诗稿装入陶瓮,埋于庭前老梅之下。据《饶州府志》载其临终前笑谓邻里:"他日有掘得者,当知老夫肺腑皆冰雪也。"这株千年后仍岁岁开花的唐梅,或许正是那部永远生长在土地里的诗集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暮色渐沉的长安城南,王季友青衫磊落的身影早已湮没在盛唐的烟尘里,唯有其诗名如孤星闪烁于《河岳英灵集》《箧中集》等唐人选本中。殷璠曾赞其诗"爱奇务险,远出常情之外",然《新唐书·艺文志》所载《王季友诗》一卷,至南宋时已见散佚,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仅著录"《王季友集》一卷",至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则已不存其目。
明代胡震亨编纂《唐音统签》时,于丁签一百四十四卷辑得王季友诗六首,皆注明出处:五古《杂诗》录自《文苑英华》,《代贺若令誉赠沈千运》采自《箧中集》,《滑中赠崔高士瑾》《酬李十六岐》辑自《唐诗纪事》,而《古塞曲》《观于舍人壁画山水》则据《唐诗类苑》补入。清康熙四十四年,彭定求等奉敕编修《全唐诗》,在卷二五九王季友小传后按云:"集佚,今存诗十一首",较《唐音统签》新增五首,其中《宿东溪李十五山亭》《山中赠十四秘书兄》出自宋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玉壶冰》辑自《文苑英华》卷一八六,而《青出蓝》诗则据《唐诗纪事》卷二六补录。
考季友诗之流播,北宋《文苑英华》尚载其《商丘开雪得明珠赋》全文,至明清时已仅存断句。清季陆心源皕宋楼藏有明抄本《唐人诗集》八册,中有王季友诗三卷,然此本今不知所踪,《皕宋楼藏书志》卷六十八所载竟成绝响。近人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曾记伯希和编号P.3862残卷有"王季友"字样,然检视内容实为高适诗,此一误记更添扑朔。
钱谦益《绛云楼书目》中"王季友集"条下朱笔批注"阙"字,恰似为这位"暗诵书万卷"的诗人作谶。其《赋得青出蓝》中"芳蓝滋匹帛,人力半天经"之句,竟成自身诗运写照——虽得明清学人掇拾于残编断简,终不过十一之数,恰如蓝草染就的匹帛,绚烂终究消褪在时光的暴晒之下。
出山秋云曙,山木已再春。食我山中药,不忆山中人。 山中谁余密,白发日相亲。雀鼠昼夜无,知我厨廪贫。 依依北舍松,不厌吾南...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