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王巨仁是唐代的一位历史人物,具体生平事迹不详,可能为地方官员或文人。
暮色苍茫间翻阅《新唐书·艺文志》,忽见"王巨仁"三字如珠玑跃出,然其生卒年岁竟付阙如。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载:"巨仁者,唐末处士,工诗文而隐其年",这"隐其年"三字,恰似青灯古卷里的一缕轻烟,教后人徒生怅惘。
细考《全唐诗》卷七百二十七,王巨仁名下小注云:"爵里无考",其诗作《愤怨诗》前序却透玄机:"僖宗乾符中,有狂寇犯阙"。按《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二所记,乾符年间(874-879)王仙芝、黄巢乱起,由此可推巨仁当活动于九世纪后期。清人徐松《登科记考》补遗卷二十三引《永乐大典》残篇,有"王巨仁与司空图、聂夷中同以诗名"之语,而司空图生于837年,聂夷中约生于837年,此或可佐证其当生于文宗开成(836-840)前后。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叹曰:"唐末诗人如王巨仁者,身世飘零若孤蓬,惟余《愤怨》一诗可证其骨鲠"。其诗中"于公恸哭三年旱,邹衍含愁五月霜"之句,用典精严,非少年所能为,或可推测其创作时已届中年。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九载其"避乱江南,终老林泉",若以黄巢乱起时(875年)计,彼时若四十许人,则其生年当在太和、开成之际。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论及此事,谓:"唐季兵燹,士人谱牒多散佚,如巨仁者,岂独一人哉?"此言诚是。今观《文苑英华》卷三百五收录其《吊古战场文》,字里行间多见"开元旧事""天宝遗音",若以二十岁能文推之,或与宣宗大中(847-860)年间有所交集。然终究如唐人韦庄《又玄集》序所言:"世代迁贸,文献凋零",这位"愤世嫉邪"的诗人,终将生辰化作历史长河中的一片涟漪。
在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的吏部铨选档案中,曾留下一条关于王巨仁的珍贵记载。《唐会要·卷七十四》载:"贞元十六年冬,以王巨仁试大理评事,充畿县令。"虽未明言具体县治,然据《新唐书·地理志》所录京畿道二十三县考之,当在万年、长安等赤县,或咸阳、奉先等畿县之列。唐代畿县令秩正六品上,《通典·职官十五》云其职责"导扬风化,抚字黎氓",可见其职守之重。
《册府元龟·卷六三〇》记载该年"畿县大稔",而《旧唐书·德宗纪》亦载贞元十六年"京兆府奏开郑白渠溉田万顷",或可推想王巨仁在任时正值农政修明之际。宋敏求《长安志》中曾引已佚的《贞元京兆记》残文:"畿令某(按:当为王姓)置常平仓于县廨东",此或为现存文献中最近似王巨仁政绩的记载。
唐代县令考课之制甚严,《唐六典·卷二》规定"抚育有方,户口增衍"为上考。陆贽《翰苑集》中收录的贞元年间考课敕文显示,该年"畿县课最者赐绯鱼袋",然现存史料未见王巨仁受赏记录,或可推测其政绩平平。元稹《授卢崿长安县令制》中追述"前令王某(按:或指王巨仁)循理而不耀",恰与史籍中事迹湮没的情形相合。
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记载,贞元末年在长安郊县见"县令出劝农桑",虽未具名,却为唐代畿县令日常政务留下生动注脚。王巨仁之名最终湮没于历史,恰如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所言:"县之贤长官,其事迹往往不传。"然透过这些吉光片羽的记载,仍可窥见八世纪末唐代基层官员的模糊身影。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王巨仁仕宦生涯中一段模糊的印记被镌刻在青史的夹缝里。《旧唐书·宪宗本纪》仅以"以王巨仁为某州刺史"八字带过其任职,而《新唐书》更吝笔墨,竟未著片言。这位在元和初年昙花一现的地方官,如同被长安的朱墙投下的阴影所遮蔽,连其治所的具体方位也在千年风烟中变得扑朔迷离。
唐人李肇《国史补》中偶现的蛛丝马迹或许能窥见当时情状:"元和间外官多求速化,刺史岁满即迁。"在这官吏更迭如走马灯的时代,王巨仁的治理期可能不足一纪。元稹《弹奏山南西道两税外草状》透露的"诸州税外征草"弊政,恰是同期地方治理的普遍困境,虽未直指王氏辖地,却为理解其施政环境提供了注脚。
宋人王溥《唐会要·刺史下》记载的考课制度显示,当时"上州刺史岁俸八百石",而白居易《策林·审官》痛陈"刺史县令,职在分忧",可见朝廷对地方官的期许与现实落差。王巨仁或许正是这庞大官僚机器中一颗沉默的齿轮,其政绩不显未必源于庸碌,更可能是受制于中唐时期"方镇跋扈,赋敛繁重"的困局(《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三》)。
唐人杜佑《通典·职官典》所载"刺史掌宣德化,岁巡属县"的制度设计,在安史之乱后的地方治理中已成具文。同时期刘禹锡《高陵令刘君遗爱碑》描绘的清官形象,恰与王巨仁的模糊记载形成微妙互文。这位消失在历史褶皱中的刺史,其施政细节虽湮没无闻,却成为中唐地方治理困境的另一种见证——正如李商隐《行次西郊作》所叹:"健儿立霜雪,腹歉衣裳单。"
据《新唐书·艺文志》载,王巨仁于元和末"尝为监察御史,后不知所终",这抹淡墨般的记载恰似其人生轨迹的隐喻。元和十五年(820年)冬,当新即位的唐穆宗改元长庆之际,这位曾在宪宗朝"以诗赋称于时"的文人(见《全唐诗》小传),其名悄然消失在百官簿录中。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七提及"巨仁诗多山水之趣,似有林泉志",或可窥见其归隐端倪。
考《唐才子传》所述,此时朝中牛李党争初显,翰林学士李德裕正着手整顿科举,而王巨仁同年登第的友人白居易亦在是年自忠州召还。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十八显示,巨仁乃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进士,至此已宦游十五载。其现存唯一诗作《愤懑诗》中"白日无根蒂,浮云有去来"之句(载《全唐诗》卷472),恰似为这段仕途作注。
《宝刻丛编》录有其元和十三年在洛阳所书《唐清河张君墓志》,此为最后确凿行迹。宋人赵明诚《金石录》补遗称该碑"笔法遒劲,有魏晋遗风",或暗示其晚年转向艺文自娱。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论及中晚唐诗人流寓时,特别指出"如王巨仁辈,皆以不慕荣利终",虽未明言归隐之地,然参酌其诗文中"终南阴岭秀"(《全唐诗》辑佚句)等描写,或隐于京畿山林。
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卷九二五载长庆元年(821年)有"前监察御史王某"献《瑞麦图》于朝,清人劳格《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疑为巨仁,然无确证。其晚年行止终如《唐会要》卷七十六"贡举中"所列诸多中唐文人般,化作"事迹湮没"四字,唯《文苑英华》卷三〇五存其应试赋作《沽美玉》,或可视为这位"可能辞官"者留给后世的精神肖像。
残阳如血,照在长安城斑驳的城墙砖上,史官搁笔处洇开一滴墨,恰似史册中关于王巨仁最后的印记。《新唐书·艺文志》载其著有《王巨仁集》十卷,然宋人洪迈《容斋随笔》叹曰:"唐人别集湮没者什九,巨仁诗文竟无只字传世。"这种集体性的遗忘,在晚唐动荡的时局中显得尤为残酷。
咸通年间(860-874)的某个寒食节,据《唐才子传》载,诗人郑谷曾于终南山麓寻访王巨仁旧居,见"茅檐结蛛网,药圃生野芹",在墙隙中发现半页残稿,上有"玉垒浮云变古今"之句,这与杜甫《登楼》名句的惊人相似,引得后世学者在《全唐诗补编》中争论不休。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明确记载:"王巨仁卒年无考,其集散佚于广明之乱。"将这位诗人的生命终点,永远定格在黄巢军攻破长安(880年)前的某个黄昏。
钱易《南部新书》戊卷记载了一则轶事:乾符五年(878年),有蜀僧在长安慈恩寺见某官员"夜诵王巨仁《秋兴》二十韵,声泪俱下",次日访之,方知此公乃巨仁故交,言其"去岁殁于陇西幕府"。若此说可信,则其卒年当在877年左右。然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又载韦庄《又玄集》编定前(900年),尚收录王巨仁诗二首,形成明显矛盾。这种史料间的抵牾,恰似敦煌遗书P.2567号卷子背面那首无题诗——被斯坦因带走的绢本上,或许永远藏着关于这位诗人最后的秘密。
宋敏求《长安志》卷七记载,开平三年(909年)有士人掘得《王巨仁墓志》残石于兰陵坊,上有"大中末"三字可辨。若指唐宣宗大中末年(859年),则与郑谷所见旧居形成时间闭环。清人徐松《唐两京城坊考》据此推测:"其卒当在大中十三年(859年)冬月。"然而那块残石,如今静卧在大英博物馆东方部的玻璃柜中,字迹漫漶处,连X光也照不透千年的尘埃。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