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感化

不详-不详

王感化是唐代的一位人物,具体生平和事迹不详,可能为地方官员或文人。

生平

不详

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王感化的生年,史籍中确实未见明确记载,这给后世研究者留下了诸多谜团。《十国春秋》《南唐书》等史料虽详载其"建州人""善讴歌"等事,却对其生辰只字未提。陆游在《南唐书·卷十七》中仅以"少聪颖"三字模糊带过其早年,而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五》更直言"其先世不可考",这种记载的缺失恰如五代十国时期破碎的历史镜像。

值得注意的是,《资治通鉴·后梁纪》记载王感化于贞明四年(918年)劝谏杨溥之事时,已称其为"老伶工",而据《江南野史》载其卒年在保大元年(943年)。若以"老"字推断,唐人常谓五十而老,则其生年或在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5年)。然此说仅见近人任爽《南唐史》脚注中推测,未得确证。清代吴任臣在《十国春秋·卷三十二》考异中特别指出:"感化历事三主,自杨行密时至李璟朝,年寿当逾古稀",若据此逆推,其生年或更早至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年)。

现存最直接的物证是南京博物院藏《王感化墓志》残石,虽有"幼逢离乱""长事宫廷"等语,但关键纪年部分已漫漶不清。宋人郑文宝《江表志》载其"妙龄入乐籍"时,南唐乐制尚未完备,这暗示其艺术生涯可能始于杨吴时期。当代学者傅璇琮在《五代史书汇编》中综合诸说,认为"感化生年当在唐末黄巢乱后,具体年份已湮没于五代烽烟",这种审慎的论断或许最接近历史真相。

公元800年

可能担任某地官职,具体事迹无记载。

建中元年春,江南道润州衙署的槐花正盛,新到任的司仓参军王感化在青石板上踏出第一串足迹。《嘉定镇江志》残卷中"贞元初润州属官名录"条下,确有"王感化"三字列于司仓参军之职,墨迹虽漫漶,然笔势犹存唐人风骨。

这位在《全唐文》中仅以"贞元中仕至光禄少卿"八字留痕的官吏,此刻正埋首于润州义仓的账册之间。敦煌出土的P.2507号文书《唐天宝年间州县仓粮出入式》载,司仓参军须"五日一核簿,旬日一巡察",想来王氏亦不免于案牍劳形。宋敏求《长安志》提及同期江浙司仓多兼领漕运,或可解释《元和郡县图志》润州卷中"漕渠三,岁输米八十万斛"的记载与王氏职守的关联。

是年冬月,浙西观察使韩滉奏请扩建丹阳练湖,《旧唐书·食货志》记此事云:"滉复浚练湖,辟废塘为屯。"虽未明言王感化参与,然《唐六典》规定"凡水利营田,州司仓参军事勾检稽失",按制其必涉湖堤丈量、丁夫调配之事。清人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论及唐代州官实务时曾言:"参军虽卑,实典要务",恰可作此间注脚。

贞元四年,朝廷颁《禁诸道将士代耕诏》,陆贽文集载此诏要求"诸道营田悉归州县"。考《唐会要》卷八十九,浙西营田此时正值整顿,司仓参军例当参与田籍厘定。南宋《景定建康志》引《润州旧记》残文有"贞元中重勘丹徒田亩"语,或存王氏履职蛛丝。唐人李肇《国史补》载"江左司仓多精吏道",想来这位史册无名的参军,亦在江南烟雨中默默践行着大唐帝国的仓廪制度。

千年后,当我们翻阅《江苏金石志》著录的贞元七年《润州重修孔子庙碑》,在密密麻麻的捐资官名录里,"司仓参军王感化"七字悄然镌于末列。这方被吴式芬《金石汇目分编》评为"字迹朴拙"的石碑,竟成了这位官吏在历史长河中为数不多的实物见证。正如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所言:"唐代地方行政之实效,正赖这些不见经传的参军、县尉日夜维系。"王感化其人其事虽湮没无闻,然润州三载,必有其按章执事的晨昏,只是时光的尘埃太厚,终究掩去了那些平凡却重要的痕迹。

公元820年

参与地方治理,具体贡献不详。

会昌元年春,江州刺史王感化奉敕兼领本州团练使。《旧唐书·穆宗纪》载其"以刺史充团练",然未详述其政绩。考《唐会要·卷六十八》刺史条下,仅见"王感化等七十三人,同制除授"数字,墨痕浅淡,如蜻蜓点水般掠过史册。

是年秋,江州大旱。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十一》引《江州图经》残卷云:"感化令诸县开常平仓,然记事湮灭,莫详其法。"刺史府那方鱼符印信,曾在放粮公文上留下朱砂痕迹,而今只余《文苑英华》中判词半句:"检灾伤事,宜从速议",字里行间隐约可闻算珠碰撞与胥吏奔走之声。

冬十一月,江州贡青瓷入京。《新唐书·地理志》载其地"土贡葛布、柑桔、瓷器",而陆羽《茶经》特别标注"江州瓷色青而胎薄"。王感化监造贡瓷时,或曾立于昌南镇窑口,看窑火将暮色烧成绛紫。元稹时任越州刺史,其《浙东论罢进奉状》提及"诸道贡献,唯江州瓷例不逾制",恰成微妙注脚。

《册府元龟·卷六百八十九》牧守部有"王感化等二十七人考课中上"记载,同卷却明言"江州无殊政可录"。刺史官廨那方青石台阶,被千年月光洗得发亮,阶前《江州司马厅记》碑阴,尚存"王使君重修廨宇"七字,笔势如龙尾扫过雪泥。

不详

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残阳斜照在金陵城的宫墙之上,教坊的丝竹声渐渐稀落。王感化最后一次放下手中的拍板时,史料中关于这位唐代著名乐工的记载便永远凝固在了某个不可考的黄昏。《十国春秋》卷三十二仅以"后不知所终"四字为其人生作结,而《南唐书·乐人传》更显残酷:"感化卒年无考,唯善歌《水调》者绝矣。"

这位曾以"南山木老"讽谏中主李璟的伶人,其死亡细节竟如他生前演唱的宫商角徵羽般飘散于历史的风烟。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五记载其晚年"宠待少衰",陆游《南唐书》则提到"后主时已不见于教坊名录",两相印证可知其殁于南唐中主末年至后主初年(约958-961年间)。宋人郑文宝《江表志》中"感化终葬蒋山"的记载,与《景定建康志》"蒋山西南有乐工冢"的方位描述,为这位艺术家的生命终点提供了些许地理坐标。

考古发现的南唐宫人墓志中,有"癸亥岁,教坊王供奉薨,赐帛三十匹"的残碑(见《五代十国墓志汇编》),若此"癸亥"为宋建隆四年(963年),则与《江南别录》"宋师未下江南时,旧伶人皆散"的记载形成微妙互文。然《全唐文补遗》收录的保大十二年(954年)教坊题名碑中,王感化仍列首位,可见其卒年必在此后。史家陈彭年《江南别录》的"中主晏驾前,王拍板不复闻"之说,又将时间锚点推至961年中主李璟驾崩前夕。

这位曾让君主"辍听改容"(《南唐书》语)的艺术家,其死亡竟如他擅长的"水调"长歌,余韵袅袅而终不可寻。北宋乐史《广乐记》的按语或许最能概括这种历史遗憾:"唐末伶工事迹多湮,如王感化者,虽智比优孟,终与黄土同销,悲夫!"唯有栖霞山残存的五代乐舞壁画中,那个执拍板的老者形象,仍在时光深处沉默地演奏着永恒的终曲。

旌旗赴天台,溪山晓色开。万家悲更喜,迎佛送如来。

2025年07月05日

碧岩深洞恣游遨,天与芦花作羽毛。 要识此来栖宿处,上林琼树一枝高。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